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
——儿童究竟是怎样的人
2017-06-2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谷 虹
《狩猎》
——儿童究竟是怎样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谷 虹
《狩猎》是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麦德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主演的丹麦电影。该影片荣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卢卡斯离婚后在一家幼儿园工作,个性温和、心地善良的他深受孩子的喜爱。亲子关系并不和谐的小女孩克拉拉对温暖的卢卡斯显得尤为亲近,面对小女孩较为亲密的示好,卢卡斯委婉地表示了拒绝。谁曾想,小女孩之后略带报复性的“谎言”最终将卢卡斯推向了道德的禁区——“性侵幼儿”。一瞬间,几乎所有人都对卢卡斯展开群体性的孤立,将其社会性全然抹杀,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心性纯良且毫无防备的卢卡斯来说,无疑是一场最为冰冷刺骨的狩猎。真相与谎言,信任与猜疑,善良与恶意交织在整部电影中,有人不禁去问:儿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是天使?还是恶魔?这部电影将带给我们关于“儿童究竟是怎样的人”的深刻思考,推荐各位教师观看,并反观自己认知中的儿童观,以使我们的教育目的和行为接受最深层次的叩问。
一、儿童是独特的人
儿童是有别于成人的个体,有其自身独有的身心发展规律。电影中,克拉拉落寞地等待着总是忘记接她回家的妈妈,在与园长的交谈中,称自己讨厌卢卡斯,并且看到过卢卡斯的生殖器,甚至还对细节做出了三言两语的描述。园长感到震惊的同时,出于对“儿童是弱小的,是天真美好而且不会撒谎”的认识,迅速请心理咨询师与克拉拉进行了“确认”后,随之向家长宣布此事,并请警方展开了对卢卡斯“性侵幼儿”事件的调查。影片结束后,我们反观园长的行为,可以看出在她的意识中,隐含着对儿童有其区别于成人的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忽视,至少她没有敏锐地意识到,“幼儿认知水平不高,常常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这一特点。在影片中,我们也可通过一个细节看出克拉拉想象力发展的不成熟,她因卢卡斯在游戏中的装死而出现了伤心的表情,所以可以说,克拉拉有时是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那么,园长面对克拉拉说出那些话时,应该在自觉保护儿童的同时,进行理智地分析和判断,那件事确实发生了吗?还是有什么原因致使克拉拉说出了那样的话呢?而不是以成人的感受轻易下定论,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指责卢卡斯。
诚然,儿童是稚嫩的不成熟个体,需要我们尊重、保护他们的权利不受侵犯。但是,我们更需要通过掌握一定的儿童发展知识,在了解其独特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给予他们理性的、科学的尊重与保护。
二、儿童是完整的人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同样有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需求。电影中,通过很多细节,我们其实便可发现克拉拉是一个孤独、缺乏安全感,并渴望被关注与爱的小女孩。例如影片中,卢卡斯从超市出来,碰到了迷路的克拉拉,她说出了一系列的话:“我没注意看往哪儿走,走着走着就到这儿了。反正我不记得路了。芳妮(卢卡斯的小狗)能保护我们。如果你是在赌气,就该踹你一脚。”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克拉拉似乎刻意地逃离父母并渴望小狗的保护,而这种对家庭的疏离感以及安全感的缺乏,其实源自她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潜在问题。这些在之后的剧情中同样可以找到答案,例如,父亲在克拉拉回家后说道:“我告诉你不要到处乱跑,回你房间去。你回你房间好好去反省一下,我和托森去买新球鞋。”再如,父母因为谁送克拉拉去上幼儿园以及她丢失后的争吵:“如果你有孩子你就必须带她去幼儿园。”最后“性侵”风波过后,克拉拉又变回缺少关注的孤身一人。可见,身为幼儿“重要他人”的父母没有给予克拉拉应有的重视与关爱,似乎更偏爱哥哥,留给自己的更多是一些忽视、推脱责任以及略带恐吓、命令的语言。
依据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的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对于女孩子来说,她们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即,‘恋父情结’。”可见,在克拉拉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父亲的重视与关爱的。同时,由于3岁以后,幼儿情绪的动因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渐渐变为满足其社会性需要,他们开始尤其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重视与关爱。所以,“恋父情结”的若隐若现和社会性需要逐渐作为情绪动因的克拉拉,在享受不到亲子关系所带来的美好后,可能已经将父亲的角色转移到了给予她温暖与爱的卢卡斯身上,在她心中,卢卡斯=完美父亲。之后,面对卢卡斯对其社会性需要的婉拒,克拉拉情绪上出现了失望、沮丧,又因其想象力水平处于想象与现实易混淆的不成熟阶段,从而引发之后一系列风波的发生。
坦言之,儿童虽有其有别于成人的一面,但是,我们似乎不应忽视一个基本前提,即儿童也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例如,他们从最初爱、怒、惧的本能反应到逐渐分化的各种复杂情绪。回归电影,其中无数细节向我们传达了克拉拉复杂而多样的真情实感:渴望被关注、被爱;被婉拒的愤怒、怨怼;面对心理咨询师询问的紧张、不安;以及有些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的后悔、歉意……所以,我们在重视幼儿身体、认知发展的同时,更需要高度重视其情感、社会性上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需要进一步关注、理解、研究幼儿的情感与社会性需要,并致力于与家长的合作,使其认识到父母对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与发展、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合力。
三、儿童是真实的人
儿童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个体。正是幼儿在生活中与外界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千差万别的真实儿童。例如,儿童的气质类型会影响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与做法。又如,原生家庭的氛围会在儿童的性格上留有痕迹等等。影片中,克拉拉父母对克拉拉的忽视,采取的命令式口吻以及育儿责任的相互推脱,凡此种种造成了克拉拉自身安全感的缺乏和孤独感的漫溢,加之哥哥与同学本不该出现在她面前的关于成人片的嬉闹,均构成了她之后一系列行为的根源。再如影片开头,幼儿园内,一个小男孩用带有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卢卡斯给他擦屁股,卢卡斯虽然指出他语气上的不适宜,但却没有拒绝。其实我想,作为教育者内心的确需要充满爱,但是理性意识同样重要。卢卡斯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切实做到通过让幼儿自己穿衣服、擦屁股从而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由此循环往复下去,也许会导致幼儿自理能力不足、过分依赖成人等行为的出现。
所以,儿童不仅仅是书本上拥有一些共性的儿童,而且是环境与他人一点一滴塑造的真实而丰满的儿童,教师、家长、社会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囿于书本上对于儿童的定义,不能僵化于书本上对于儿童特点与规律的描述,而是要以生态学的视角,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置于家庭、社会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可以试着从其生活经历入手,全面分析、研究、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成因,给予个性化的支持与引导。
总之,幼儿教师、家庭、社会对于“儿童究竟是怎样的人”的正确认识,与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方向、途径、结果密切相关,它会影响我们对儿童的根本认识,以及我们如何与儿童相处,如何支持、引导、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等等。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儿童的稚嫩,尊重他们,保护他们;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理解他们,研究他们;再者,儿童更是完整的个体,有着身为人的基本前提,所以不仅有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有情感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关爱他们,温暖他们;最为重要的是,儿童是一个个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个体,他们在与成人、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中,积极地建构着独一无二的有血有肉的自己。
深入真实的儿童,理解、研究其生活系统,将会使我们的教育目的和行为更加行之有效。毕竟,学前教育是从儿童出发,并回归于儿童的。探究“儿童究竟是怎样的人”是我们幼教人永恒不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