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杨门三烈”遗踪
2017-06-27李学军
李学军
夏日的闽北赤石镇,遍野金黄,山风如吟。76年前,一对镇江籍的新四军姐弟诗样年华在这里戛然而止,但璀璨的生命华章却如奔流不息的溪涧山泉,叮咚永恒。
镇江自古英才辈出。我因编纂《镇江市军事志》辑录“革命英烈”需要而了解到杨瑞年、杨青年和杨华年“杨门三烈”的革命壮举,他们与所有英烈一样永垂青史。
那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晌午,我伫立在杨瑞年曾经就读过的薛家巷小学旧址前追寻遗踪。“七七”事变后,杨瑞年、杨青年姐妹俩在故乡投身抗日救亡的爱国行为落入某位爱国进步人士的视野,相见一刻即达成生死默契,缘于她掷地有声的激励:“到延安去,到新四军去,你们都能成为民族救亡的仁人志士。”是啊,虽偏安一隅,但日寇的铁蹄蹂躏也使山青水秀的江南将要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兵荒马乱,国破山河碎让她们学业梦难以为继,姐妹俩的心如鸿雁飞向延安、向往云岭,那里才是一腔報国热血的必然归属。那年初冬,杨瑞年北上寻求报国之路,后又到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当教员。杨青年则在途经淮北抗日根据地时参加革命。1939年初,弟弟杨华年也在姐姐的动员下,怀抱从戎报国之志风餐露宿奔赴云岭参加新四军。
从此,艰难的险厄跋涉就此开启了姐弟三人的英雄人生。
火热的战斗生活令杨瑞年姐弟俩热血澎湃,但寒流与硝烟依旧袭向云岭。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奉命北移至茂林地附近山区突遭国民党顽军包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13日凌晨,突围队伍在石井坑遭敌围堵,战事转瞬进入白刃肉搏阶段。距前沿阵地仅百米之遥的村头大康王坑口山坳里,身挎军用挎包的杨瑞年倚靠在石崖下,用力掘坑掩埋随身携带军部有价值的手稿。清晨的山风沁人肌骨,戎装裹身,俏丽的英姿在寒风中显得更为飒爽。即便初染硝烟,她的心头也早已凛然抱定决死的意念,因为当初执意跟军部一起走便已决定要与英雄铁军共赴劫难。思绪至此,杨瑞年甚至陡觉内心也瞬刻丰盈起来,不由紧握双拳随战友冲向敌阵……
当天杨瑞年被俘,在教导总队任文化干事的弟弟杨华年也未能突围而被俘。只见苍天突然雪花飞舞,如刃山风让被俘的新四军官兵都陡然打了个寒战,那是上苍回应抑或天地为痛失英杰而恸?他们最为敬重的军长叶挺在谈判中为敌所羁押,而宽厚慈祥的副军长项英竟被叛徒所杀以身殉国。
石井坑,这个“皖南事变”中最令人痛心疾首,而在地图上却找不出的一个普通又普通的地名,我脑海泛起无边的遐思。这个宁静山村,若非日寇入侵或许能永离兵燹之灾。而那么多的中华优秀儿女却在兄弟阋于墙中陨落,国民党当局干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这场悲剧,又让这方洁如丝帛的山水承载怎样的创痛?山间野风低吟幽潭倒影,这何尝不是正回放着英雄战士的生命绝响。
英雄眼前绽放缤纷花簇。从往日自由友爱的军营转瞬押至阴暗潮湿威逼利诱的国民党囚牢,但杨瑞年姐弟暗自激励,斗争到底,决不叛变自首。次年6月5日,福建省崇安赤石镇,杨华年与战友们在暴动中被敌顽发现,被连戳数刀后壮烈牺牲,年仅20岁。时隔半月,杨瑞年在弟弟牺牲的同样地点,被国民党特务枪杀身中7枪而亡,时年26岁,临刑前,还高呼革命口号。当姐姐和弟弟英勇牺牲的时候,远在淮北革命根据地的杨青年正战斗在抗日第一线。直到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1949年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南京解放,人们奔走相告共贺新生。他们的父亲——一位开明绅士还在媒体上刊登寻人启事追寻姐弟三人的下落,在市军管会的帮助下,才得知实情。“杨门三烈”当初怀着救国救民的心愿走上革命道路,义无反顾地献出青春和热血,却没能看到新中国诞生这一天,终以生命涅槃完成人间绝唱——把一切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