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脚下的土地和村落

2017-06-27

新农村 2017年6期
关键词:冯骥才古村村落

守住脚下的土地和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碰上两个问题:

一个是空巢化,

一个是过分旅游化。

现在人养树,来日树养人,要想长远富,还得多栽树,今天荒山变青山,将来不愁吃和穿。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时代的大潮下,如此曼妙的田园风光似乎成了奢侈。农业农村萧条苍凉,村庄渐空直至消失,化为历史的符号;又或者千村一面,遭遇商业的蚕食。

构建和培育村落的内生动力,既要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促进其保护,又要通过经济产业开发的手段释放其资源价值。笔者采访发现,村落保护与合理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古村的生机

一座历经500余年风雨的古村,春雨过后又迎来了它新的客人。

一口神奇的古井常年不涸,一个石砌的小村沧桑幽静。明景泰七年,山东青州井塘古村依山而起,后依托衡王朱载圭“平民”女婿的七十二古屋,形成了既有原始建筑风格又有山区居住特色的2万多平方米古建筑群。

笔者在此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虽然房屋多数都已坍塌,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初造房者的艰辛,特别是围堰房和石板房,体现了造房者的毅力和智慧。”“保留了乡村原始的风貌,并不是以古村为噱头赚钱,看得出是用心来发现乡村旅游。”

笔者了解到,自2003年以来,井塘古村所在市政府邀请专家用了近10年的时间调查、挖掘井塘古村历史文化价值,围绕其旅游资源开发深入讨论,并作规划设计。2012年,成立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制定了《青州市井塘古村落群生态文化景区总体规划》,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保护性建设的井塘古村景区,如今清泉石径古韵沉香,120余处民俗院落或经修复后整洁有序,或依然保持原生态断壁残垣。基础配套设施如停车场、餐饮店、循环水系等完备。人们既可以休闲度假、体验民俗,也可以参与农事和采摘。

事实上,由于山上交通和生活不便,上世纪80年代,古村原有的住户陆续离开,并在山下平地形成新的村落。古村开发后,当地村民也会摆摊售卖一些时令果蔬和手编工艺品,但常常是糖葫芦买一支送一支,4人吃一顿午餐仅收取60元。而且景区平时带身份证即可免费游览,只有节假日才会收取门票。

站在山上望去,山楂树、柿子树、核桃树连成一片,依靠经济果林在秋季丰收,才是山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井塘村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有机蜜桃栽培种植基地。这里也是当地最大的山楂种植和山楂片加工基地。

两个难题并存

多年来,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一直关注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自称传统村落保护的“第1001人”。在梳理出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他说,“我们迎头碰上两个问题,一个是空巢化,一个是过分旅游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村落是一个生命体,像所有生命一样会遵循成长、壮大、衰落、灭亡的自然规律,一些村落的自然消亡是村落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公共设施的落后、农业的凋敝、城镇的繁华和活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让年轻一代趋向城市,落空了村庄。人丁不旺,无心事农,梯田、窑洞、祠堂或庙会等传统农村文化景观也面临着生存危机。没有了物质和文化载体,长此以往,村落消失就成了必然。

“针对空巢化这个问题:一是把村落保护列入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中来,作为必须解决的难点来对待。二是要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要解决好村民的经济来源。”冯骥才表示。

“正是因为农业发展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农业发展理念和目标共同决定了农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发展与转型的力度。”朱启臻说,农业和农村的价值是不证自明的。不论村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何种变化,我们的任务都不是促进村落的消亡,而是要发现村落的价值。

现实中,很多地方把旅游化看作村落的出路。“脱贫最快、来钱最快的就是旅游。”冯骥才说,不同意开发旅游这个词,开发是完全服从旅游的效益。粗暴、过度的开发不可取。

在他看来,对村落的保护没有严格的标准化计划、措施,村民也没有保护自己村落的自觉性,在这个时候开展旅游,村落就很容易破坏。“村落开发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过程,文化史一旦被扭曲就无法复原。”冯骥才说。

与此同时,规划不当、破坏生态、毁古求利、管理漏洞等问题还存在着,过度商业化之下的村落伤痕等待修复。

重现产业价值

朱启臻认为,“是农村就一定要有农业,而且新农村建设是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乡村,而不是不利于农业或消灭农业的乡村。”无论在哪里的乡村考察,他都会发现这样的规律,乡村是围绕农业生产而建立的。

不过,在农业式微的现代社会里,单一生产方式已不再适应发展需求。许多村落倾向于土地的多样化、综合化、精细化利用。

“现在人养树,来日树养人,要想长远富,还得多栽树,今天荒山变青山,将来不愁吃和穿。”在青州西南山区,栽树种果走绿色发展的致富路成了传统。井塘村也不例外。

村民老孙告笔者,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带给自己最大的改变是“自豪和自觉”,“得保护好古村”。虽然也带动了部分村民转型就业,但至于自身,“我还是想靠着山上的山楂树”。此时俯瞰村外,层层梯田也已春播。

谈及农村产业发展,绕不开时下政策红利云集的特色小镇建设。住建部等三部委发文,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公布了第一批共计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2月,又发布了《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张鸿雁告诉笔者,特色小镇的最终价值是福民富民、充分就业和中国文化根底的重构。

不同村落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的成功路径,带给人们有益的启示。“不管什么特色小镇,首先要有一个特色的产业,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博伟表示。

游人如织、山楂满园,但井塘古村售卖土特产品的老人看起来不那么在意收益,也许只是以此固守着脚下土地和村落罢了。如何再满足这份文化眷恋?石头无言。

(中国农业新闻网)

猜你喜欢

冯骥才古村村落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古村——大芦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