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理方格论对高校学生分类管理的应用
2017-06-27李德军
李德军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得出两个维度,即约束能力及集体意识,并将维度展现在二维关系表中,根据两个维度的强弱程度将学生分为四大类(支持型、参与型、个人型、随意型);通过各类学生与管理方格理论中各种典型管理方式相匹配进行对应管理,最终引导学生从其他类型向约束能力强和集体意识强的支持型转换,从而形成更有效的高校管理体系。
关键词:管理方格论;大学生匹配管理;高校学生分类管理
一、管理方格理论
管理方格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其顿于1964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领导者主要通过处理人与工作关系来体现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因此采取了对人关心和对工作关心两方面的维度来研究领导风格的类型,通过对方格的表述,从而创立了方格理论。
在管理方格理论中,以对员工的关心为纵坐标,对工作生产的关心为横坐标,纵横两个方向又分为9个方格来表示不同的关心程度,纵横9格交叉构成81个方格,每个方格都代表不同领导者对人和工作关心的程度,从而形成了5种典型的领导方格:
(1,1)贫乏型的领导方式:领导者既不关心员工也不关心工作,以最小的努力完成工作,管理效果最差。
(9,1)任务型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只关心工作而不关心员工,更多的是依靠职权使下属完成工作。
(5,5)中庸之道型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对员工和工作都比较关心,但缺乏革新精神,很难充分发挥下属的创造性。
(1,9)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方式:领导者更注重支持和关怀下属而很少关心工作,因此缺乏对工作的安排和计划,完成效率低。
(9,9)团队型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即高度关心员工也高度关心工作,是最理想、最有效的一种领导方式。
以上五种典型的领导方格除了对企业领导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外,在对高校每一类学生的分类管理中也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学生性格特征方格
以学生的约束能力为纵坐标,以学生的集体意识为横坐标;纵横两个方向为2格表示两者的不同程度,纵横2格形成4格,每一格都代表学生自身约束能力和集体意识的不同组合。(如图1)
(一)约束能力
坐标中的约束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内外部环境的作用下,遵循学校和学院规章制度的意愿程度,包括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
外部约束又由软约束和硬约束组成;弱约束又可称为正面引导,是指学校和学院通过设立相关奖项来引导学生遵循相关规章制度;硬约束是指学校及学院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让学生必须遵守的一种强硬性约束。
内部约束这里指的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学生在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下,学生自身也会无形的去遵守这种制度,是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与外部约束相比,内部约束在约束能力中更为重要,但是内部约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不稳定性,不同的学生自我约束力有所不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其对应的自我控制力也有差异,因此要想发挥好约束能力的作用,需要将内部约束放在外部约束的框架里,以外部约束引导内部约束。
集体意识:坐标中的集体意识是指学生参与学校、学院和班级活动的意愿程度;集体意识包含主动的集体意识和被动的集体意识;
主动的集体意识是指学生对于举办的活动因为兴趣爱好、认为自己是集体的成员等因素,学生自愿参加并主动为其服务的一种意识状态。
被动的集体意识是指因为羊群效应、同学之间的牵制等外部因素被迫加入到活动中,内心并非自愿但是不得不屈服的一种意识状态。
在学生性格特征方格中,约束能力由强至弱的变化等同于内部约束向外部约束转移过程,集体意识从强到弱的变化也就等同于主动的集体意识向被动的集体意识转移的过程。
(二)根据约束能力、集体意识及它们的程度将学生分成力了四类
支持型学生:此类学生集体意识强,约束能力强;几乎不会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成绩好并且能够主动的参加学校的活动;因此学生主要具备主动性集体意识以及自我的约束力强,其中硬约束的效力远小于软约束的效力。
参与型学生:学生集体意识强、约束能力弱;对于规章制度存在违反的现象,会主动参与活动,但只是以任务式的心态对待,完成交给的任务,不会主动服务,学习成绩通常一般,且逆反心理强;因此硬约束对此类学生的效力大。
个人型学生:学生的约束能力强,集体意识弱;对于规章制度想办法不违法;除非认为对自身有益,不然不会主动参加活动;学习成绩较好;该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约束能力主要取决于软约束。
随意型学生:学生的约束能力弱,集体意识也弱。此类学生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个人型学生转换而来;软约束没有任何作用,硬约束作用也不明显,学习成绩较好或者较差,活动的是否参加几乎凭自己意愿。
三、管理方格理论与学生性格特征方格的融合运用
通过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分析,将学生分成支持型、参与型、个人型和随意型四种,对于不同的学生类型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采取管理方格理论中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管理方格理论中几种典型的管理方式可以一一对应到学生性格特征方格中的每一类学生,以实现对高校大学生更有效的管理。(如图2)
(一)支持型的学生与(9,9)团队型的管理方式
此类学生的约束能力和集体意识都很强,能够主动的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创新能力和学习工作的完成能力强,班主任和辅导员不需要在规章制度方面过多的去进行管理,应该注重去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引导学生向着学生自己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给予学生更多提升和进步的空间,实现关心人和关心学生发展并重的方式;当然,此阶段的学生虽然比较稳定,但也需要班主任及辅导员不定时的去了解他们的情况,当他们出现在正常情况时应该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由支持型向参与型或者个人型转换。
(二)参与型学生与(1,9)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方式
参与型学生的约束能力弱,但集体意识较强,对于此类学生,班主任及辅导员更多的需要去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去参加活动,给学生布置其擅长的任务,对于任务结果给予的赞扬应该大于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无形中去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增强内部约束,以达到向支持型学生的转换;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学生不能用强制任务的方式去管理他們,否则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集体意识变弱,向随意型转换。
(三)个人型学生与(9,1)任务型的领导方式
该类学生更关心自己的利益,比起老师和辅导员日常生活中的关心,给予一定奖励作用将很大,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实行关心效率大于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以软约束为基础去给学生安排集体性的任务,将学生完成的效率作为奖励考核的标准,从而让他们明白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和提升他们的集体意识;学生由个人型向随意型的转换主要受软约束边界递减效力的影响,一旦学生因为违反学校的要求而失去获得奖励的条件,软约束将失效,学生将可能由个人型向随意型转换,直至软约束重新建立,然后又恢复至个人型;相对于参与型向支持型转换,个人型向支持型转换由于主要收到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的阻碍,因此转换的难度更大,但是由个人型向随意型转换的却相对较易。
(四)随意型与(5,5)中庸之道型的领导方式
此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约束能力较弱;班主任和辅导员在规章制度方面过多的对学生进行管理起到的作用较小,更多的应该通过关心学生建立情感的管理;另外,该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引导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习以及分给他们的任务应该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在集体性的活动中,应该尽量将他们分到支持型学生比例高的团队;尽可能将此类学生由随意型向参与型转换。
参考文献:
[1]王丽英.管理方格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4-12-20.
[2]曹璐.管理方格理论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湖北教育.2011-10-05.
[3]赵岩红.管理方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理论.2011-06-10
[4]李文红.论管理方格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09-12-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