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017-06-26林珍兰
林珍兰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收集身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2.通过蜡烛燃烧实验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3.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知道区分两类性质的方法。
4.会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习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学习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能判断简单的变化,但对于复杂的变化,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不能准确判断是否生成新物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区分反应前后的物质是否改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气球实验,引出概念
准备两个与气球有关的实验,一个是吹气球比赛,一个是燃烧气球,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变化的区别,从而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能判断一些简单的变化,因此实验气球的设置不但能调动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二环节:设计实验,深化概念
1.学生分组实验
在学生初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础上,为每个小组提供以下材料:试管架、试管(3个)、酒精灯、铁丝(两段)、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水,请学生根据相关材料设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验。学生经过激励的小组讨论,设计出如下涉及变化的实验:弯折铁丝;剪断铁丝;在空气中加热铁丝;铁丝投入到稀盐酸中;铁丝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丝久置水中,实验结果如下:
[设计意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在于是否生成新物质,而学生往往不能準确判断有没有新物质,让学生设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对概念的死记硬背,真正能区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教师补充实验
学生在汇报实验结果时,有两个实验有争议,一个是在空气中加热铁丝,一个是铁生锈实验,为此,补充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及鉴别铁粉和铁锈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形成一致认识: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是物理变化,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
各小组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说出依据。各小组观察结果如下: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因为蜡烛油由固态变成液态,又由液态变成固态;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黑烟。
4.应用巩固
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水的沸腾;②米磨成米粉;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④铁生锈 ;⑤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⑥玻璃破碎;⑦高温下将铁块拉成铁丝;⑧水通电分解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设计意图]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燃烧以及鉴别铁粉和铁锈实验,化解了学生的疑点和争议点,使学生更理解对变化的本质特征,更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
第三环节:总结实验,归纳概念
1.学生归纳铁性质
引导学生在上述铁实验和生活常识的基础上归纳铁的性质,学生归纳铁的性质有:银白
色,很硬,易导电、导热,密度比水大,易生锈,在能在氧气中燃烧,熔、沸点高等。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性质有什么区别,顺理成章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应用巩固
①下列描述是性质还是变化?
蜡烛燃烧 蜡烛能燃烧 蜡从液态变成固态 蜡油能凝固
②鉴别水和酒精
3.总结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在学生能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前提下,教师以简练的语言总结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变化即过程,性质即特征。
[设计意图]以铁为主线学习变化和性质,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到很好的作用。
[自我反思]
本节课是在原来失败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设计中改变的地方主要有两处:原来8个关联不大、难度较大的分组实验精简为5个以铁为中心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的改进为整堂课节省出许多时间;从简单思考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到分组探究,有效分解了难点。通过这节研讨课的开设,我有以下感想:
①设计课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展示课,课的设计最好能有主线,在重难点突破上要采取符合学生学情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强加。
②准确把握学情。作为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要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不知道的是什么,这样上课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上课时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
③实验应充分准备。为了使学生理解灯丝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我原来设计的实验中有一个是电热棒通电,该实验的失败之处在于电热棒的金属是铜丝制成的,在通电过程在发生氧化,颜色从红色变成黑色,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变化的种类。因此,教师对每个实验都应认真准备,课前做过,为每节课赢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