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剪影
2017-06-26王璐王漪
王璐+王漪
清新的空气,畅快的交通,赏心悦目的蓝天白云,绚烂的夜景,青年节刚过,北京进入了“一带一路”时间。其实,自习近平主席在四年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就始终吸引着全球各界的关注,成了当下国内外各大媒体上的高频词汇。如何看待“一带一路”被全球瞩目这一现象,如何感受“一带一路”带来或即将带来的影响,笔者试图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行业参与者的切身体会,来为“一带一路”建设做一个鲜活的展示。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离不开企业的努力和践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集聚着强大的正能量,不仅实现了“走出去”,并且更好地实现了“走进去”,通过自身过硬的技术和实力,克服重重困难帮助沿线各国实现更好的发展。
把“蛇口模式”复制到吉布提
招商局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全球19个國家和地区拥有49个港口,大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点位,2016年招商局集团境外营业收入达到395亿元,境外业务利润总额18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在招商局大厦一层的咖啡厅,招商证券的董宝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三年前,任职招商局黄岛保税区副主任、两度在商务部挂职锻炼的董宝泉被集团选中,担任非洲纳米比亚港口项目的负责人,见证了招商局在非洲各大项目的发展过程,深知其中甘苦。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当时已在进行“走出去”战略。招商局作为央企的代表,毫无疑问地成了“走出去”的排头兵。本来,招商局的传统业务是航运,是“送货的”。随着中非经济交流的密切和深化,非洲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了物流的通畅。在中铁、中铁建大力参与非洲铁路建设的同时,招商局开始把中非贸易重要节点地区的港口建设作为发展重点。但是,单纯的港口建设很快也遇到了发展瓶颈。于是,招商局把在国内的发展经验搬了过来,港口加工业园。在交通枢纽附近建设工业园,把国内和东道国的优势生产要素汇聚于园中,提升了非洲国家产品的附加值。“经贸产业合作区”模式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重要探索,同时,东道国对于合作建立产业园区、承接我国优势产能转移、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也具有强烈愿望,实现了双赢。
现在,集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又对原有的投资发展方式进行了升级。集团在吉布提复制“蛇口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蛇口建设从港口起步,然后在港口后方建设产业园区,并逐步实现城市化,形成了“前港-中区-后城”的商业模式。在港口后方,招商局与吉布提政府开工建设一个自贸区,规划面积约48.2平方公里,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具备运营条件。整个自贸区建成后,可产生GDP超过4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吉布提GDP两倍多,可创造的就业岗位逾10万人,超过吉布提可就业人口的六分之一。
董宝泉说,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国家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新设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丰富了国内企业资本融通的手段。董宝泉表示,非洲确实是一块投资的热土,中非之间产业融合度、互补度都很高。但不可否认的是,非洲国家的治理水平还比较落后,除了法律不够完善,与我国及国际投资贸易体系接轨不充分的问题之外,也有对合作预期不准确的问题。董宝泉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一方面,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定要对当地的法律、风俗、文化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合作双方能达成共识,用规则来保障各自利益。另一方面,还要站在当前国际贸易规则的角度,充分考虑新建港口、工业园区、自贸园区的定位,要和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平滑对接,否则,新建园区的制成品不能顺利进入市场,无法取得预期收益,对于双方的合作信心都是打击。
百年老号变身健康使者
在今天,中医药无疑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靓丽名片,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增进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各项建设或与之进行商贸往来的中国企业中,创建历史最悠久的当属北京同仁堂。创始于1669年,至今已有348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在向海外推广中医药诊疗理念与文化,满足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丁永玲向记者介绍,在“走出去”的起步阶段,北京同仁堂的海外门店集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近几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熟悉海外患者诊疗需求的北京同仁堂将视野放得更远,并以“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作为新目标,在欧美和非洲地区相继开店,通过多种形式拉近当地民众与中医药的距离,适应当地需求,推出不同形式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帮助更多人远离病痛,拥有优质健康的生活。不断创新的服务方式,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很好地树立了中国品牌。
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捷克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北京与捷克首都布拉格结为友好城市,中医药成为连结两座城市的重要纽带和使者。
丁永玲表示,由于世界各国对中医药引进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并真正从中获益,北京同仁堂采取了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形式突破准入瓶颈。满足当地人需求并非只是销售药品,还需要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实现本土化对接。
