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觅佳句成妙联

2017-06-26山东梁晓燕

初中生 2017年24期
关键词:金圣叹佛经佳句

文/ 山东 梁晓燕

苦觅佳句成妙联

文/ 山东 梁晓燕

责任编辑:杨 青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明末清初人金圣叹长于评注古典文学,也善作对联,为了觅得佳句,他殚精竭虑。一年中秋节,他独自饮酒赏月,忽吟成一句: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吟罢,金圣叹感觉饶有兴味,便寻思续出下联,可是,直到夜半更深,月亮西沉,下联还是没有想出。次日,他索性将上联贴在墙上,每日面壁思索。可是,月圆了一次又一次,下联仍然没有对出来。转眼间到了年根,除夕之夜,金圣叹瞅着上联又琢磨起来,幸得时令启迪,终于觅得了佳句: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看来,作一副好的对联,多么不容易啊!

又有一次,金圣叹在一家寺院闲住,半夜起来想批阅佛经,便向寺院长老相借。长老灵机一动说:“我偶得一联,你若对得上下联,佛经任你拿去批阅,否则,还请回房暂息。”说罢就吟出了上联:

半夜二更半;

此联只有五个字,首尾相同,而且“半夜”即“二更半”,首尾都是一个“半”字,非常难对,金圣叹只好怏怏而归。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正值中秋佳节,他举首望月,顿生灵感,不由脱口吟出下联:

中秋八月中。

金圣叹在临死前,总算了结了这宗联债。他立即要儿子赶到寺院告诉长老,可惜的是对联对上了,金圣叹却再也不可能去批阅佛经了。由此可见,金圣叹对吟诗联句是何等执著专注。

清朝时,冀州赵孙英手下有两个幕友,一个姓乔,一个姓车,两人的家虽非一地,却可同路。有次回家,两人合雇了一辆轿车(一种带篷子的马拉车),赵公顿时兴起,戏以二人姓氏作了一个合字上联:

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而行;

“轿”字正 好是由“乔”“车”二 人 的姓组成。而下联一时又想不出来,虽经长时间多方觅句,一直未果。半年后,赵公有次在街上看见户、马二书生的驴载物而行,便有了下联:

户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

这也是个合字联,“户”和“马 ”合成“驴”字,对得挺不错的。真可谓对句半年得,一联一载成。

李调元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一日友人请他到家里做客,用名贵之鱼款待他,李调元吃得很满意。友人说这是自己养的鱼,可以送他一些,但必须对一联。李调元欣然答应。友人领他到鱼塘边,指着水中游鱼说:

青草塘里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

李调元左思右想,对不上来。友人见此情景,忙说:“你先把鱼拿走,改日再对。”李调元不好意思地说:“多谢兄台,等我对好了下联,再来取鱼。”说罢便告辞回府去了。冬去春来,眨眼半年过去了。一天,李调元出城游春,只见满田油菜花开,一片金黄,又看见一农家姑娘在万花丛中觅路而行,满身都是金黄色的花瓣。李调元触景生情,回家后,写好下联,命人送去。朋友展开一看,上面写道:

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

朋友感慨地说:“小小对联,令你如此认真,老弟真乃有心人啊!”

这只不过是千千万万有心觅句者中的几例。由是观之,要对成一副好的对联,或吟成一句出色的诗句,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一位哲人说得好:“写作的过程是时时被困难阻碍的过程,你得迎难而上,越过这些困难,才有望写出好的作品。愈难,效果就愈好。”古人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猜你喜欢

金圣叹佛经佳句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好词佳句大翻身
金圣叹刑场别子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梁东兄置助听器得佳句,余和之》
拜谒杜甫草堂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幽默到死金圣叹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