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行为塑造,促进孩子心灵成长
2017-06-27曹玉环
曹玉环
〔摘要〕要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需要了解他们,找准方法,走进他们的心灵。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正向的内容,扩大正向的内容,让孩子生命中的积极内容取代负面的行为,那些不好的东西自然就会逐渐消失了。本文通过一个后进生的教育案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关键词〕正向教育;尊重;激励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71-03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内心深处。”做到心对心的交流与尊重,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
我是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师,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刚进入小学,易动,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刚入学第一个月,我每天都在紧张地来回奔跑于办公室、教室、操场之间,如何与这群可爱的孩子相处,时刻考验着我的教育智慧。
上课不爱听讲的孩子
我们班的小虎刚入小学时,是个不折不扣的“调皮鬼”,上课睡觉,擅自下座位,满教室乱跑,动手打人,甚至跟老师顶嘴,课间操骚扰同伴,站路队时手舞足蹈……凡是有他的地方,不良习惯就会以平均每天感染一个学生的速度辐射一周,我意识到,这是个极其严重的“刺头”。
那天下课以后,我把他拉到教室栏杆旁边问:“小虎,上课为什么不爱听讲啊,老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互相说心里话,你能告诉老师你的心里话吗?”
他说:“老师,我觉得我自己很笨,××和我是同一个学前班的学生,他都已经会珠心算了,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了,我就不会!”
听到这些,我心里高兴,因为小虎有一颗进取之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我心里也很心疼,心疼这孩子有点自卑,缺乏自信。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我告诉他:“××会了珠心算和100以内加减法是因为他提前上了补习班,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如果你也跟他花一样的时间去学习,说不定学得比他还好呢。”我跟他说老师有一种本领,老师只要看一看他的眼睛,就知道这个孩子聪不聪明,他问:“老师,那我聪明吗?”
我假装仔仔细细考量一番,说:“小虎是个聪明的孩子,就是上课长知识的时间用来做小动作了,有可能过几天你的眼睛会让你变成不聪明的孩子。”
他急忙说:“老师,我以后上课认真听讲,我想做个聪明的孩子。”往后的几天,他真的上课不打扰别人了,笔直地坐在那里听讲。
我要跳楼
我以为我成功地纠正了小虎的所有不良习惯。一次课间时间值班老师拉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跑到我面前说:“曹老师,你们班这个孩子动手打人,我带他来见你,他死活不同意,一直哭着喊着‘我要跳楼!”
我顿时被小虎满脸的恐惧吓到,把他拉到办公室,没有一句批评,先问他:“小虎,你刚才为什么说要跳楼啊,是怕曹老师批评你吗?”
他说:“我怕你告诉我妈妈,回去了又要挨打,跪搓衣板。”
我此时意识到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凡是不涉及原则问题,没必要大事小事跟家长汇报,这样会将一些本应由学校承担的教育工作转嫁给家长,以致我们失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恰当的教育时机。
我说:“曹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小孩子天生对秘密这个词比较敏感,我说:“曹老师保证,今天小虎回家了妈妈会夸奖你。”
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说:“不可能,妈妈从来都只会批评我。”
“如果老师骗了你,明天来了老师给你贴一个大红花。”
安抚完小虎后,我给他父母打了电话,谈了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他妈妈告诉我,小虎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特别溺爱他,以致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上了小学他们自己带孩子,发现了孩子身上有很多毛病,一心想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習惯,有点操之过急,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一股压力。我和小虎妈妈商量好今天给小虎一个鼓励,今天他虽然动手打了人,但是知道承认错误,进步了很多,下次肯定不会再动手打人了。
要想让一个孩子有大的改变,关键是家庭的转变,一般来说,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民主型的家长,在亲子关系上少用威胁,家庭心理氛围宽松,孩子才不会出现极端心理[1]。教师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温暖。在教育工作中,情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教师一定要利用学生爱的情感作为教育工作的强大助力。
我可以出去玩了吗
第二天小虎来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我办公室说:“曹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妈妈昨天没有打我,反而奖励我了呢,曹老师你是神仙吗?”
听到这话,我忍不住笑了,说:“对啊,曹老师厉害吧。”
接下来是我和小虎形影不离的日子,因为课间小虎总是与同伴发生冲突,所以我让小虎一到课间就来办公室,刚开始是站在我旁边看我做事,什么也不做;后来让小虎动手帮我做事情,比如抱作业本,帮忙清理作业上交数量,帮我去教室喊学生来我办公室.......他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轻快地帮我做事情。
接下来的几天小虎又问我:“曹老师,我以后可以出去玩了吗?”
