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2017-06-27李婕陈娜
李婕?陈娜
〔摘要〕本研究课题通过学生个体心理辅导案例资料,梳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式及其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效果。通过典型案例的质性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生个体辅导中的运用,是面对寻求问题解决的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不但需要针对问题使用具有治疗取向的干预技术,还需要并重使用针对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特征的积极取向的辅导技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综合辅导效果。通过个案,与质性分析相补充,本研究认为在学生个体辅导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具体包括:排除偏见,充分了解情况;发现优势,消除关键需求缺失的紧张感;发掘资源,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个体辅导;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55-06
一、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由塞里格曼(Seligman)等人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1]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之后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新思潮。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日益增加。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更加深入地走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课题梳理前期个体心理辅导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式及其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效果,通过基于“实践-反思”的質性研究,在螺旋式的循环中构建比较有效的在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方式。
二、文献综述
(一)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90 年代在美国兴起,以研究“习得性无助”而闻名心理学界的塞里格曼教授,在被他剔除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无助”可以被习得,“乐观”和“坚韧”同样可以被习得。“哪些心理特征或体验能够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 “这些积极心理学品质是如何习得的”成为了积极心理学所探索的核心问题。
(二)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来说,积极心理学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公民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2]。
积极心理学的干预目标坚信通过认知和行为会鼓励幸福感的发展, 而积极的情感包括爱、兴趣、满意、自豪和自尊也会推动学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改善学生个体的身体、智力、社会交往及心理资源[3]。
北京教育学院曹新美老师曾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模式的改变,包括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关系, 挖掘教育的资源,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五大方面。并指出,积极的干预应当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 干预的关注点在于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 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4]。
同时,在心理咨询中,良好的咨询关系至关重要,能够促进来访者问题的尽快解决。这一点在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工作中也一样。传统理念虽然也强调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往往在学校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的“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观念的影响下,将建立平等关系视为获得学生信任、降低心理防御的辅导技巧和手段,而非心灵上的联结和共鸣[4]。
三、数据分析
(一) 典型案例质性分析
1. 学生个体辅导案例汇总
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累计学生个体辅导共74人次。以此作为数据基础,对问题不明确、无后续反馈的案例,在各年级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辅导结果良好的案例,匿名处理,相似案例进行合并。典型案例汇总如下:
案例1:
问题困扰:初一男生S,进入初中一个多月后,感觉成绩不如小学理想,英语、数学测验粗心等错误较多,很担心。
问题分析:S同学小学时成绩较好,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对初中难度和知识量没有完全适应,十一假期后状态没有调整好,对明明学会了的知识点却做错感觉焦虑,不满意。
辅导过程及结果:提供了数学和英语学习方法的建议,建议使用错题本,解释了学习和记忆需要反复进行巩固。练习了行为塑造的方法来达成目标。目前S同学学业、情绪情况良好,成绩优秀。
案例2:
问题困扰:初一男生Z,因为自己不是北京户口,之后要转学,不能参加羽毛球比赛队,很难过。即使不能参加比赛也很想打球。
