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路线的确立
2017-06-26张泽坤
张泽坤
1937年的陕北洛川冯家村,地处偏僻,贫苦落后,村里没有几栋像样的房子,村边仅姓冯的先生开的私塾有几间房子。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就是在冯家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成员、中央委员和各方面主要负责人共23人。会议确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及实现这一路线的具体纲领、政策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由毛泽东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它们对指明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争取中共对抗战的领导及确保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值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暨洛川会议胜利召开80周年之际,认真研读这次会议的历史文献,对我们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并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一)決定的主要内容
该决定由张闻天起草,全文近1000字分为8条,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
一是对于目前形势的介绍。这集中体现在决定的第一、二条以及第三条、第六条和第七条各条的前半部分。即对日本方面形势、国民党方面形势及中国政治整体形势的介绍。关于日本方面形势,决定指出,“七七事变”以及对于平津的占领,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关于国民党方面形势,决定指出,一方面,迫于形势,国民党确已定下抗战决心;另一方面,国民党的抗战仍是单纯政府的片面抗战,只召集军队,而不愿发动人民,同时在政治改革的问题上也是趑趄不前。关于中国政治整体形势,决定指出,鉴于“中日大战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中国方面也应迅速由抗战准备阶段进入到实战阶段,从而开辟中国政治形势新局面。
二是对于党的任务的介绍。这集中体现在第三、第四、第五、第七条后半部分和第八条。核心精神是要确立起全面抗战的路线。一方面,与“中日大战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相对应,中共当前的中心任务应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关键在于“将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坚持争取抗战胜利的十大纲领。另一方面,中共党员还应充分发挥起领导作用,积极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从而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三是对于抗战前景的分析。这集中体现在第六条的后半部分和第七条的前半部分。通过前面各条对于目前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同时,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种种不利情况,所以说这一抗战应该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是,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争的胜利就是确定无疑的。
(二)对该决定的评价
从时间上看,该决定的制定距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仅一个多月,而中共中央对战争形势与党的任务已有了鞭辟入里的认识与分析,对这一决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本决定对日本全面侵华本质的揭露与痛批,对于戳穿日本“不求扩大”的虚伪宣传,提高民众的民族危亡意识,借以推动全民族抗战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日本帝国主义在进攻中国东北之初,曾放出一种“不求扩大事变”的烟幕。然而,其所谓的“不求扩大事变”只是在其尚未做好全面侵华准备的情况下所做的一种虚假宣传。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以及随后日本侵略者对平津的占领也印证了这一事实。因此,中共中央在这一决定中对日本全面侵华本质的揭露,对进一步动员全国抗日力量十分有益。
第二,这一决定有助于民众对国民党当权者在“发动人民”与“改革政治”这两个问题上的落后性的认识。在洛川会议之前,毛泽东就曾指出,对待日本进攻存在着两套截然相反的办法,其中国民党所实施是“军队不动员”“给人民以压迫”“媚日的外交”等反动办法,这必将把中国引向“中国人民都做牛马奴隶的前途”①。洛川会议时期,国民党虽在抗日方面有所进步,但在“发动人民参战”与“改革政治机构”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使得“抗战存在着严重失败的可能”②。与之相反,中共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便力倡“全国人民的总动员”。这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三,它对于“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强调以及对于“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的要求,表明中共开始确立起“全面抗战路线”。这一路线既是对战争形势进行客观分析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强国日本之间的殊死决战,在悬殊的军力对比下,唯有动员起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才可能争取抗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③也正是基于此种判断,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开始确立起“全面抗战路线”。
第四,它对抗战前景的分析,尤其是对中国抗战应该是“艰苦的持久战”的战略定位,为中共后续战略目标与任务的制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与基础。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④正是根据这一判断,党中央确立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⑤的军事方针。不仅如此,“持久战”的形势判断,有力驳斥了“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对统一党内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一)纲领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1000余字,分为10条。因其“根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孙中山先生所手订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精神而提出的救国纲领”,故可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方面阐述。
一是民族主义,这集中体现在纲领的第一、二、三条和第九、十条。纲领首先明确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总目标,即要通过“对日绝交”“收回日本租界”来取消日本在华一切特权,同时在前线要坚持抗战,“保卫华北与沿海各地”,力图“收复平津与东北”,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后方则应积极“肃清汉奸卖国贼等亲日派”,以巩固后方,保障前线。其次,在军事战略上,应实现“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其核心精神在于采取独立自主的游击作战方针,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作战政策。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建立国防会议、改革政治工作、实现军队平等、建立地方军区等一系列军事民主制度的实施以及与全国海陆空军等正规军的配合作战。最后,还应促成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其关键在于“在国共两党彻底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而言,要求在法律上废除束缚人民爱国运动旧法令,保障全国人民武装抗敌之自由;在政治上开放党禁,释放爱国政治犯;在社会上实现一切人民、一切民族的总动员。
