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境:语文课堂的应然追求

2017-06-27戴继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情怀语文课堂

戴继华,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导,南通大学国培计划授课专家。曾获全国教学实践改革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研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考优秀指导老师、南通市园丁奖、南通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等30多项荣誉称号。发表论文近200篇,主编或参编教材、撰写专著10多部,其中有两本书获江苏省优秀校本教材二等奖;主持或参研省级以上课题5个;主持的项目“研究性学习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提倡语文“真境”课堂,主张课堂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好课。

【摘 要】语文课堂真境是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并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追寻真境,基于语文课堂失真、无境和寡效的现实。语文教师应拥有追寻真境的情怀与胸襟,教学中,可以从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四个维度彰显真境。

【关键词】语文;课堂;真境;情怀;彰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73-03

【作者简介】戴继华,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江苏南通,226009)校长、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何为语文课堂“真境”

要厘清这个话题,先得说说“真境”。“真境”即真的境界。“真的境界”这一短语看似有偏有正,其实语义并没有轻重、主次之分。“真”固然重要,“境界”也不可有丝毫偏废。

1.“真”之内涵。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百度、360词库等工具书或平台,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真”的诠释,最常见的有这样几个:一是“真实”,即与客观事实相符合,通常与“假、伪”相对。二是“自然、本性、本原”之意,如《庄子·秋水》中写道:“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又如陶渊明有诗云:“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三是“本来的、固有的”意思,如苏轼《题西林壁》中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本性、本原”,还是“本来的、固有的”,它们的核心都是指向事物内部的本已存在的机理,即事物的客观规律。据此,“真境”之“真”其实就是“合乎规律”的意思。

2.“境界”之要义。

“境界”一词源远流长,在我国最初是指地域疆界。汉朝时期,佛经传入东土,佛门“境界”,大致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随着文艺美学的发展,“境”“境界”逐渐进入我国古代文论范畴,“意境”也随之出现。南朝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两次用了“境”这个词。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也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元明清时期,“境界”被广泛运用于诗画、戏曲、小说、散文的评论中,渐渐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概念。近代学者王国维标举“境界”一词为品评宋词的准绳,成为“境界”说之集大成者。他认为,“境界为探本之论”。“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当然,“境界”一词也出现于西方哲学著作中,康德、叔本华等对“境界”一词也有所提及,最典型的要数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境界”一词是最重要的话语。在西方哲人眼中,“境界”往往指“人生的等级、状态”等。如今,“境界”一词已普遍用于道德、文学、艺术等范畴,《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那么,语文课堂真境指什么?综上所述,即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并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

二、为何追寻语文课堂“真境”

原因之一,当今语文课堂“失真”。

一位教师在文章中焦虑地写道:当前,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热闹纷繁”,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此起彼伏,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表演、绘画、音乐、舞蹈精彩纷呈,一番“热闹”过后,给人的感觉是“虚、闹、杂、碎”“华而不实”。

细细揣摩,这位教师的担忧至少告诉我们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当前语文课堂误将“热闹”当作“活”并有将之作为语文课堂价值取向的趋势。第二,当前语文课堂的功利色彩太浓。通常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是用来推广教学经验,供教师学习、借鉴、研讨的,现在却成了少部分人获取利益的平台。第三,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选用,有跟风或一面倒的现象,声、光、电的背景下是传统语文教学工艺的失落。第四,语文课堂的终极追求到底指向哪里,方向不明,且存在内容上泛化、本质上淡化的倾向。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展开、推进、深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学科的特点,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悉、认同,但关于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毋庸置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特点,但它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它不属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还应该是工具性。从这点可知,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将语文课堂演绎成“表演、绘画、音乐、舞蹈”课,是有悖于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

原因之二,当今语文课堂“无境”。

高考结束后问学生,语文课堂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说“答题技巧”。但如果过两三年再问,估计学生只能摇摇头、耸耸肩了。如今的语文课堂有没有变化,肯定有,但如何变的?很多情况是,教师角色从先前的“真主角”到现今的“假导演”,教学理念从先前的“實专制”到现今的“伪民主”,教学对话从先前的“一言堂”到现今的“满堂问”,教学情态从先前的“死沉沉”到现今的“闹哄哄”,不一而足。

