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稻茬田利用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2017-06-26廖华俊
廖华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肥230031)
安徽稻茬田利用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廖华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肥230031)
安徽是全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也是小麦生产的次适应区域,其中稻作区传统种植模式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气候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小麦、油菜生产处于亏损状态,冬闲稻田面积急剧扩增,亟待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笔者认为在安徽利用稻茬田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区位、气候、上市季节、土地资源、产量效益、机械化耕作等方面的优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科学减灾避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推进安徽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要加强配套技术研究、扩大稻茬马铃薯攻关示范成果应用、强化生产主体培育、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
安徽稻茬田;马铃薯;产业结构调整;全程机械化
0 引言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属于华东地区,全省被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自然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3个区域[1]。安徽在气候上属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其中,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安徽季风气候较为显著,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是国家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全国水稻优势生产区域,也是小麦生产的次适应区域[2]。安徽省常年水田面积2226.6×103hm2,占耕地面积的39%。水稻是安徽省的最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的52%。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油菜、小麦比较效益的下降和小麦成熟期降雨较多等自然气候原因造成的淮河以南地区稻茬麦生产风险的增加[3],稻茬田闲置形成的季节性冬闲田面积越来越大[4]。2015年国家将马铃薯列为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当前国家正在致力于推进马铃薯主食化,全国各稻作区亦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稻田马铃薯配套技术的研究[5-6]。
安徽为马铃薯中原二季作区的典型区域,马铃薯可以春秋两季种植,其中稻作区春马铃薯1月中下旬播种,5月中下旬收获,与水稻生产可以很好地进行茬口衔接,产量、效益较高,且能够全程机械化生产。为了充分利用冬闲稻田,调优稻作区农业种植结构,科学稻茬田茬口安排,笔者结合长期开展马铃薯研究和担任安徽省稻田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工作,对安徽稻茬田分布、利用与马铃薯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索[7-9],并在全省稻作区进行了广泛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 安徽水稻的分布
根据水稻种植区划指标,安徽省≥10℃积温为4600~5300℃,全省各地均可栽培水稻,并且可以实行“麦—稻”或“油(油菜)—稻”一年两熟。但水稻的实际种植受自然降水、水利灌溉条件和土壤结构等条件限制,因此,目前安徽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同时,综合考虑气候、≥10℃积温、土壤肥力条件和劳动力条件、水利灌溉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等影响因素,将≥10℃积温大于5000℃的沿江地带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将≥10℃积温小于4650℃的淮北地区划为单季稻种植区;单季稻和双季稻之间地带划为单双季稻种植过渡区;山区受地形地貌和垂直海拔高度的影响,划为单双季稻混种植区。
安徽水稻根据区域位置、气候和种植模式,主要分为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沿江圩丘双季稻区,大别山地单、双季稻混栽区和皖南山地双、单季稻混栽区。其中,沿江圩丘双季稻种植区面积最大为696×103hm2,占本地区耕地总面积的78.3%,占全省水稻栽培总面积的40.1%;淮南丘岗单双季稻种植过渡区面积次之为643×103hm2,占本区耕地总面积的68.1%,占全省水稻栽培总面积的37%,两者均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10]。详细见表1。
2 安徽省稻作区稻茬田的利用
2.1 安徽省稻作区传统稻茬田的种植模式与利用