问题分析:情绪困扰程度比较轻,而且涉及具体的问题应对。另一方面对于初一来说,处在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适应阶段,学生在寻求安全感。给予了情绪上的安抚,给出了应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建议。
辅导过程及结果:可以和老师说明情况,跟训练队的同学一起打球训练。同时使用认知干预,帮助Z同学合理看待自己是非京籍的情况:打好学业基础,多参加活动,同时也体谅理解老师们有时怕生源流失而在比赛队伍中只收京籍学生的做法。
案例3:
问题困扰:初一女生W,对从小学到初中的变化不适应,每天感觉很别扭。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关系不熟悉,感觉纪律要求变严格、学业作业量变大。作业考试很多题目都会,但却总是做不对。对于初中规则太多、管束严格很不适应。包括穿校服、每天按时写作业、不能带手机、上课不能吃东西喝水……
问题分析:核心问题是对小学的怀念和对中学的不适应。相对来说小学对学业作业和课堂纪律规范的要求都比较宽松,W又享受一些好学生的特权,到初中后难以调适。
辅导过程及结果:针对人际关系不熟悉、纪律要求变严格、学业作业量变大这三个方面分别给出了解释和建议,告知适应需要一段不容易的时间。上课最好不喝水、每天穿校服、放学晚这些更高的要求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粗心马虎”很多时候是因为专注力还不够。同时,学生也提出了目前课外活动很少的情况。
案例4:
问题困扰:C同学,初二女生,奶奶去世不久,非常想念。奶奶去世后的三天里,每晚都会梦见,但之后就没再梦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假期能回老家看看。
问题分析:C同学小时候与奶奶共同生活,奶奶突发中风离世,父母隐瞒了一段时间并没有让她回家参加丧礼。期间父母回去料理后事,她住在好友家,内心情感不曾向他人吐露。
辅导过程及结果:C同学需要通过倾诉表达、回访故地等方式,处理丧失,完成与去世奶奶的哀悼和告别。连续辅导三周,主要以C同学倾诉为主,辅以书写日记、回忆的方式表达宣泄。三周后,本人表示已经调整好,不需要继续进行辅导。
案例5:
问题困扰:初二女生L,进入初二下学期,感觉学习压力大,经常容易忘事,之前和班主任提出了不想做班委。班主任做了工作,愿意继续尝试,但是心理有负担,怕影响学习。
问题分析:L同学个性比较内向,自我要求高,由于压力大,焦虑水平过高,抑制了注意资源和记忆力。
辅导过程及结果:现场使用了催眠治疗中的“盒子技术”进行了放松,暂时性地减轻焦虑,反馈良好。经过寒假后,L反应压力也没那么大了,新学期重新选举,大家都选了她,感到被信任。现场进行盒子技术的后续工作“取盒子”。
案例6:
问题困扰:初二男生A,上课爱幻想,总会想到英雄、救世主之类的,自己就像主人公,身在其中,很难出来,以致错过了上课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平时爱看小说,也都是类似的主题。幻想的场景内容和當时看的小说也很相似。初一的时候成绩不错,从这学期开始感觉变得容易烦躁,很难静下来,成绩下滑。
问题分析:关于爱幻想,日常信息的输入和生成有很大的关系,看小说的影响比较大。A同学兴趣爱好很广泛,性格活泼外向,对自己的异性吸引力比较关注(但并没有异性交往方面的问题)。对自己学业方面也有一定要求,但难以静下心来。
辅导过程及结果:有节制地看小说,平时不看,周末可以作为给自己的奖励(行为塑造的强化),固定时间,看1个小时。确定好自己的目标,进入班级前十,认清自己和前十现在各科有多大的差距,计划日常的复习时间。关键在于提高自控走神时提醒自己的能力。例如,放一块橡皮在桌角,发现自己走神了就把橡皮换个位置。长得不错,唱歌好,成绩也优秀,那就是全面发展。但成绩不好,其他的锦上添花就不能凸显个人价值了,学生对此很认同。
案例7:
问题困扰:高一男生P,希望改善与父母、同学的人际关系,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改善学业,“不想再继续颓废下去了”。住宿方面,不希望室友总爱抱怨。时常觉得生活很艰难、很不如意。
问题分析:初二时父母离异,之后父亲在北京,母亲在杭州生活。与母亲关系较好,对与她分居两地感到痛苦,同时对父亲又有很多不喜欢、不接纳。多次来访后了解到,P同学情绪波动较大,行为、学业、人际问题都受到情绪的影响。
辅导过程及结果:以情绪调节为目标,同时辅之以具体学科的学习策略。了解练习“空椅子”对话技术,进行情绪发泄与调节。此外,P同学在感情、学业和人际等方面的成长,需要倾诉和陪伴。这个案例进行时间较长,P同学初次来访是在高一下学期,连续进行了三个月左右,之后陆续隔一两个月左右会谈一次,持续了一年左右。之后根据P同学自己和科任教师、班主任反映,他的变化非常大,成绩从班级末尾到年级前列,人也开朗了很多。
案例8:
问题困扰:高一男生C,面临文理分班,难以决定,希望通过辅导理清思路。
问题分析:C陈述的选择倾向为,物理好,整体理科好,理科专业选择范围广;但同胞哥哥选文科,自己心仪的女生选文科。
辅导过程及结果:对于心仪的女孩,并不打算在高中更进一步,打算考入相同大学(动力)。目前成绩不如女生,为了考入相同的学校,选理科比选文科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没能在一起,学理比学文面宽,对自己成长更好,不会亏欠损失。对于选理科后两人分开,因为还在同一年级,能够交流,可以接受。
案例9:
问题困扰:高一男生T,周六要参加学校辩论赛,非常紧张。平时发言、讲话也容易紧张,紧张时双腿发软站不住,手心出汗。希望改变这种紧张的情况。初中时曾参加过一次辩论赛,当时在赛场上出现腿软的情况。现在是想着要比赛,就很紧张。
问题分析:曾经有过类似紧张、焦虑的经历,有一定阴影,对辩论、公众发言之类的场景都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的身体反应。此外,对于结果过分看重,患得患失。可以进行系统脱敏。
辅导过程及结果:采用分析、面质技术,引导学生了解即使输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建议从小场合到大场合多尝试、积累经验,系统脱敏。周六辩论赛正常完成,回访时表示对自己的状态还比较满意,对下一轮比赛也有意愿继续参加。
案例10:
问题困扰:高二女生Y,当选学生干部之后,因为学生工作需要,自己的朋友圈发生了一点变化,原来的好友觉得被疏远了,引发人际冲突,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在对人际问题辅导2周后,因为课外辅导与班主任和母亲起冲突,自己不想上补习班,但被认为“煽动其他同学都退课”,觉得特别委屈。
问题分析:人际关系对于高中生来说一样非常重要,存在一定排他性。Y同学想缓和自己好友与自己工作伙伴之间的竞争冲突。关于辅导班的问题,班主任确实更侧重于Y同学作为学生干部这个身份所起的作用,而Y在同学中的确有较大的影响力。
