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学”教学模式,探索科学高效课堂
2017-06-27熊慧
熊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07-01
为贯彻课改精神,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特别要抓好共学这一环节。为了落实过程,便于操作,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个人自学、同伴互学、教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展示等活动,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一、课前预学指导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课前预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复备,适当增加或删减,明确学生课前预学的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预学,基本掌握课上所学内容,让学生带着课前预学的成果及预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走进课堂。课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学效果,课上给学生交流展示预学的时间,及时给予评价,调动学生课前预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课上共学主导
在共学中,学生是主角,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这一环节能否成功,教师的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们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不敢讲,所以一节课上完后学生学得糊里糊涂;也有的老师是先等小组展示完了,再对照导学单上的问题边演示课件边逐一讲解。我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前面我已经提到了,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这两个环节教师要及时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小组展示时,教师要通过引导、反问、引发辩论等,把握展示方向,控制展示进程,调节学习环节。具体来说: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要分解难度,降低思维坡度;在思维的障碍处要点拨讲解或排除;在观点的歧义处组织学生辩论,同化或顺应,形成共识;在知识的模糊处,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重新组织讨论;在知识的浅薄处,要置入深层次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考。简单说,教师就是在学生本节课学习重要的地方、关键的地方、困难的地方、困惑的地方予以指导,使知识点得以明确,技能得以形成,思想方法得到感悟,思维水平得到提升,情感态度得以熏陶。力求使课堂教学处于教师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共学、优学的状态。
在该环节中,学案导学是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进度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目标;问题预设是关键,需要教师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巧妙地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这样让学生按要求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学教材的内容(对个别学生给予辅导)。让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针对预学中的有关问题,先獨立进行学习和思考,然后再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和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并积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工作。在该环节中,自主学习是前提,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对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合作探究是方法,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质疑、善于探究;相互答疑是目的,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乐于助人、学会讲解。
师生探究学习、老师主导,即课堂学习研讨、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互相探讨、教师指导。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组织小组或全班进行专题讨论(思考、操作、交流),以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每个学生思路与个性特点),可做个别点拨、指导,也可以做集体讲解,一般性的难点、疑点,都会在这个环节得以解决。时间少则五至十分钟,多则可用一堂课。在探究过程中,精要之点,教材要求的关键点,学生无力弄清的重大难点和需要教师拓展、示范点时,教师可以精讲,甚至可以详细地讲解。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学生倾听——观察实践——交流分享——活而有序”;学生在主动探究时要注意“创设问题——全体参与——发展个性——尝试成功”。教师要注意针对性和启发性,通过情境设置,以境育情,让学生明白道理,理解观点,树立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后延学引导
在该环节中,语文学科重在针对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延学内容,达到学习的升华。数学学科重在作业和练习,通过演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并能得到运用和发展,使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同时也可得到信息反馈,发现不足及时补救。在该环节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别提出不同要求。有需要教师可自制答题卡,或用小黑板出示作业题。作业题可分必做和选做两种,选做题应着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对程度较高的同学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根据需要出一些综合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要进行小结,这是课堂教学最后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掌握知识或操作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和技能系统化、概括化。同时还可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补救。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