安徽为农业生产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传统农业生产上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稻茬田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传统种植模式为麦稻连作[11],一年两熟,小麦单产一般在5250 kg/hm2左右,年际间如果小麦成熟期雨水较大会出现小麦穗发芽或赤霉病,对小麦的产量、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淮南丘岗单双季稻种植过渡区,传统种植模式为水稻与小(大)麦、油菜和绿肥的“三三”轮作制,小麦生产风险大[12],大麦、油菜经济效益低,绿肥主要用于肥田;沿江圩丘双季稻区,传统种植模式为双季稻种植和油菜与绿肥换茬,油菜经济效益低,绿肥主要用于肥田;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传统种植模式为水稻与油菜连作,油菜种植存在经济效益低等问题[13-14]。
表1 安徽稻茬田分布、面积及常规种植模式
2.2 安徽省稻作区目前稻茬田的种植模式与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生产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演变,由追求产量向追求效益转变,安徽稻作区种植模式和稻茬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尽管油菜腾茬早,但是由于油菜种植低产、低效,风险大,难以机械化收获,且秸秆不易处理,绝大多数农户放弃了油菜的种植,要么转向生产风险较大的小麦,要么宁愿使稻茬田空闲成为冬闲田。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尽管在年际间小麦生产会遇到较大生产风险,但由于缺少好的种植模式,生产上仍然以麦稻连作为主;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55%左右稻茬田实行麦稻连作,一年两熟,45%种植单季水稻,让稻茬田冬闲;沿江圩丘双季稻区,15%左右的稻茬田实行双季稻种植,25%麦稻连作,60%种植单季水稻,稻茬田冬闲;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85%种植单季水稻,稻茬田冬闲。目前,安徽全省每年有839.9×103hm2左右稻茬田处于冬闲状态。
3 安徽冬闲稻田的成因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研得出,目前,安徽稻作区除了部分常年土壤渍水的江河湖边低洼田、山区冷浸田和严重土质不良的黄泥田,约占稻田面积的5.75%[15],因土壤结构不良、通气性差、不宜冬作物生长而成为冬闲田外,大多数为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田块,面积为800×103hm2左右,占稻田面积的36%[16]。
3.1 传统水稻接茬作物效益低下
安徽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沿江圩丘双季稻区,以及大别山地、皖南山地双、单季稻混栽区传统种植模式均为水稻与小(大)麦、油菜和绿肥连茬或轮作,由于大麦、油菜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劳动力成本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使得大部分种植户只愿意种植一季水稻,而选择让稻茬田闲置。
3.2 稻茬麦生产风险大
安徽沿淮及以南地区,每年6月15—28日前后为小麦成熟期,而该地区此期已进入“梅雨季节”,多数年份由于降雨过多形成涝灾、渍害,造成在田小麦穗发芽、霉变,赤霉病爆发,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品质和商品性,甚至造成绝收[17-18]。稻茬小麦生产效益的不确定性和存在的严重生产风险,使土地承包大户逐步失去对稻茬麦的种植信心,从而每年仅种植一季水稻,秋、冬、春三季形成大面积冬闲稻田。
3.3 农村劳动力紧缺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较为紧缺,同时也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而利用稻茬田生产普通经济作物,如甘蓝、蚕豆、菠菜、大蒜、大棚西甜瓜等经济作物,虽然在茬口上与水稻生产相衔接,但由于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广大农村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来满足稻茬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经济作物。同时,经济作物市场消费量有限,难以充分化解冬闲稻田的利用问题。
3.4 秸秆难以处理
油菜作物成熟较早,与水稻生产茬口衔接较为合适,是传统稻作区水稻生产的主要接茬作物之一,但是由于当前油菜生产效益非常低,难以机械化生产,且由于秸秆禁烧油菜秸秆还田后影响下茬水稻种植。另外,油菜秸秆移出田块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在油菜秸秆尚未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和综合利用的背景下,在以水稻为生产主导的江淮稻作区,农户无法利用稻茬田种植油菜等秸秆难以处理的作物,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3.5 缺少合适的接茬作物
安徽稻作区,水稻传统接茬作物大麦、油菜经济效益差、生产风险大;一般经济作物如甘蓝、蚕豆、菠菜、大蒜、大棚西甜瓜等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管理费工费时,劳动用工成本高。在现有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状况和种植模式下,广大农户没有寻找到一种与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效经济作物与水稻茬口进行科学衔接,是形成冬闲稻田的主要原因。
4 安徽稻作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与意义