辅导过程及结果:先处理对好友的被抛弃感,把缘由苦衷告诉她。另外,对于她俩的关系,兼顾两人,并且保持差不多的距离,让她们自己去处理她们的冲突。对于Y同学来说,近期需要让自己能够接受她们现在有矛盾的这个不完美状态。关于补课辅导,与Y澄清事情发生的具体经过和她的想法,之后通过微信向老师道了歉,“这件事情我确实处理得不妥当,谢谢您提醒我。”Y同学前后连续因为两件事来访辅导,最后一次来访后的一个月本人反馈:期间和班主任、母亲都有很多交流,人际问题基本解决。一学期后,成绩显著提高,学生自己反馈心情好了很多,也更有目标了。班主任和母亲也告知,孩子状态很好,进步很大。
2. 编码表
在将学生个体辅导典型案例汇总的基础上,使用连续比较法进行编码。即根据一级、二级代码,先分析第一个案例,再分析第二个案例。如第二个案例与第一个案例同质,则进行合并,否则在三级代码中单独列出,以此类推。一级代码中,问题类型是指学生所来访寻求辅导帮助的问题可以归属于哪一类,其下二级代码“学业提升”“环境适应”“应激应对”分别是指学生主要的核心问题围绕什么主题。心理特征是指学生个人具有的与解决所来访问题相关的发展状态和心理资源,根据三级代码内容分为具有一定内在普遍性的“自我要求”和“渴望他人关注”,以及“事件相关发展状态”,即具体针对这一事件的原有发展状态。辅导技术根据传统心理辅导主要流派进行划分,分为“行为技术”“认知技术”和“精神动力技术”三类。
3. 矩阵表
首先,矩阵表的横纵维度分别是案例对应问题类型、心理特征、辅导技术以及各自所对应的治疗取向和发展取向。横向分类对应编码表中的一级代码,但取消了二级代码,因为各类型对于矩阵分析的意义不大,保留了更为原始的三级编码。纵向分为治疗取向和发展取向(即更关注个体优势和发展的积极取向),在矩阵分析的过程中对编码表中的问题类型、心理特征和辅导技术分别进行划分。之所以做这个划分,是因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个体心理辅导,既保留了传统心理治疗取向的一些经典技术,同时又纳入了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对个体优势、资源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从矩阵表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矩阵表的最左列和中间一列并不是平行的,问题类型和心理特征的治疗取向、积极取向内容数量存在双分离,即多数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是以消除不良感受、不良状态为目标的。这也与我们现实实际相符——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才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走进心理辅导室。而与真正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病症状态不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绝大多数都是发展取向的,是在恰当的引导下,不仅能够解决问题,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优势。
而从辅导技术来看,我們既需要传统的、针对问题解决的干预技术,同样也需要积极关注,发掘优势,促进学生学业、人际和生涯发展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辅导技术。两者相互平衡,互为补充,才能够达到对学生辅导的良好效果。
由矩阵表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根据典型案例,在中学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以问题驱动为主;
(2)不同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具有积极的、优势性的心理特征;
(3)治疗取向的传统干预技术和发展取向的积极辅导技术并重,结合使用,能够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4. 网络图
根据矩阵分析,进一步梳理做出学生个体心理辅导的网络图。
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是受问题驱动前来的,希望能够消除不良的情绪状态或发展状态,这是外显的。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发展特征,具备内在的心里优势和资源,这是内隐的。在辅导过程中,并重采用针对问题的治疗取向干预技术,和能够发挥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特征的积极取向辅导技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有效辅导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本研究结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生个体辅导中的运用,是面对寻求问题解决的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不但需要针对问题使用治疗取向的干预技术,还需要并重使用针对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特征的积极取向的辅导技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综合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M. E., &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0, 55(1)5.
[2] Thomas M. Kelly.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False Promise or True Breakthrough. Adolescence. Roslyn Heights: Summer, 2004, 39(154), 257.
[3] K. Angeleque. A, Steven. G. L. A Preventative Model of School Consultation: Incorporating Perspectives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4, 41 (1), 155.
[4] 曹新美, 刘翔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 18(3), 65-69.
(本文通讯作者为李婕。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100080; 2.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北京,100071)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