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017-06-27张甲哲
[摘要]红安革命形势的星火燎原与党当时在那里成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红军这一时期在红安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党的宝贵财富,从内容、方法和形式等角度浅议红安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认真总结其经验,为在新时期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提供帮助。
[关键词]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
[作者简介]张甲哲(1992-),男,汉族,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6-0020-02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它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更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启迪了当地人们的思想,广泛动员了当地人民积极参加革命。从这里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涌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和王近山等223名将军。红安也因此成为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1952年9月,为了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红安县。红安人民为我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红安,这座位于大别山麓的小县城,涌现出了这么多的英雄将领和革命先烈,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壮举。而认真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正是党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心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使得当地人民革命热情高涨,不断进行斗争,最终成为鄂豫皖革命斗争的中心。因此,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党的宝贵财富。
一、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结合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情况,经过选择后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步骤传播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红安县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革命先驱董必武在1920年创办了武汉中学,此后,这所中学成为湖北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红安县有许多进步青年来到这里,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黄麻起义后,红军一方面深入群众,向当地群众介绍党的性质、宗旨和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拥护,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在红军内部,党通过印发《党章》,开展培训班等方式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红军战士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大大提升了战斗力。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最终实现自己理想的强大动力。红安县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注重对群众和军队的理想信念的培养,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当时有歌谣唱道“人生在世几多愁,若不革命怎出头?劝人人入共产,好为穷人争自由。”红安军民正是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拥有了为劳苦大众争取解放、自由的信念,才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同国民党反动统治作斗争,直至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也离不开英勇斗争的精神。“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红安县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人民要想摆脱土豪劣绅的剥削,要想得到自由和解放,必须拿起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英勇的斗争。而黄麻起义就是最好的教材,人们拿起了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最终建立了革命政权,捍卫了自己的利益。
(三)严明的纪律和高度的忠诚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纪律对于一个组织机构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革命队伍更是如此。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纪律建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红安红军时期,党在进行各方面建设的时候,对军队的纪律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红安县的红军是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缺乏军事基本常识的农民、知识分子有不少。这种情况对军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党对军队的组织纪律作了严格的要求。当时流传的歌谣《送郎当红军》中的歌词“军令如山,纪律要守严;用心学习勤操练,当好指战员”反映了红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军纪的严明要求。
一支对党、对人民忠诚的军队,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当时,在红安的红军中,有许多国民党的投降官兵,也有许多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成分,由于他们的党性修养不够,使得红军内部出现了许多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行为,这大大影响了军队的忠诚度。针对这一问题,红安县红军的党组织广泛开展忠诚教育,大大提高了红军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为红军的节节胜利提供了保障。
二、红安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红安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开展与红军综合、创新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阐述、宣传某种思想理论去教育人们的方法。在红安红军时期,党组织主要通过向群众和军队“灌输”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对他们进行說理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党的说理教育使党员学习了党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群众也明白了革命的正确性和支持红军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的政治觉悟。
(二)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通过典型人物的言行,把抽象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具体化,从而深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促使其思想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教育方法中,模范典型的作用很重要,因为只有他们做得好,群众才能信服。董必武在黄麻起义起前,利用假期从武汉中学回到红安家乡,宣传革命新思想,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又如革命英雄秦绍勤,他被捕之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而丝毫不为所动,最后被敌人定在木板上剖腹挖心。人们为了纪念他,作诗赞颂道:“英雄秦绍勤,开膛破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不连累别人。”在秦绍勤烈士的感召下,人民群众更加信任、拥护共产党和红军,而红军作战也更加勇猛无畏。
(三)感染激励法
感染激励法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激励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红安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广泛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当时的红安地区很多地方都张贴着红军宣传革命的标语,比如说“党员游击转回还,黄陂到黄安,先打清乡团,捉土豪,杀劣绅,一致要共产”。这样的标语口号不仅给人们指明了革命斗争的目的即“捉土豪、杀劣绅”和实现共产主义,更是指出了革命斗争要采取游击的方式,从而大大感染了群众,激励了红军战士,从而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使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四)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法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组织受教育者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促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改造,从而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党在红安红军时期积极组织农民开展抗租、抗税等运动,使群众亲身参与其中,加深了群众对党的认识,坚定了他们跟着党“打土豪、分田地”的信念。同时,党也鼓励广大群众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使他们参与其中,接受革命的洗礼。与单纯的说教和口号相比,社会实践法能使广大群众亲身感受到党和红军是为了他们的解放和自由而斗争,从而能得到他们的衷心支持,收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成果。
三、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在红安县红军时期,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形式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成功。
(一)采用民谣、标语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时的革命者在斗争的实践中注意到了民谣的巨大作用,并开始自觉地运用民谣来宣传革命。有一首民谣《小小黄安》写道,“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歌词充分反映了红安人民蓬勃的革命热情和踊跃参加斗争的状态。可以说,当时流传的红色民谣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提高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朗朗上口的民谣,在当时黄安县的大街小巷,有许多醒目的革命标语。比如说有一条标语写道“暴动,夺取黄安城!”,这条标语简单明了地宣传了革命的理念及任务,让群众倍感鼓舞。无处不在的标语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对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开设培训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当时红军中有农民、工人和小资产者等不同的阶级成分,许多士兵文化和政治素质较低的情况,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开设了各种马列理论培训班和文化扫盲培训班。通过专门培训班的形式,红军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理论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成立工会、农会等革命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红安地区建立了许多工会,比如说七里坪工会。当时工会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雇农的政治教育”。除了工会,党组织还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创立农会以及工农俱乐部。农民在工农俱乐部中学习读报纸,并且还会听关于科学和时事政治的讲座。这些活动破除了当地的许多封建迷信,坚定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回顾红安县红军时期这段历史,不禁感叹红安的革命伟业,感叹当时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一部分人在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下逐渐迷失了自我,不少人面临着信仰的缺失。面对这种情况,更要继承和发展历史积累下来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验,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魏文享.农会与农政:近代农会组织与农业建设(1927——1949)[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5).
[4]胡中秋.一方神圣的土地——红安[J].党史天地,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