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科学课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2017-06-26丁方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5期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素养思维能力

摘 要 针对科学课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提出在探究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策略:提出好问题,启动思维;找到好途径,诊断思维;运用知识于实践,促进思维;做中学,激发探究思维。

关键词 科学课;思维能力;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5-0140-02

1 引言

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仅仅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生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形成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身边的科学知识。科学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是开启学生科学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探究不仅重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还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的重要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课本知识和生活现象,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并借助多种研究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应具备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产生探究欲望,并且根据自己的思考、关心的问题,去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搜集资料、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体现了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时代特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策略

提出好问题,启动思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足以说明提出问题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多重要。提出一个好问题,可以启动学生的探究思维。

1)问题要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要充分利用科学课的课题,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才能积极地参与探究学习知识,才能不断地成长。

如在教学青岛版科学课中“我们的营养”这节课时,教师以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人为什么吃食物?”或者:“食物能给我们提供什么?”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天天吃饭,吃各种食物,可是从来没有想到为什么吃食物?这样很容易导入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确探究的任务: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猜想中探究问题。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和质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要心中有疑问,就要提出个为什么,让问题充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只要有了问题,就要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学习中处处探究问题。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从小学开始引导学生怎样问为什么,怎么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去探究问题。例如:(假设和猜想)你认为会怎样?(预测)你观察到什么?

在科学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才能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水变咸了”这节课中,以问题“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导入新课,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全班学生纷纷质疑的情境中,通过品尝活动,知道水变咸了是“盐在水里化了”的事实,初步认识“溶解”现象。换作其他物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带来的这些材料中放到水里能溶解吗?”让学生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对这一猜想展开验证实验,进行交流,从而达成共识。

找到好途径,诊断思维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尤其是户外观察,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观察,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每次科学课,教师都提前到班级和学生沟通交流。课前准备活动是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的科学课,都是一次小课题的探究,这种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搭建了实践创新、自我发展的操作平台。每一节课又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因为班级已经分组,小组之间可以团结协作,互相之间竞争,让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科学探究体系。

科学课上,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让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小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展示,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互相质疑、互相争论。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汇报,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尽量不要给出答案,必要时要有意识地制造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教学“植物的身体”这节课时,提前分好小组,让各个小组提出研究的问题,告诉学生,可以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可以求助家长的帮助,也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创造汇报交流的机会,对学生在觀察过程中获得的新发现要给予成分的肯定和认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总结植物身体的六大部分,在学生认识到其他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六个部分组成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如:每一种植物都是这六大部分组成的吗?将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激发出来,并给学生的课后探究留足研究空间。

运用知识于实践,促进思维 实践是科学创新的源泉。科学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思维。教师在科学课上要积极联系周围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物体,把课本上的结论和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实践,敢于大胆提出已有现象或使用物品中的不足,大胆设计、改进。如在教学“生物的启示”这一课时,就提出问题:能不能根据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壁虎的脚在直立的墙壁上能够行走,而且壁虎的尾巴还能再生,产生什么启示性的设想?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说:“老师说如果利用壁虎的尾巴再生这种基因,提取出来用于人的身体里,这样就可以使人在受到意外伤害时再生出某个器官。”

虽然这并不是严格按照教材问题产生的设想,但这个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班级的不少学生纷纷表示赞同。这种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富有探究精神,就该鼓励。试想,千百年前有多少人嘲笑那些在背上编成羽毛翅膀要飞上天空的人呢?千百年前谁又能想到人类真的能够像嫦娥一样奔上月球呢?这一切不都是在人类的异想天开中实现的吗?科学课上,学生在探究中的异想天开,不就是教师所希望的吗!

做中学,激发探究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逐步认识到科学改变生活,科技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记录、收集、整理、制作、实验、分类、分析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探究科学知识。

在教学“呼吸的器官”这节课时,虽然让学生提前做了小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在上课时,首先采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片刻间学生就会憋不住而大笑起来。借此情景,教师提问:“通过游戏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会围绕呼吸器官提出很多问题,围绕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可以分组阅读资料,可以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来讨论研究“关于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等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都是值得鼓励的。

再如在教学“认识昆虫”一课时,可以先带学生到公园和校园里捕捉那些自己认为是昆虫的虫子,收集到小瓶子里;回教室里再指导学生观察昆虫的示意图,或者拼搭昆虫的模型拼板,从中体验昆虫的特征知识;再对照自己捕捉的虫子识别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最后将捕捉的昆虫制成标本。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做中学、学中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昆虫的特征,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身边处处是学问,不光在课本上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家就是这样研究科学知识的,从而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4 结语

小学科学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和学生生活联系广泛。科学课教学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大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者:丁方树,青岛市黄岛区育才小学(266400)。

猜你喜欢

科学课科学素养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