目前,北京同仁堂的生产线通过了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的GMP认证,穆斯林哈拉认证和以色列洁食认证。2016年8月,在经过了4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北京同仁堂终于通过了欧盟GMP认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获得欧盟权威认可的企业,产品愈风宁心片即将在欧盟注册。在香港建成的北京同仁堂第一家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则通过了国际最高标准的ISO22000认证以及HACCP认证,为国药生产基地立足香港、面向海外,生产满足海外民众需求的健康产品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同仁堂商标也在海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法注册。2016年12月,北京同仁堂跨境电商中医药走出去平台正式上线,开启了从传统的医药走出去模式转向“互联网+”的新布局。
谈到今后北京同仁堂的海外发展,丁永玲表示,企业未来将在海外打造一家集种植、采购、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国际化、专业化中医药集团。下一步将按照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布局,突出中医中药主业,发挥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优势,逐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领域的合作,并结合中医药“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一带一路境外行”主题活动。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宣传、组织专家到海外知名大学举办中医药讲座、开展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建立博物馆等多种方式,让中华传统医药造福更多世界人民。
在白俄罗斯
创造建筑奇迹
位于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北京饭店,采用斜坡屋顶、白墙灰瓦等中式建筑设计元素,宛如一颗东方明珠,优雅地镶嵌在这座城市中。它不仅是“一带一路”上中方投资建设的重量级项目,也是海外首家由中国设计、施工、运营的酒店项目。作为建设期的牵头单位,北京住总集团通过对该项目投资建设和对当地住宅小区项目开发,在白俄罗斯地区赢得了信誉,为继续拓宽自身海外业务积累了成功经验。为了完成这一建筑杰作,住总集团克服了气候、技术等诸多难题,自2012年3月开工建设,仅用25个月便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将很多在当地人看来是不可能或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被称作是中国建筑企业创造的奇迹。
住总集团海外建设工程部总经理王东宇介绍,白俄罗斯纬度高,冬季漫长,一年中有5个月白天气温在-18℃以下,夜晚低至-30 ℃。住总集团要在两年时间内建设完成以往需要三年才能完工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气温低,这给建设者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如期完工,在施工高峰时,超过1000名建筑工人同时施工。为了达到混凝土预期的强度效果,工人们采用电阻丝混凝土加热方法,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将电阻丝和钢筋密密麻麻地绑在一起,混凝土浇筑后通电72小时,以此保证在周围气温零下30℃时,混凝土还能处在常温的状态。
王东宇表示,该项目展现了住总集团一流的建设水平,成为中白友谊与“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建筑,也为集团开拓海外建筑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最早进入白俄罗斯的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如今住总集团已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中资企业之一。在谈到自身优势时,王东宇表示,企业团队在当地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与白方政府部门、使馆、经商处、当地中资企业关系良好。经过几个项目的实施,由中白两国人员组成优秀的管理团队与当地建设、能源、检验、设计、供应商、分包商等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并能够有效沟通,熟悉适应了部分当地规范和标准,能够较好地融合中白两国不同标准,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良好的沟通协作加上精良的建筑工艺,让住总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合作与共赢。
对于企业走出去后如何选择建设项目,实现友好合作、服务当地、树立品牌,王东宇认为这需要考虑四个方面:企业自身优势;海外市场布局和发展战略;当地政府的政策和市场状况以及项目本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我們投资建设的白俄罗斯明斯克天鹅小区为例,在对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和工程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对明斯克市政府针对建筑市场、投资建设用地无偿划拨及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深入探讨后,从集团海外业务发展战略考虑,我们迈出了对白俄罗斯投资建设的第一步。这个项目为我们在当地树立了企业品牌,也拉开了与明斯克市友好合作的序幕。”王东宇说。
为千岛之国解
“机场之忧”
被誉为“上帝洒落的珍珠”的马尔代夫作为地处印度洋中的千岛之国,以其宝贵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目前已开发旅游岛约120个,占总体岛屿数量10%,旅游业产值约占本国GDP的三分之一,为其提供约80%的外汇收入,是全国的经济支柱。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航空运输是各国旅客进入马尔代夫的主要交通方式,位于首都马累的易卜拉欣·纳西尔国际机场是该国的重要门户。而随着当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原有机场一直处于饱和运行状态,无法满足航空业务量快速增长的需求,严重影响马尔代夫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也是马尔代夫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4年9月,习主席访问马尔代夫期间,北京城建集团与马尔代夫机场公司在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签订了《易卜拉欣·纳西尔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初步合同协议书》,城建集团由此成为马尔代夫自建国以来最大建设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商。2016年4月6日,在首都马累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
据集团国际事业部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 F+EPC(投融资+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由填海工程、护岸工程、跑道和停机坪施工、储油罐和飞机加油管道、助航灯光工程、机场空运物资仓库等多种类施工组成。很多施工内容不仅是城建集团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建筑企业的“第一次”。
