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创建生活化的课堂
2017-06-27刘志元
刘志元
摘 要:新课程改革精神特别指出化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紧跟时代,充分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利用化学创造新生活”的教学理念。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
關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 课堂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到升学率和成绩论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在教学中,重知识认知,轻情感培养;重书本理论,轻实践应用。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就要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价值,学会生存,利用科学造福人类。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导入犹如一场电影的序幕,必须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心,调起观众的胃口,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课堂导入的设计亦是如此,巧妙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由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情境,当这些情境令学生感到很熟悉但又无法解释原因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些情境有利于增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亲切感和眷恋感,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习化学。导入生活化情境可以有日常生活现象、学习经历、新闻事件等。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笔者带来一些用二氧化硫处理过的“优质银耳”“洁白笋干”等学生熟悉的物品。笔者问学生:“当你去市场上买这些东西时,你如何挑选这些物品,你挑选的标准是什么?”这些学生熟悉的情境迅速引起学生的议论,他们各抒己见。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地告诉他们:“你们不要被这些漂亮外观所迷惑,其实它们都是用有毒的二氧化硫漂白过的。”于是笔者划燃一根火柴,引导学生闻气味,发现有二氧化硫的产生,并播放一些不法商贩用二氧化硫处理食品的视频,从而导入二氧化硫的性质学习。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对身边食品安全的关注,诱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进行生活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认知过程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际运用,这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化学实验作为学生形成“生动直观”的感知认识,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渡,不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发动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验器材,或自制仪器,既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又解决了学校仪器不足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学习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后,笔者让学生用事先从家里带来的苏打与食醋进行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了解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布置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小实验,如用蛋壳泡醋来补钙,自制汽水等。这样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使学生理解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纯粹的化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的,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若教师能在讲解理论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会觉得学化学很新鲜,很好玩。例如,在讲解有关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时,学生对“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句话难于理解。笔者在讲完固体溶解度后,不是让学生看书本的图去讨论,而是拿出一瓶可乐,问:“你们说我是轻轻打开瓶盖,还是摇一下再打开?”学生都说轻轻打开。笔者再问:“为什么?”学生都积极地告诉笔者,摇了之后打开来会喷出可乐。问题已经引出,于是笔者再询问学生:“溶解在可乐里面的气体为什么打开后会冒泡?”于是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后,瓶内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溶解不了这么多的气体,自然有可乐喷出来。接着笔者喝下可乐,故意打了一下嗝,学生笑了起来,笔者接着问为什么会打嗝,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打嗝的原因。这样引入生活例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使原本严肃的课堂变得自然放松。
四、课后实践探讨生活化
化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中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笔者提问:“假如你是环保部门的人员,你如何检验造纸厂排出的废水是否达标,你又如何帮助造纸厂处理废水?”如此一来,只有课后实践探讨生活化,才能真正实现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也是为生活服务,学校教育只有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才会体现教育的活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华东.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