二是民权主义,这集中体现在纲领的第四、五条。又可分为政治改革与外交方针两方面。即在政治改革上,一要改革政治机构,即召集国民大会、通过民主宪法、选举国防政府;二要优化行政队伍,即一方面吸收革命分子,驱逐亲日分子,另一方面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三要改善组织原则,即国防政府应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外交方针上,其核心精神在于“建立反侵略的同盟”,既要联合起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整个法西斯侵略阵线,拥护和平阵线。
三是民生主义,这集中体现在纲领的第六、七、八条。具体可分为战时财经政策、战时民生政策与战时教育政策三方面。在财经政策方面,既要求倡导“提倡国货”“改良土产”“发展农村经济”等开源政策;又同时强调“没收汉奸财产”“禁绝日货”“取缔奸商”等节制政策。力图保证战时农产品自给及筹措抗日经费双重目标的实现。在民生政策方面,其核心精神在于改善人民生活。具体而言,要求实行“废除苛捐什税”“减租减息”“救济失业”“调节粮食”“赈济灾荒”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制度。在教育政策方面,关键在于“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6}。此外还强调免费义务教育方案的实施及学生武装训练的实行,以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抗敌御侮之需。
(二)对该纲领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是“保障中国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唯一正确的方针”。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该纲领强调,从民族、民权、民生三大方面实现全面变革与战时动员。毛泽东强调,“只有实行了它,才能挽救中国。一切和这个纲领相抵触的东西,如果还要继续下去,就会要受到历史的惩罚。{7}
第二,在军事方针上,该纲领明确提出,要“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以配合主力军的作战。所谓“游击战争”,其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8}。这意味着中共在军事战略上由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正规战开始转向抗战时期的游击战。这是中共自觉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革命实践的结果。正如后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强调的,“这一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就其特殊的广大性和长期性说来,不但在东方是空前的,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可能是空前的。”{9}
第三,在土地政策上,该纲领强调,“减租减息”以改善人民生活。这既是中共土地政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变通与延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为维护与发展广大农民利益,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普遍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政策,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及革命战争的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此时如果继续坚持土地革命政策,无疑不利于在新形势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因此,中共顺时而变,转而采取一种相对缓和的土地政策,即减租减息。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不僅极大程度地保障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同时也是发展战时农村经济以支援抗战的有效措施,它与“调节粮食”“废除苛捐什税”“赈济灾荒”等一系列民生政策配套而行,共同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正是基于上述种种积极成效,《解放日报》发文强调,减租减息等经济政策“在目前中国的情形下,是最革命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0}。
第四,在国共关系上,它要求“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作战方针”。“这种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线下的‘相对的独立自主。”它既是对于国共合作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抗战时期为求胜利所作出的战略决策。一方面,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表明,放弃革命领导权的右倾机会主义必然会导致革命的失败;另一方面,在全国抗战之初,中共就明确了“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这一军事方针,而游击战这一作战形式的实现也要求军队本身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因此,基于以上历史与现实的判断,中共作出了“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作战方针”的战略决策,并强调“对国民党要保持高度的阶级警觉性”{11}。此外,这一决策对于在后续国共合作过程中,驳斥“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等错误观点,从而统一思想,推动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我们还应看到,时人与后世学人多将这一纲领与国民党政府在1938年4月所正式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较权衡。对此,我们首先应明确,《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颁布与内容对于《抗战建国纲领》的制定与公布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且二者在抗战思想及军事主张等方面有若干共通之处。比如,在指导思想上,二者都强调奉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在军事方针上,二者均强调敌后游击战与正规军队的配合作战。也正因此,中共评价道:“其基本精神同我党的主张是一致的”{12}。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一个在军事上支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政治上呼吁民主政治,在经济上充分代表人民利益的正确纲领,而《抗战建国纲领》则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表达,它一方面体现了国民党要抗日,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国民党当权者出于其阶级局限性而不愿意、不可能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事实表明,只有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纲领,才是确保夺取抗战最终胜利并使之成为人民的胜利的不二之法。