这让在业内享有“国匠”美誉的城建集团遇到了不少难题,首要解决的便是填海。但由于填海在国内建筑业还是空白,前期城建集团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工作,没有前车之鉴,单纯依照国内的地质和气候条件设计方案,在当地根本行不通。这对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与国际化业主方的沟通能力都提出了挑战。因此,项目部中方管理团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全方位国际化对接,整合国内外资源,设计咨询聘请AECOM专业化国际团队,设计、填海、场道、海勘的分包整合了国内一流的研究所、设计院和公司,在经历了标准与设计的多次碰撞后,最终找到适合当地的工程设计方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无论中方、外方,各种标准与规范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合当地的才是最好的。”项目部中的城建员工这样理解“本土化”。
2016年7月,马尔代夫机场改扩建项目填海工程正式启动,截至今年2月,该项目的填海工程已完成70%。地基处理、水文研究工作、油库和加油管线等设计也在稳步推进中。
可以说,马尔代夫的机场改扩建项目对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民航运输业、区域经济,解决就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不仅是两国开展合作和巩固人民传统友谊的典范工程,也将成为两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标志性项目。
而这只是城建集团众多服务当地生产生活、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涉外工程项目的代表之一,伊朗德黑兰地铁、马来西亚珍珠楼、中国援塞拉利昂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阿尔及利亚歌剧院、哥斯达黎加警察学院……20多年来,城建人用智慧与汗水在海外建起的每一个项目,都为本国或地区发展做出贡献,也见证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目前,集团的海外项目遍及21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12个。随着集团参与的海外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如何让一项工程为当地发展带来可持续性的推动作用,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倡导的合作与共赢,成为集团内部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转变原有项目管理理念的原动力。
数字电视的非洲之旅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当地与我国的商贸往来。与此同时,频繁的文化交流则加深了国家间的认同感,为各项合作打下深厚基础。在传播中华文化,为当地提供丰富文化内容的中国企业中,四达时代集团犹如一颗闪亮的明星,照耀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900万非洲家庭提供便宜又好看的数字电视。透过小小的荧屏,四达时代为更多的非洲人民拓展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成为“一带一路”上加深中非文化交流和友谊的使者。
在非洲,经济的落后加之行业的垄断,导致数字电视收视费价格昂贵,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看不起电视,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家庭娱乐。
四达时代副总裁郭子琪至今难忘几年前自己第一次走進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时的复杂心情。当时很多非洲国家电视台只有一、二个频道,覆盖率低,节目重播率高,信号质量差是普遍现象。每个人都有了解世界、接触新知的愿望,但看电视对于普通非洲人来说几乎是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在了解到广大非洲人民对于电视以及丰富文化生活的渴望后,四达时代来到了他们身边。
2003年,当时已在国内发展了十几年的四达时代开始筹划自己的非洲之旅,确立了以提供投资、建设、运营整体解决方案为模式,以“让每一个非洲家庭都能买得起、看得起、看得好数字电视,共享数字电视的美好”为宗旨。自2007年四达时代在卢旺达成立了第一家公司起,到今天已在尼日利亚、几内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布隆迪、莫桑比克、加纳等30多个国家注册成立公司,在18个国家开展运营。十年间,四达时代已拥有900万非洲用户,成为非洲地区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郭子琪介绍,价格相对亲民的收视费也拉近了数字电视与非洲观众间的距离,四达的这一做法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各方认可。“每当看到非洲人,尤其是非洲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电视时目光中流露出的兴奋与好奇,都让我感动。”郭子琪说。
让非洲人看得起电视只是基础,四达时代还要让他们看得好。在节目内容上,它们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内容平台,拥有480多个频道,包括国际知名频道,非洲本地频道,CGTN、CCTV—4、CCTV—F、CNC、长城平台等中国主流媒体频道以及四达自办的38个频道。节目涵盖新闻、综合、影视、体育、娱乐、儿童、音乐、时尚、宗教等类型,语种涉及英语、法语、葡语、汉语及非洲本地语言。
为了满足当地民众的需求,2011年四达成立了译制中心,开始将优秀的中国影视剧配上英语、法语等字幕,之后又将这些热门剧配上斯瓦西里语、豪萨语等当地语种,收视率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
由四达时代创办自2011年的“非洲数字电视发展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如今已成为非洲传媒行业最重要的论坛之一。在非洲获得广泛关注与赞誉,给予了四达前进的动力和信心。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发表致辞时提到,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其中在中非人文合作计划中包括为非洲1万个村落实施收看卫星电视项目。四达时代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四达时代在非洲地区不断完善数字电视服务的同时,也同样期待与沿线的亚洲国家共享这一技术带来的美好。2016年11月,全球多家企业在巴基斯坦经过15个小时的激烈竞标后,最终四达时代获得DTH牌照,这也是巴基斯坦政府发布的首张卫星电视运营牌照。
无论非洲还是亚洲,四达时代都希望在企业走出去后,能够将数字电视与当地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切,帮助他们建立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传播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同时,实现与当地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作为前景最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潜力最大的国际公共产品之一,“一带一路”展示着中国的智慧与担当,也为世界发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们众多优秀企业的奋力探索和追求,“一带一路”建设必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