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一线教师课题研究选题策略
2017-06-27张丽晶
张丽晶
[摘 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是一线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道路的重要环节。其中,选题是重要的第一步。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突出问题、疑点、成功经验、启发中,每天面对平凡琐碎的小问题,多留心、多思考,都可以找到课题的来源。
[关键词]一线教师;课题研究;选题;来源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86-01
说到“教研”,大家并不陌生,但长期以来,一线教师似乎对“教研”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教研是教育专家、学者的工作,他们研究出成果,然后向一线教师推广,一线教师的任务就是接受和实施。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已将“教研”神秘化。而事实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特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换句话说,教研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况且,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学问,而且要有自己的专业追求,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不仅要是自己所教学科的行家,而且要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而开展课题研究,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是一线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道路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展课题研究,选题是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见解是深刻的,告诉大家真正的研究始于问题。当然,课题研究也来源于问题。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其实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在自己身边,每天面对平凡琐碎的小问题,多留心、多思考,都可以找到课题的来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一、从自己目前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
比如学生从高一升入高二后,随着课业负担加重,一些“学困生”的厌学情绪相当严重,作为陪伴在学生身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線教师,应该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有哪些特点?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与学生厌学情绪有没有关系?如何帮助这些“学困生”克服厌学情绪……这些问题应该是每一位高二年级教师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留心,就可以是很好的课题来源。对这些问题既可以进行分别研究,又可以进行综合性研究。
二、从平常教育教学的疑点中“选题”
比如某些细心的教师在对这几年流行的“合作学习”产生怀疑: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所有的学生吗?难道任何类型的课都需要合作讨论吗?没有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的课就不算“优秀课”吗?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中,学生究竟能获得些什么?若能根据这样的疑问提出相关的课题,采取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式,定会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
三、从自己较成功的做法或经验中“选题”
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的英语教师本身自己口语表达能力较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有的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很拿手,班级学习风气浓厚,带出了文明班集体;还有的教师在课堂组织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做法,课堂秩序良好,学生考试成绩优异,等等。其实这些都可以形成课题或进行经验总结,探讨其中的规律;或设计教学实验,检验某种做法与提高教学成绩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等。
四、从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或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选题”
比如我校近几年实行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受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模式以及杜郎口中学关于“导学案”研究成果的启发,结合我校前几年的生源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项“课堂改革”。围绕该教学模式,2011年学校申报了题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省级课题,采取行动研究法,开展了扎实的研究,目前已结题,被鉴定为“省级优秀课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也提到课题研究时发现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敢于怀疑、变换角度思考、类比与移植、探究与体察。可见,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养成思索的习惯,善于抓住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并勤于思考、乐于分析,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就可以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课题。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就应该让每一位教师都走上科研这条幸福的路。是的,一线教师应认识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和“研”相得益彰。做工作中的有心人,选取合适的课题,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让它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在教学中开展研究,进而享受属于自己的成长快乐,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