我说:“还不行,你还需要替曹老师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我把一个个出错的导学案作业全部挑出来,让小虎当一回老师,负责把这些学生叫到办公室来给他们讲解错在哪儿,应该怎么做。他顿时感觉使命在身,快速去教室喊学生,听他讲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小虎是一个思维非常缜密的孩子,对知识点的理解也非常透彻,并且会举一反三,平时对这孩子的了解太少了,以至没有发现他身上有这么多优点。
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有一双慧眼,还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睁着的眼睛去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用闭着的眼睛去看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我们的重心会集中在培养孩子优点上面,挖掘他们的潜力。
不要再让我抱书了
这样持续了几天后,小虎又開始问我:“曹老师,我现在可以出去玩了吗?”
我望着他,停顿几秒钟,告诉他“可以”,他像是得到珍宝一样又蹦又跳起来,喊着“啦啦啦……我终于可以出去玩了。”
对于每个人来说,失而复得的东西弥足珍贵,孩子也一样,他们天生爱自由,爱游戏,爱活动,这样一来,他才会好好利用课间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动手打人。
接着我让小虎顺便帮我把这堆导学案抱到教室讲桌上,小虎说:“曹老师,你就别让我抱了。”
我顿时有点生气,心想:才允许你下课出去玩,难道又要开始调皮了?不过我还是面带微笑地问:“为什么不要再让你抱啊?”
他说:“曹老师,讲桌上的书已经够多了,我怕讲桌的腰直不起,它会受不了的。”
我被小虎的善良所感动,幸好我没有第一时间批评他,而是先听孩子的心里话。我给小虎贴了一个奖励贴,告诉他:“曹老师再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个讲桌的腰绝对直得起,不信你试试。”他点点头把书抱走了。
我们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应该耐下心来,蹲下身去,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事情的缘由。就这样,小虎真的没有再动手打过人。有一天,他跑到办公室来找我说:“曹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再打人了吗?因为我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帮你做事情了,没有力气再打人了。”
小虎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从未给小虎讲过什么大道理,没有苦口婆心的劝阻,没有义正词严的说教,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道理讲一千遍一万遍不如让他们亲身体验一次,孩子是通过行为来学习,通过感觉来体会道理,而非按照道理来做事。只要我们讲的话、布置的任务是看得见、摸得着、有方法,做起来不难,那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而非通过理性思考去行动。所以,要改变一个学生的不良习惯,我们需要了解他们,找准方法,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促进他们成长。
“好老师”专家点评
心理学的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2]。该案例中,老师耐心接纳孩子的一切,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其中蕴含了教育的智慧,这是令人感动的教育案例,它告诉我们以下教育理念和思考。
第一,教师作为大人要学会和童心交流。请看案例中的描述:孩子问“老师,那我聪明吗?”我假装仔仔细细考量一番,说:“小虎是个聪明的孩子,就是上课长知识的时间用来做小动作了,有可能过几天你的眼睛会让你变成不聪明的孩子。”他急忙说:“老师,我以后上课认真听讲,我想做个聪明的孩子。”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正是这样的语言浸润着孩子的心灵,它比干巴巴的道理动听,也有用。
第二,教师作为大人要让孩子体验到好行为的美好感受。案例中有这样的描述:我说:“曹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小孩子天生对秘密这个词比较敏感,我说:“曹老师保证,今天小虎回家了妈妈会夸奖你。”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说:“不可能,妈妈从来都只会批评我。”“如果老师骗了你,那明天来了老师给你贴一个大红花。”
老师真的和家长携手让孩子体验到了被夸奖的滋味。这是一种正向的引导和塑造。如果让孩子变成拥有好行为的孩子,首先要让他体验到拥有好行为的美好感受。
第三,让孩子生命中积极的内容取代负面的行为。案例中这样描述:他跑到办公室来找我说:“曹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再打人了吗?因为我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帮你做事情了,没有力气再打人了。” 这是孩子发自肺腑的言语,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关注正向的内容,扩大正向的内容,自然那些不好的东西就会逐渐消失了。
参考文献
[1]钟志农 .行为矫正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 , 2013, 1(1) :53-57.
[2] 张欣. 运用行为塑造工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 (13) :41-43.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恒大名都小学,襄阳,441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