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利除弊 养生厚民
——聚焦渭河宝鸡段综合治理工程

2017-06-28撰文李瑜摄影温斌韦元山李文资料

陕西画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宝鸡市渭河宝鸡

撰文/李瑜 摄影/温斌 韦元山 李文 资料

兴利除弊 养生厚民
——聚焦渭河宝鸡段综合治理工程

撰文/李瑜 摄影/温斌 韦元山 李文 资料

“城在林中 水在城中”——渭河是宝鸡城市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渭河岐山段堤防治理前后对比

渭河是宝鸡市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陈仓、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4区3县,境内全长224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纳入一级支流50条,其中市区段17条。

渭河孕育了宝鸡厚重的历史文化。早在7000—5000年前,千(河)渭(河)流域已有先民村落700多个。原始社会后期,炎帝部落在清姜河畔兴起,完成了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明的转变。奴隶制社会,宜于农耕的周原成为西周王朝定都立国之地,博大精深的岐周文化发源于此。春秋,先秦部落移居宝鸡,在千渭流域筑城建邑,迈出千秋霸业的第一步。历史上的宝鸡因渭水而兴。

渭河也曾见证了宝鸡成为西部工业重镇的经济崛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一批民族工业先后迁入宝鸡,在宝鸡旧城以南的渭河滩地逐步形成工业区,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家投资建设,宝鸡逐步确立了西北工业重镇的地位。

如今,渭河沿岸工业集中,城镇密集,农业发达,承载了宝鸡全市90%的工业园区、40%的省级农业园区以及近一半人口,是宝鸡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

然而,历经沧桑的渭河,却因为不堪重负,逐渐成了宝鸡一条无法回避的伤口。植被破坏、生物凋弊、河道围垦、河堤颓败、采砂无序、生活垃圾、工业废水……且这条伤口持续溃烂,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宝鸡市开始了渭河治理的探索之路。2000年,宝鸡市提出设闸蓄水建渭河公园的方案,以实现城市防洪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2001年,宝鸡历史上第一个依托渭河建立的大型城市生态治理项目—渭河防洪暨生态治理工程动工建设,拉开了治理渭河的序幕。2002年,西北最大的开放式公园——渭河公园建成开放。2004年,随着渭河拦河闸工程的成功蓄水,宝鸡市拥有了 140万平方米的“金渭湖”。同年,宝鸡获得“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称号。2005年,宝鸡市建成了金陵河、清姜河拉闸蓄水工程。2006年,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宝鸡市为“国家园林城市”……渭河为宝鸡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槐树林水文化公园。槐树林水文化园是依托宝鸡峡渭惠渠枢纽和400余亩天然槐树林建设的集水文化展示、水土保持、生态观光、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岐渭水利风景区集护岸固堤、生态景观、生物净水、亲水休闲为一体,通过滩地合理利用,实现植被修复、水质净化的功能,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1年,陕西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治渭行动。按照 “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宝鸡开始进入更为系统、更加全面的渭河治理工程。把实施渭河综合治理放在关天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考量,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使水利、交通、环保、产业等实现最大化的融合统一。

截至2015年底,渭河一期治理工程主体竣工,渭河防洪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宝鸡累计完成干流堤防151公里,支流堤防29.52公里;完成堤顶道路硬化绿化151公里;建成支流交通桥19座;完成滩区清障52.34平方公里;建成北岸70公里芦苇及水生态景观长廊;取缔沿线砂场120个,全面禁止了河道内采砂活动;完成投资39.21亿元。 渭河两岸堤防全线贯通,渭河百里画廊初显成效。2016年宝鸡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一期规划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渭河治理工程也由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转变。接下来的5年,渭河宝鸡段综合治理将按照新一轮治渭规划,强化机制保障,提升生态治理水平,以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关中平原新兴产业富集带、创新型生态滨水产业示范区、华夏根文化和历史文化彰显区”为基本定位,建设独具特色的宝鸡渭河生态区,把渭河两岸建成宝鸡经济发展的活力地带和统筹城乡的示范区域。

古老渭河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杨凌宝鸡堤防结合段景观

渭河岐山段滩地治理前后对比

猜你喜欢

宝鸡市渭河宝鸡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宝鸡市人民医院简介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退耕还林工程对渭河洪峰流量的影响
走进宝鸡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董小龙赴宝鸡市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