境界说理论告诉我们,境界生成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景,一是情。当景情共生、有机融合时,境界油然而生。语文课堂的“景”指什么?比自然之景的内涵要广得多,它既指教室的物理环境,也指教室内用以激励、怡情的人文环境,还指师生教与学过程中产生的实时景态。“情”,则主要指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情感态度。当上述“景、情”互动创生,形成独特的课堂生态,而这一生态又巧妙地指向语文教学本真时,境界亦油然而生。无数经典课例表明,生活在境界中的师生,一定是愉悦、轻松的。

原因之三,当今语文课堂“寡效”。

前文已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担心。

2009年,有关部门对北京4所高校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在70分以下。其中,对一所高校部分学生的测试显示,66.2%的学生存在信件书写格式问题,86.5%的学生存在行文语气问题,100%的学生存在语法问题。2010年,《中国青年报》在一次涉及3269人、54.4%的受访者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调查中发现,汉语应用存在词语贫乏的占64.8%,词语使用不当的占28.6%,行文格式有误的占27.8%,语法错误较多的占17.4%,经常提笔忘字的占83%的,觉得不认识的汉字太多的占16.4%。

三、语文课堂如何彰显“真境”

1.前提:语文教师要拥有彰显“真境”的情怀。

情怀,表面之意是指带着感情的心境。现实中,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人,特别是不同的语文人,对之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解读。李镇西老师认为,情怀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與胸襟”四组内涵。兰州的沈喜云老师认为,语文教师情怀呈现为四个方面:人文、家国、浪漫、专业,这分别由语文的人文性、民族性、文学性、专业性决定。湖南的肖守志老师则认为,语文教师的情怀体现在“热情、悲悯、趣味、兼容”四个层面。他们的诠释或包容,或交叉,或重合,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师情怀也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

一是真情。是指教师要真正热爱语文教育、喜欢语文课堂、关爱每个学生。要立意高远,发自内心地领悟到:教语文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就是目的,而且是唯一目的,绝不是工具;教语文不仅要具备工匠精神,更要具备奉献精神。

二是真知。是指教师要有深广的语文素养,谙熟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在守正中不断创新,但又不止步于此,还要拥有广博的胸襟、哲人的视域。身处宇宙俯瞰人生,俯瞰人生洞察社会,洞察社会研究教育,研究教育践行教学。

三是真智。是指教师要深度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原点与旨归,明晰“只谈应试忽略语文素养是愚蠢的、只谈素养忽视应试现实是虚伪的”道理,将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放到时代与社会的背景下去考量。能以独立的人格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语文。

四是真行。是指教师要行之有据,教学是科学的;行之有序,教学是从容的;行之有法,教学是务实的;行之有趣,教学是艺术的;行之有效,教学是能证的。行动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听说读写整体规划,有条不紊,稳步前行。

2.关键:语文教师要把握彰显“真境”的抓手。

可以从“真境”的表征入手。“真境”通常包含四个表征:自然、真切、深沉、韵味。“自然”即不造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过程本身,教学流程中师生的状态都是本色、清新的。“真切”,即真实、贴切。第一个层面在“理”,就是课堂教学设计有客观、合理的学理依据,教学是基于科学的理论、前瞻的理念、客观的教情和学情的;第二个层面在“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初始化、原生态的,不存在预练、表演的痕迹;第三个层面在“情”,师生的态度、对话的氛围,朴素而和谐,都蕴含着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深沉”,即课堂有厚度,教学内容适切而不浅薄,学习体验深刻而不肤浅,教学氛围和融而不生硬,教学对话热烈而不虚浮,一切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未来发展。“韵味”,即课堂富有艺术性,互动生成的手段更多样、过渡更巧妙、方式更精致、活动更有意趣,让学生恒久难忘。

这四个表征的关系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自然”是教学手段的特征,是四个表征的基础,是语文课堂的前提。“真切、深沉、韵味”则是在“自然”夯实的地基上形成的、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学特征,三个美学特征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四者关系也可以用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来表示,底面的三角形是“自然”,斜竖着的三个三角形,分别是“真切、深沉、韵味”。

一言以蔽之,“真境”四表征,其实就是“真境”四维度。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我以为,四个维度都达到了,谓之“大境界”,只有部分达到了,谓之“小境界”。“大境界”固然令人神往,“小境界”也是别有风味的。

【参考文献】

[1]王济民.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01).

[2]余国江.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3]沈喜云.论语文教师的情怀[J].课程教学研究,2016(08).

[4]肖守志.语文教师的视野、角色、情怀与作为[J].当代教育论坛,2008(07).

猜你喜欢

情怀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写字大课堂
少女情怀总是诗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