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长的培养让孩子更自信
2017-06-27朱秀荣
朱秀荣
摘 要 记得前一段时间看了一篇报道,中科院对我国30年来1000多高考状元做了调查,居然无一人成为行业领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我国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做了一项调查,发现这些人取得的成就除了与家教、学校教育有关系外,还和他们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毛毛虫效应 窗口期 身心健康 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1-0119-02
我知道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相当的重视,但是对于小孩子而言,究竟应该把起点定在哪比较合适呢?有的家长可能就不太清楚了,甚至出现了盲目的“毛毛虫效应”。
那么什么是毛毛虫效应呢?法国心理学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其实依据人的性格特点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和爱吃的食物,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腻呀?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只要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其它的毛毛虫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个实验向我们说明了: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本身的优势、先天的条件等都各不相同。因此这就给我们各位家长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教育孩子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盲从。
我们要求家长能够首先明白:0-7岁是孩子基本思维能力的窗口期。正如3岁前是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关键期,如果这孩子都三岁了,说话还很费劲,那么等孩子5、7、8岁时你再想去抓他的说话,就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就会很费力。也就是说7岁之前家长如果把握好时机,一切活动以培养孩子的智力水平为大方向、为目的的话应该是最科学的。
那么做什么才算是培养孩子的智力呢?我认为就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所谓的琴、棋、书、画等各种特长、除学习以外的其它的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可以。
第一,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家长要广撒网,看看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经过2-3年的观察,到了上小学三年级左右,家长要开始对孩子的兴趣班进行大刀阔斧的精简。建议家长要在三年级的时候对孩子学的特长进行取舍。取舍时要注意两点:一方面兼顾兴趣,一方面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将来既可以让孩子自娱自乐作为自己的爱好,又可以考特长的专业的学校。
第二,在精简课外特长学习班时家长要有定力,不要盲从,要找适合自己孩子的继续学下去。同时要扬长避短,对于孩子的弱项,也应重点训练,这是一个细致的工作。一方面要克服孩子的畏难情绪,一方面还要帮孩子找到学不好的症结,和孩子一起攻克。
在我身边就有一件真实的故事:一位妈妈一直在找问题的根源在哪?她的孩子在家里活蹦乱跳,每天都在睡觉前让她讲故事,各种童话故事几乎都讲过了,没办法她又重讲,孩子的记忆力蛮好的,后来她哪怕讲错一个字,孩子马上都能纠正过来,几次试验都是这样,说明孩子一点都不笨。可这孩子在外人面前就是不说话。她的妈妈困惑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最后有了对策。
1.继续讲故事。她知道孩子的记忆力还行,于是开始和孩子斗智慧,每次都是讲到最有关键的时候说:“哎呀,下面是什么,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呢?”然后孩子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讲完她就大大鼓励。哎呀,我女儿怎么这么厉害呢?什么时候开始学的呀?讲得太好了……到后来她越讲越少,孩子越讲越多。于是她的第一个计划就成功了。
2.与此同时,她也在四处选表演班,给孩子报了表演班。每次她都和孩子坐公交车去,在车上她会和孩子你一句我一句的就把表演的段子背熟了,每次孩子背熟了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车上,她都会使劲夸自己的孩子,孩子越来越自信。两个月后有一次比赛,她让孩子去了,人山人海的露天表演场地,小家伙在椅子上居然兴奋地一个劲儿的和妈妈说:“妈妈,我等不及了,我现在就要站在台上表演。”妈妈让她等一会,她居然过去找评委了。她在台上大方自然,丝毫没有胆怯。当这个孩子以优异成绩被本市最好的高中录取时,她回到初中母校给学妹们讲话时她讲到:“感谢老师和妈妈给了她自信。”
俗话说:“种桃种李养春風;养花养草养心灵。”为孩子打下扎实的身体和智力的基础,给孩子奠定竞争优势,不在于在起跑线上比别人早学多学多少知识,而在于一旦起跑后,孩子的持续学习和超越能力。恰当的艺术特长学习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对孩子的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