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类工具致伤颅骨的分析与研究
2017-06-27马竞
马 竞
(辽宁警察学院刑事技术系, 辽宁大连 116036)
棍棒类工具致伤颅骨的分析与研究
马 竞
(辽宁警察学院刑事技术系, 辽宁大连 116036)
目的 进一步深入研究棍棒类钝器工具在颅骨上留痕特征。方法 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常见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重点分析棍棒类工具在颅骨上形成痕迹特征。通过收集大量资料,从颅骨线状、凹陷、粉碎及孔状等骨折的形态来归纳分析,对能反映致伤物的棍棒类钝器打击面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推断致伤物。对木质棍棒和金属棍棒在颅骨上形成的痕迹进行比较,确定了各种工具形成的稳定痕迹。结果 棍棒类致颅骨损伤出现以下特点:条形损伤为主、中空性皮下出血、镶边状挫裂创、线状骨折多见。结论 通过观察皮下出血、挫裂创、骨质损伤、遗留物可确定颅骨致伤棍棒工具类型。
颅骨; 棍棒类工具; 打击痕迹; 钝器伤
0 引言
钝器作用于人体的损伤称为钝器伤。国内的统计资料表明,钝器伤在机械性损伤中占50%以上,而在活体损伤检案中占80%以上,而且资料显示绝大多数钝器伤出现在颅骨上。在实际案件中,钝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棍棒类钝器工具出现的几率更大些。所以,有必要对此类痕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对钝器伤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价值。
1 打击痕迹形成机理
1.1 打击痕迹的概念
打击痕迹定义:利用碰撞作用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形为打击痕迹。打击工具多是能产生较大冲力的物体。
1.2 打击痕迹的特点
打击痕迹属凹陷痕迹,一次动作形成一处痕迹,若形成多处痕迹则受力方向相同。
2 颅盖骨骨折机制
颅盖骨近似一个球状体,具有一定的弹性。颅盖骨受到暴力作用时,着力部位首先发生局部弯曲变形,于着力部位的中心区向颅腔呈圆锥形陷入。此时若外力减弱或消除,外板借其弹性而恢复原形。
3 颅骨上的棍棒伤分析
3.1 棍棒伤
棍棒种类很多,各处均可获取,用棍棒作案绝大多数为他杀案件。犯罪分子使用棍棒作案大体有4种情况:
事先准备好棍棒凶器,随身携带;
就地取材,行凶后又丢在现场上;
使用有木柄工具作为凶器,在行凶过程中主体脱落或木柄折断,继续使用手中木柄行凶;
先用棍棒击头,使其昏迷或失去抵抗能力后,再用其他手段致死。
3.1.1 棍棒凶器的种类
使用棍棒做为凶器的种类甚多,其形状大小不同,粗细轻重不一,平直弯曲各异,表面光滑粗糙不等。其长度一般在1 m左右,长的可达2 m以上,短的约有20 cm以内;重量一般在0.5~2.5 kg,少数可达7 kg以上,按其质量可分为木质、金属、竹藤及塑料等。
木质棍棒:木质棍棒占棍棒凶器第一位,常见的有各种工具把柄,拐杖、扁担、擀面杖、洗衣棒、凳腿、及树枝干等。这些凶器横断面有圆柱形,方形,扁平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等,断面边缘分为平直,弧形、角形及不整形(见图1-e)。由于以上特点,在打击时,接触面可出现各种损伤形状。若木棒凶器表面有突出物或其他附着物,如铁钩、缠绕铁丝、铁钉等物有时可构成特殊形状的损伤或附加伤痕。有时在行凶时,木棍会折断,在创伤内常嵌留木屑。
图1 打草用的木棒致颅骨损伤图
图2 方形木棒致颅骨损伤图
金属棍棒:金属棍棒为棍棒凶器的第二位。此类凶器常见的有铁棍、铁管、铁通条、铁撬杠、铁钎、及金属工具零件等,此类凶器质硬,致伤程度较严重,有时在创伤内可遗留铁锈或机器油垢等。
竹藤棍棒:此类凶器较少见。在产竹藤地区常使用竹扁担、竹棒、及藤条等。竹类棍棒表面光滑,但有结节突出。竹扁担一般长110~130 cm,中部宽两端窄,横截面呈弧形。
其他:个别案例有使用塑料或硬性橡胶管棒等物做为凶器,也有用酒瓶子击头致死,此种案例现场上常有沾染血痕的碎玻璃片,创口内有时可找到碎片或碎屑。
3.1.2 棍棒损伤特征
3.1.2.1 棍棒体部致伤特征
(1)条状皮内出血和皮下出血:棍棒长轴成垂直方向着力时,可出现红色条状皮内出血斑。用圆形棍棒打击时,呈中空性皮内出血,即中间苍白,两边有鲜红色皮内出血带,能反映出棍棒长轴的粗细,其宽度与棍棒凶器直径相似,或稍小,此种皮内出血多见于面部和颞部,很少见于头颅的穹窿部,多为由弹性的棍棒及着力不太重的情况下形成。方形或扁平棍棒呈垂直着力时可出现宽条状皮内出血,其常能反映出棍棒接触的面积。棍棒击伤形成的皮下出血大都没有皮内出血那样稳定,有时可扩散成片状,失去棍棒的特征,上述两种出血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
(2)皮肤挫伤:以棍棒中部侧击时,常出现表皮挫伤,凶器表面愈粗糙,着力时在体表滑动愈大,愈易形成。
