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之都的文化情怀
2017-06-26王颖
王颖
古老的巴渝历史带来的文化底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潮流,正在使重庆变成一座别具魅力的文化之都。
正如市委书记孙政才所说,重庆是文艺创作的一方热土。时逢盛世,文艺勃兴,重庆文化艺术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在最好的历史时期。
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文化建设纳入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整体布局,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些成果既是重庆文化发展的闪光点,也是重庆成为魅力之都的原因。
玩跨界,文化产业造闭环
2016年9月,在纽约国际时装周的T台上,以荣昌夏布为原材料设计制作的服装,吸引了时尚人士的目光。
夏布,俗称“麻布”,因主要用于夏季衣料,又称“夏布”。荣昌区夏布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生产“蜀布”的记载。
在纽约的时尚T台上,高挑的洋模特和她们摇曳的裙摆,将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特点演绎到了极致。
制作这些精致夏布时装的,是一家名叫壹秋堂的企业。它原本只是一家小微企业,从事夏布的生产加工。随着夏布美名广播天下,其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不但延伸到服装设计领域,还将夏布与旅游相结合,为夏布爱好者打造夏布体验旅游,让他们到荣昌农村体验农户收麻,到夏布织造厂学习夏布织造。
如今,壹秋堂正在实践一条从原材料生产、改造、保护,到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再到出口的闭环生态链。
可以说,壹秋堂是荣昌区大力发展夏布产业过程中开出的一朵小花,也是荣昌夏布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了扶持夏布产业,荣昌区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明确传统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的50%以上用于夏布产业的扶持发展,同时还投资数亿元打造夏布创业基地,从硬件上全面提升夏布产业发展的基础。
位于荣昌棠香公园的夏布展示及营销公共服务平台,设有电子商务、品牌服务、外贸结算、国际贸易等服务部门,是当地夏布生产企业面向国际市场集中展示、展销、交流、售后和宣传服务的公共平台。
有了资金和平台的支撑,夏布产业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并开始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荣昌区斥资4.6亿元打造“中国夏布时尚小镇”,并计划将盘龙镇打造成宜居宜游的“夏布之乡”。
荣昌夏布也正在形成从原材料生产、改造、保护,到创意设计,再到文化旅游的发展闭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土化,文艺创作露峥嵘
2016年3月22日,重庆话剧团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的大型话剧《朝天门》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群星剧场上演。这部剧将观众带到上世纪前半叶的重庆,透过一个世代守护着朝天门的袍哥人家的故事,展现那段动荡年月里的江湖恩怨、市井风云,以及大时代下那份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
这部剧被评选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201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创作剧目,先后应邀参加2016北京人艺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第三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和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浓郁的重庆特色,使得《朝天门》成为展现重庆人文精神、历史风貌的一张名片。
除了话剧,近年来重庆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很多领域都涌现出喜人的成绩。本土文艺创作的兴盛,也为重庆的演出市场注入了活力。
今年3月19日,第五届重庆演出季演艺推荐会在国泰艺术中心举行,《朝天门》及舞剧《杜甫》、歌剧《辛夷公主》、京剧《大梦长歌》、川剧《白面虎肖方》、大型民族管弦乐《大地悲歌》等片段轮番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家演出商、重庆市有关区县文化委员会和7家演出院线加盟剧场,不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纷纷进行了项目洽谈。
此外,重庆演艺集团还将闲置多年的山城曲艺场重新改造、包装,打造了都市爆笑方言喜剧《子弹乱飞》等具有重庆特色、巴渝风貌的专场剧(节)目,每逢周五、周六晚定期驻场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文艺创作和演出市场良性互动,才能让巴渝文化走得更远。
润无声,文博事业展情怀
2015年11月9日,坐落于北碚縉云山山麓的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免费对外开放。
这座博物馆占地面积216亩,主体工程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展示面积约1.6万平方米。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总计11万余件(号),新馆展出8000余件(号),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岩石、矿物、土壤、旧石器、古人类等多种类别,尤其珍贵的是大量以各类恐龙为代表的中生代古脊椎动物化石。
从开放之日起,这座博物馆就成为重庆市民休闲娱乐、增长见闻的好去处。每到周末,参观的游客都排起长队等候入馆。
就在刚刚结束的“国际博物馆日”上,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 还授予重庆自然博物馆展览项目“地球·生物·人类——重庆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 “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荣誉。与此同时,重庆自然博物馆还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近年来,重庆新增博物馆41家,总数达到80家,区县博物馆覆盖率达74.4%,举办展览超过4000个,接待观众约8000万人次。在增设博物馆的背后,是重庆对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重庆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47个……全市文物系统紧紧围绕“打基础、求突破、增亮点”开展工作,使重庆文博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就受关注程度来说,文博事业远不及文化产业和文艺创作,但它却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高度体现。重庆文博事业正是润物无声,悄然滋养着重庆人的精神世界。
观点:
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重庆市文化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系列部署,以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有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努力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障碍,文化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2013年以来,市文化委承接国家部委下放审批项目22项,取消审批事项35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32项,向区县下放划转审批权限12项,承接、取消、清理、下放比例位居市级部门前列。审批流程进一步简化,21项审批事项精简申报要件,办理总时限压缩35%。
目前,全委47个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网式办理”。同时,依托网上行政审批平台,配套开展办理咨询、民意征集、投诉举报、效能监察等交互式业务,促使行政权力高效运行、阳光操作。
市文化委积极构建网络式、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及时、准确、可视化掌握市场主体的动态信息,通过加强行政审批后续监管,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已启用重庆市广播电视监测平台、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IPTV监管平台、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等。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法规处处长 刘骁华
心声:
离开市民进行的城市文化建设是不接地气的,是会脱离城市主流的。近年来,华龙网、大渝网等网站的论坛,以及微博、微信等丰富的网络平台,是让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重庆诗人、作家 李元胜
重庆将来的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山城的文化不止码头和袍哥文化,希望通过园区汇集一批有开放态度的人群,基于本土优秀传统特色,融入国际元素,打造丰富多元的“新渝派”文化。
——二厂文创公园执行董事 周迓昕
以前花大力氣排一个节目,冲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就束之高阁。现在节目拿完奖,还要继续打磨,进行巡演,为企业创收。《花木兰》《红舞鞋》等重庆杂技精品已经走出国门,在欧美等地巡演上千场。
——重庆市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涛
大事记:
2013年12月6日,《201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深度解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盘点各行业发展亮点,把脉发展症结,展现各行业求变求新的路径。
2014年7月25日,全市文化工作座谈会召开,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座谈会上强调,重庆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强大支撑。
2015年6月,市文化委系统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34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
2016年3月24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第八次会议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各项改革重点任务,推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2017年3月10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