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物实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017-06-26刘云峰
摘 要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重视生物实验教学、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鲁教版)实验课程为例,分析探讨教学策略。
关键词 生物学;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5-0138-03
1 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凡是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并且不断地探究。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多个方面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相比,具有实验材料丰富、实验过程趣味性强等特点,学生的兴趣比较容易被激发。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欲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与表达能力,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利用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情感的投入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情感,让每个学生的创造力、思想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将实验课堂营造出平等与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情感变得积极、自由,进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地进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最大范围地挖掘学生的求知欲。
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当所呈现的材料与方式让学生感兴趣时,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实验材料有趣、新穎、形象和直观时,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知与理解。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灵活运用。如“生物体内胰岛素的作用”,可提问:“为什么胰脏切除后的兔子,其尿液会招来很多的蚂蚁?”通过这样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在解惑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注意力。
要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课外有许多的生物学现象等待认知。因此,教师需要联系实际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探讨“酶的特性”,可让学生回家观察洗衣粉在冷水浴热水中的洗涤效果,让学生就酶的特性深入思考。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解释了生活中所忽略的问题,也让学生加深了对酶特性的认识。
要对基础知识加强引导 生物实验课之前都进行课堂知识的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知识的复习,以达到实验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实验的相关知识在黑板上进行总结,给予提示,学生从中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对象等,使实验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在引导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用做到面面俱到,要直切实验相关知识,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分析
笔者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鲁教版)实验课程为例,分析探讨教学策略。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需要从生活事件入手。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基于此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假设,并制订和设计探究的方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结果和结论。同时在实验后进行思考,改正其中发生的错误,总结经验,逐渐培养起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与合作能力。
学情分析 上一堂课中已经学习了关于食物营养的相关知识,了解淀粉为馒头的主要成分,细嚼慢咽过程中的馒头和米饭在口腔中均有甜味,以此猜想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那么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探究能力也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①通过实验分析,了解到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唾液分泌是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②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并使之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③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提出问题、假设,制订实验方案与实施计划,对实验结果和错误纠正过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①体会和领悟科学思想观念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获得行为只是新的知识;②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成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与信心。
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设计与实施方案,见证自身的假设,让学生有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意识。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
2)对实验唾液进行收集。
实验器材 试管、试管架、棉絮、淀粉、碘酒、玻璃棒、烧杯、装有唾液的一次性塑料杯、馒头条、小刀、标签纸、清水、温度计、电热水杯等。
具体过程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提问:“在上一堂课中要同学们回家后仔细咀嚼馒头、米饭或者马铃薯,发现在口腔中有何味道变化?”学生回答:“带有甜味”。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我们采用什么对淀粉进行检验呢?“学生回答:“碘液检验,在馒头条上滴1滴碘液,会变成蓝色,表明含有淀粉。”
教师进行演示,在馒头条上滴1滴碘液,观察到变成蓝色,表明馒头含有淀粉。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本身并没有甜味,我们制作过程中也没有放糖,那甜味是从何而来的呢?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口腔中的结构有哪些,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口腔中有牙齿、舌头和唾液腺。分别将食物咬碎、搅拌,分泌唾液。”
教师提问:“我们的口腔温度大致是多少度?”学生回答:“37 ℃。”
教师提问:“馒头咀嚼有甜味是什么物质起了变化?”学生回答:“淀粉被变为了糖。”
2)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教师提问:“对馒头在口中变甜,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进行提问,问题有:馒头变甜和咀嚼、搅拌以及唾液分泌有关系吗?如果有关,又是什么样的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变化引起的吗?口腔的何种结构引起了馒头的变化?馒头有时并不觉得甜,是什么原因呢?边喝水边吃馒头,会不会影响馒头的甜味?吃辣椒的时候会不会影响馒头变甜?包子、饺子皮也都是面粉,在蘸醋吃时会影响淀粉的变化吗?馒头变甜和温度有关系吗?
教师总结:“同学所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是思考过的,那么大家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呢?我们自己的口腔可以完成上述问题的实验吗?”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吃东西的过程中是牙齿、舌头与唾液同时进行的活动,无法证实是何种结构引起的淀粉变化。”
教师回答:“对,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模拟口腔环境进行实验,选取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重点进行2个验证,另外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进行探究。”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设置小组长1人。
3)分组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教师提问:“根据口腔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温度,馒头变甜与哪个有关呢?同学们提出假设,写在实验报告上。”
提出的假设有: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咀嚼有关;假设馒头变甜与舌头搅拌有关;假设馒头变甜与唾液分泌有关;假设高温会影响馒头变甜;假设低温会影响馒头变甜。不同假设派小组代表将实验方案绘在黑板上(图1)。
教师总结:“根据小组的假设阅读课文,参照课文提示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然后实施实验方案。
4)制订与实施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制订与实施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将实验方案完善。学生分别向小组长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各个小组所汇报的现象并不完全相同,让学生总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学生通过质疑和总结,提到:馒头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搅拌有关;馒头变甜和唾液的分泌有关,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让淀粉发生变化;馒头变甜和温度有关系,唾液量要充足,水浴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得到实验结论:馒头变甜和咀嚼、搅拌、唾液分泌有关,并且受到温度的影响。由此认识到,大家在吃饭时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进而让口腔中的咀嚼、搅拌和唾液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总结归纳,回归课本 教师将不同假设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同时展示两个问题:通过观察,认为馒头在口腔中变成甜味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牙齿、舌头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蓝色深浅不同,让学生容易理解满头变甜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唾液,牙齿与舌头的作用起到辅助的效果。
同时,教师可将牙齿、舌头作为一个变量,提出将咀嚼、搅拌和唾液进行同时探究。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对单一问题的探究上升到对两个及以上因素的探究,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和探究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回归到课本中。
参考文献
[1]孙志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205-206.
[2]林千峰.搞好生物实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2011(5):126.
[3]彭玮.重视生物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36.
[4]周汝梅.生物实验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神州,2011(6X):130.
[5]王洪.如何利用生物实验提高学生的學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2014(7):27.
作者:刘云峰,淄博市周村区第三中学政教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生物(2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