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教学研究
2017-06-27张迎萍
张迎萍
人民教育家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新课改提出: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近年来,我在学习同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课改的新路子——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语文课堂学习为起点,让生活走进语文
在教学语文时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媒体导入,直入情境。小学语文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把单一的文字形象化、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如教学《雾凇》一课时,孩子们由于生活在南方,对雾凇了解甚少。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雾凇那不同寻常的美。学生亲眼感受到,即被深深地吸引了,激发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的欲望。
(2)设疑问难,体会意境。小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如教《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学生们不一定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读题目时,我先设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读课文,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并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演示这种切苹果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3)音乐熏陶,渐入佳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在指导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音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二泉映月》时播放二胡乐曲,在这样的乐曲声中,品读文字,拉近学生和阿炳的距离,让学生感受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以及他敢于和命运斗争、追求理想的精神。
2.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的过程。语文课上,学生可以从文本上获取某种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
(1)画一画。语文课堂上的简笔画更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从两端向中间同时凿进法”“中部凿井法”时,先让学生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特点,再画一画这两种开凿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跨越时空认识和明白了这两条线路的优势,从而对詹天佑的这种创新精神敬佩不已。
(2)演一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发现编排课本剧有助于引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例如,语文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它属于独幕剧,很适合学生去通过课本剧表演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依托,让语文拥抱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报刊杂志要看,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写请假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产品说明书,从与同学交往到与陌生人打交道,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运用。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学校是专门的教书育人的场所,它在育人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如学校运动会、十岁成长礼、童玩节、班级板报、庆元旦、庆“六一”等都是很好的阵地,我们都可以赋予其浓浓的“语文味”。
3.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只有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社会是个大舞台,我们要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感悟在社会中巩固,才能真正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奠定孩子们厚实的人文根基。
总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