APP下载

借此一生 为戏痴狂

2017-06-28撰文李瑜图片资料

陕西画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梅花奖戏迷秦腔

撰文/李瑜 图片/资料

借此一生 为戏痴狂

撰文/李瑜 图片/资料

任小蕾,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获得者。她的名字对于秦腔爱好者来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生长在秦腔世家,母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父亲亦是声震一时的秦腔表演艺术家;8岁第一次登台演出,9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7岁成为正式演员。她植根在秦腔艺术的土壤里,用近30年的时间塑造了“来莺儿”“窦娥”“貂蝉”“朱凤”“桃小春”“李慧娘”等经典舞台形象。

“小时候,是因为家庭氛围喜欢上秦腔,成为演员后很享受舞台带给我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和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一样,年轻时有过对外面世界的热切向往,对秦腔有过动摇和偏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在回归的过程中才慢慢意识到秦腔是我此生最钟爱的事情,是真正值得我用所有的精力和热情投入的。”这么多年,除了完成好演出任务,任小蕾一直在找寻各种机缘,希望能在梅花奖后再推出一部冲冠之作。几年前,她收获了《文成公主》的剧本,文成公主千回百转的人生命运和她决绝果敢、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令她动容。为了塑造好这个历史人物,她不顾大病初愈,冒险走了一趟青藏线,去体验千年前文成公主一路西行时的心理历程,去揣摩这位被藏族人民尊为绿度母的伟大女性的人生故事。

梅花奖颁奖晚会

秦腔《雀台歌女》饰 来莺儿

秦腔《杨七娘》饰 柳春英

秦腔《水泼红袍》饰 丁香

秦腔《西湖遗恨》饰 李慧娘

“人都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我们演的、看的、品的都是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任小蕾的性格就如同她所塑造的人物一样明艳,是一个内心情感丰沛,骨子里却硬朗朗的女汉子。几次重大疾病,她都扛过来了,深感人生无常,更应笑得开怀。做一顿可口的家常菜,在阳光下安静品一杯红茶,与80多岁的老父亲共同创作一幅国画,和儿子深情的交谈,都会让她感恩生命的赠予。

抗震救灾慰问演出

为群众演出

正是在极端环境下对生命的思考,让她更坚定地为传播秦腔文化做一切努力。新年伊始,在省文联召开的戏曲研讨班结业典礼上,任小蕾作了关于秦腔推广和传承实践经验的汇报,引发了学员们的热烈讨论。这份报告契合了省上关于推广传承戏曲文化的若干实施意见,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并决定为这项工作投入政策支持。

时间追溯到1999年,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找到任小蕾,邀请她到交大为学生们讲一堂公开课。这个想法源于他在台湾交流讲学时听到的当地一位知名教授对任小蕾在碗碗腔《桃园借水》中的精彩表演的盛赞。“秦腔传唱千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民族智慧,应该让年轻一代去了解、去探究、去热爱。”教授的一番话,让任小蕾生平第一次站在演员之外去看待秦腔。她第一次大量翻阅了有关秦腔研究的理论书籍,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回顾之前学过的每一个手势,走过的每一种步式,模仿的每一种腔调……

之后,任小蕾便开始利用各种演出机会和生活中边边角角的时间推广、传播秦腔文化。“刚开始,主要是为戏迷朋友做指导,期间也在陕西、甘肃的大学里办了几场讲座,到2012年开始和电视媒体结合,做擂台赛的导师和评委,发现在选手点评中普及秦腔知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2014年举办了一场戏迷联谊会,开始不定期地为戏迷朋友上课。建了QQ群后线上指导更方便,戏迷们10人一组,唱完一组,点评一组,效率很高。”在近15年的时间里,任小蕾凭一己之力点点滴滴普及秦腔。

2015年以前,对大学生群体普及秦腔,任小蕾的实践只限于讲座。直到2015年在培华学院开设选修课,方式才明朗起来。与此同步,秦剧公益社微信公众号开始发挥作用,“课堂信息和课外信息及时更新,戏迷和学生资源共享,效果很好。”为了抓住学生们的眼球,任小蕾上了一堂揭秘秦腔喷火绝技的课,秦腔的喷火是与川剧的变脸一样属于密不外传的绝技,“我为他们做现场表演,就是让他们能够因好奇产生兴趣,进一步了解秦腔。秦腔被尊为中国戏剧的鼻祖,与享誉世界的芭蕾、歌剧、杂技相比,可谓兼容各家之长的集大成者,当然值得让年轻一代了解、热爱、传承。”

秦腔电视大赛录制现场

猜你喜欢

梅花奖戏迷秦腔
我家的戏迷外公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小戏迷登台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丁洋澜??《小戏迷》
戏迷的舞台 欢乐的天地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绍兴)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2014年演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