第六,纲领中所要求的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以及“实行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其精神是贯穿抗日始终的。它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推动抗日民主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一)主要内容
这是毛泽东为中央宣传部门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宣传鼓动提纲,并在洛川会议上获得通过。全文近2700字,主要内容有4个方面。
一是介绍了当时抗战的积极因素。即指出,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统治当局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开始转变到“实行抗战的政策”;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由“停止内战准备抗战”过渡到了“实行抗战”的阶段;此外,蒋介石在7月17日的庐山谈话及其在国防上的具体措施都是积极且进步的。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二是介绍了当时抗战的消极因素。文章指出,就国民党而言,其一方面不断妥协与让步;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单纯的政府抗战,在发动民众与改革政治等问题上止步不前。就日军而言,其在夺取平津以后,借助“德意帝国主义的声援”,利用“英帝国主义的动摇”以及“国民党对于广大劳动民众的隔离”,必将继续坚持其大规模进攻的方针。由是观之,今后的任务应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其关键在于实现“国民党政策的全部的和彻底的转变”。
三是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具体内容,并强调其是实现抗敌御侮的必由之路,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
四是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再次强调要确立“全面的民族抗战的方针”,同时要求反对“投降妥协的汉奸理论”和“以为无法战胜日寇的民族失败主义”。该文指明了中国抗战的光明前途,强调“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13}!
(二)对该文的评价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旨在宣传鼓动提纲性质,洋溢着斗志昂扬、蓬勃向上之情,这对在当时环境下鼓舞斗志凝聚精神是极为有效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另外两个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归纳总结,不过也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第一,整个文本对于当时抗战形势的分析以及对于抗日救国纲领的阐述无处不体现着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实践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14}在此,文本对于日方及国民党各方行动的总结与把握,以及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革命实践的实时分析就是对于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判断认知过程,而其对于当时抗战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全面认识,则是这一判断推理的结果。同时,实践论还强调,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最后还应再回到实践中去。因此,文本并未止步于对于形势的分析,在得到关于形势的理性认识之后,毛泽东又试图将这种理性认识贯彻于革命的实践,而其具体媒介就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此而言,这一纲领不仅是为“全面的民族抗战”指明具体前进道路,同时也是对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所要求的由“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内在逻辑的自觉尝试。
第二,文本驳斥了两种有害于抗战的谬论,即“投降妥协的汉奸理论”和“以为无法战胜日寇的民族失败主义”,指明它们是与实现“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所根本抵牾的。这既是对国民党有关将士的旁敲侧击,同时也是对于中共自身成员的思想教育。在此虽碍于篇幅,并未展开论述,但其掷地有声的言词對于在抗战之初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无疑是意义重大的。此外,毛泽东与这些错误思想的斗争是贯穿于整个抗战始终的,其在随后《论持久战》的讲演中对“中国必亡论”的深入剖析与批判正是这一思想斗争的继续与发展。
第三,文本最后关于中国抗战光明前景的展望,对在当时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咄咄进攻的历史背景下鼓舞人民斗志,振奋士气有着积极作用。文章最后以铿锵有力的“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万岁”的口号作结,激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战斗的必胜信念,充分展现着毛泽东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中国共产党“精诚团结,共赴国难”的坚定决心。
除此之外,洛川会议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发布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1937年8月25日)》和《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就职通电(1937年8月25日)》,决定将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和第一二九师。强调要“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的党军,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革命。”{15}这对于完成红军改编,发扬革命精神,整顿革命队伍以打击日本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洛川会议通过的上述文件,是中共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重要历史关头,对抗战时期党的行动方针和基本任务的战略决策与总体规划。其“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的确立及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军事战略的制定等,都对实现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这些文件的学习,不仅是全面理解与把握抗日战争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注释:
①{3}{5}{7}{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9-350、511-512、441、369、551页。
②{6}{1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4、475-477、478-483页。
④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8月24日,转引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89-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8}{11}{1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5、16页。
{10}《论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解放日报》,1941年5月24日,第1版。
{1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责编 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