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绩与潜绩
2017-06-27郑友岩
郑友岩
自古以来,“在其位,谋其政”,是备受推崇的为官之道。为官者,无不重视政绩。此乃职务对其执政的内在要求使然。但是,对于如何追求政绩、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不同政绩观的官员,会有迥然不同的选择。
何谓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政绩有“显绩”和“潜绩”之分。“显绩”通常是指看得见、摸得着,费力少、见效快的政绩,它注重的是功在当下,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数字政绩”;“潜绩”则是指不显山、不露水,周期长、见效慢的政绩,它着眼的是利在长远,是当地群众感受到的实际政绩。
“显绩”与“潜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潜绩”是“显绩”的基础,只有扎实做好前提性、基础性的“潜绩”,“显绩”才有增长后劲;“显绩”是“潜绩”的体现,“潜绩”的日积月累终会成为实实在在的“显绩”。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既重视“显绩”,又注重“潜绩”,使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领导干部存在重“显绩”、轻“潜绩”的问题。有的热衷表面文章,信奉“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用虚假政绩欺上瞒下;有的醉心轰动效应,“盆景工程”“亮丽工程”遍地开花,干部长脸、群众买单;有的重当前、轻长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片面追求GDP增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有的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有的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为什么这些领导干部重显绩轻潜绩?究其根本,不外乎政绩观中一个“私”字作祟。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曾这样交代说:自己急于搞出政绩,就是为了让领导认可,就是为了能尽快“上位”。曾经的“明星官员”仇和,做任何工作都追求短时间、强投入、见效快。群众评价说,“仇和想搞政绩工程,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大手笔的政绩工程,尽管显赫一时,但根本经不起时间和民心的检验。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一定要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理念。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福建东山县县委原书记谷文昌已经去世36年,仍为当地民众深深怀念,就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做出了大量惠及子孙后代的“潜绩”,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才是最大的“显绩”。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说的就是这个理。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必须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一些组织部门用人时重“显绩”轻“潜绩”,是领导干部追求“显绩”的重要原因。因为“显绩”看起来有“亮点”、听起来有“响声”,专注于“显绩”的干部,容易受重视;而“潜绩”费时费力、难以形成轰动效应,容易遭冷遇。干部考核是“指挥棒”,选人用人是“风向标”。棒之所指,标之所向,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因此,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时,绝不能仅对“显绩”突出的干部高看一眼,还要对埋首“潜绩”的干部厚爱有加,对搞“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的干部依规处理。唯此,才能消除领导干部重“显绩”轻“潜绩”的傾向,实现“显绩”与“潜绩”的真正统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