(3)挫裂创:棍棒打击时,作用力超过头皮弹性的限度时,即可发生挫裂现象。棍棒致成的挫裂创大都为长条状,与棍棒长轴着力方向一致,创缘呈锯齿状,创壁间常有短碎或倒置的头发及未断的血管、神经、肌膜等软组织相连,创底大都深达帽状腱膜内,创角的一端多因滑动撕裂成为锐角,着力端的创角常为钝角,并伴有皮肤的擦挫伤。以棍棒中部呈垂直方向着力时,两创缘可出现挫伤带,其宽度和轻重程度与凶器的质量、形状、着力大小及着力部位有关。若用圆形铁棍猛击头盖部,则易出现明显的挫裂创,创缘的挫伤带亦很明显。若以方形棱边着力时,则易形成类似刃器的砍伤,创缘较平滑,创缘的挫伤不明显,但创底仍具有钝器伤的特点。棍棒垂直着力时,两创缘的挫伤带宽窄对称;偏击时,则一侧轻,一侧重,于着力侧较重。金属棍棒比木质棍棒致成的挫伤带较明显。
此外,棍棒中部形成的挫裂创尚有下列几种形状:
(1)椭圆形。圆形棍棒打击头部穹窿部位,常形成椭圆形挫裂创,创缘的周边可出现挫伤;
(2)波浪形。多见于前额部和颜面部,大都呈纵行方向,常有2~3个波纹,创缘多无明显的挫伤,此种波纹的发生可能与颜面部表情肌行走有关;
(3)分叉形。在条状挫裂创的末端出现分叉挫裂创。此乃由于棍棒落击瞬间再一次地附加击伤;
(4)弧形。棍棒偏击在头部突起部位,常因滑动作用而形成(见图3-a);
图3 木工刨致颅骨损伤图
(5)瓣状创。圆形棍棒偏击头盖部时,于着力的中部首先破裂,将全皮层与骨膜剥离,形成囊腔状;
(6)一击多伤。棍棒一次打击时,由于头面部凹凸不平而出现间隔性或断续状损伤,损伤形状可为同一性或多种性状。此种一次以上形成的损伤叫做一击多创,有时与身体其他部位形成一击多创。此外,尚可与现场的物体形成一击多创。
3.1.2.2 棍棒端部形成的特征
棍棒端击:多为棍棒较短或凶犯距被害人较远的情况下形成的,其损伤的特征与棍棒顶端的形状有密切的关系。棍棒端横断面为圆形,其致成的伤痕常为弧形或椭圆形,并沿着弧圆的凸侧发生延续的挫伤或皮内出血。打击角度越小,此种损伤形状越明显。断面呈方形或多角形的棍棒一端打击时,棱角着力刻形成“V”或“Y”形挫裂创,若棱边同时着力,可形成“一”、“凵”形的挫裂伤。
棍棒端截击伤:棍棒端部断面为圆形,在截击时可出现半圆形或圆形的挫伤或挫裂创,其弧形内常伴有皮内出血或挫伤;棍棒端断面为方形,截击时,可出现类方形或“凵”形的挫裂创,棍棒端为尖形,常形成与刺伤相似的伤痕。见表1。
表1 棍棒类伤痕比较
3.1.3 颅骨损伤的特征
棍棒击伤所发生的颅骨骨折主要有下列几种。
(1)线状骨折。此种骨折较常见,骨折线常与棍棒长轴方向一致,并常跨越骨缝伸延至颅底部(见图1-c、图5-b、图5-c)。
(2)舟状凹陷骨折。圆形棍棒体部平直打击时易形成此种骨折。骨折的特点为与棍棒长轴方向一致的长条状凹陷性骨折,其中部的骨折呈“V”形伸向颅腔侧,如同船底状,其中间一条骨折线常向着力方向伸延。此种骨折为棍棒伤较有特征性的变化(见图4-d、图3-b)。
图4 三棱柱木棒致颅骨损伤图
图5 洗衣棒致颅骨损伤图
(3)粉碎性骨折。连续多次击伤,颅骨有多处粉碎骨折,骨折形状多不规则,并互相交叉或隔断,在一般情况下,后一次击伤骨折线被前一次击伤骨折线所隔离;碎骨片向颅腔内塌陷最深的部位常为第一次击伤致成(见图1-a、图2-a、图3-b、图4-c)。
(4)颅底骨折。棍棒打击头颅骨较厚的部位,局部场不发生骨折,而于相应部位的颅底发生对冲性骨折(见图1-d)。
(5)骨缝离合。在严重的颅骨骨折时,常并发骨缝离合,尤其人字缝常发生离合现象(见图4-a、图4-b)。
少数案例出现骨折方向与头皮伤痕的方向不一致,例如头皮有横行挫裂创,在相应部位的颅骨则发生纵行骨裂。在有的案例中,头部被棍棒端击时,头皮呈三角形的挫裂创,而相应部位颅骨则呈圆形穿孔性骨折。
4 结语
由于棍棒着力部位、打击方向、打击时头部的活动或变动以及头部衬垫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非典型的伤痕,有时出现一击多创的伤痕,增加推断凶器的复杂性。因此,检验时应对每个伤痕逐一仔细检查,并研究分析各个伤痕间的联系。此外,注意观察其他部位或现场周围物体上有无典型的棍棒击痕,有时能提供凶器的参考。同时,应注意棍棒上的遗留物及棍棒凶器上附着物的检验有助于凶器的认定。
[1] 闵建雄.法医损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 董利民, 王德明. 200例颅脑损伤尸体剖验分析[J]. 法医学杂志,2006(1):70-72.
[3] 穆娇,徐伦武,等. 中国司法鉴定,2015(4):67-70.
[4] 李源. 3例非典型钝器、锐器伤的致伤物分析.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4):238-239.
[5] 闵建雄.命案现场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6] 闵建雄.命案现场重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陈小明)
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2016jyt-lj01)“颅骨致伤钝器类型研究及痕迹图谱构建”。
马 竞(1980—),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痕迹检验。
D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