2015年农业部将马铃薯确定为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正在推进马铃薯主食化。安徽为马铃薯中原二季作区的典型区域,可以春秋两季种植马铃薯,在安徽利用稻茬田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意义[19-20]。
4.1 安徽利用稻茬田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
4.1.1 茬口衔接优势 安徽稻作区稻茬露地马铃薯1月中下旬播种,5月中旬前后收获,与水稻茬口衔接好。稻茬马铃薯较传统稻茬麦腾茬提早将近1个月,有利于水稻的提早插秧或播种,尤其对于采用直播方法种植的生育期较长的粳糯稻意义更加重大,通过延长生育期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安徽马铃薯与水稻工厂化育秧茬口衔接也非常好,利用水稻工厂化育秧大棚在满足水稻育秧(4月25日—5月30日)的基础上还可以种植春(12月25日—4月20日)、秋(8月20日—11月30日)两季大棚马铃薯。
4.1.2 区位优势 安徽紧靠长三角经济区,苏、浙、沪庞大的城市群。同时与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江西接壤,覆盖5亿多人口,为马铃薯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4.1.3 季节优势 安徽马铃薯根据大棚、露地种植模式差异,上市季节有所不同。通常春季12月中下旬至2月初播种,4月中旬至5月底收获,此期正值安徽以北各马铃薯主产省份的市场空缺期,产品市场销路广,市场售价高,经济效益好。
4.1.4 产量效益优势 由于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安徽马铃薯平均单产30000 kg/hm2,居全国各省前列,远高于全国18000 kg/hm2的平均单产。2016年春季,工厂化育秧大棚马铃薯4月20日前后上市,批发价5.0元/kg;露地地膜覆盖马铃薯5月20日前后上市,批发价3.6元/kg,经济效益不仅远高于目前的马铃薯主产区,也远高于安徽本地的粮食作物和多数蔬菜。
4.1.5 土壤气候优势 在蚌埠、淮南、合肥、六安、安庆、池州、黄山等稻作区有着大量排灌方便、雨热同期、土质肥沃的稻茬田适宜发展马铃薯。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调研表明,安徽稻茬马铃薯种植普遍采用雨养管理模式,自然降雨即可满足马铃薯丰产的需要,大大降低了马铃薯生产成本,也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2020年国家计划将马铃薯种植面积由目前的5666.7× 103hm2增加至6666.7×103hm2以上,安徽稻作区将是扩种的重点区域之一。
4.1.6 机械化程度高 经过马铃薯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日前马铃薯生产配套农机农艺技术日趋成熟,集成了以农机为载体的播种、起垄、覆膜、田管和收获的全程配套技术[21-22]。安徽多数地区水稻田块较大,地形平整,有利于马铃薯机械化种植。近年来,安徽新增的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户,基本都采用了全程机械化种植方法进行马铃薯生产。
4.2 安徽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意义
4.2.1 保障粮食安全 马铃薯营养全面,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热量比小麦、水稻低,符合当前国内居民膳食多元、饮食健康的追求[23-24]。到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增量将达到500亿kg以上,但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在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不抢水争地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坚持主食化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可以有效解决粮食危机。
4.2.2 科学减灾避灾 安徽省沿江、沿淮具有适宜发展马铃薯的广袤低洼地,种植生长期较短的马铃薯,可以在洪水来临前收获完毕,也可以在洪水过后秋季补改种,发挥减灾避灾和救灾的作用。同时,由于马铃薯较为耐旱,在遭遇旱灾、冻灾等自然灾害时,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
4.2.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安徽稻作区为小麦的次适应区,鉴于马铃薯作物的高产高效,蔬菜、粮食、饲料、加工原料等兼用[25-26],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来优化目前的“稻—麦”连作种植业结构,通过马铃薯及其加工品的销售可以有效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4.2.4 提高土地利用率 目前的稻作区受劳动力成本增加、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大量冬闲稻田。由于目前马铃薯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综合经济效益较高,在该区域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4.2.5 实现产业扶贫 安徽大别山区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通过规模化发展稻茬田马铃薯产业可以解决农村冬春季农闲季节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通过种植稻茬田马铃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生产性收入,从而实现精准产业扶贫。目前,安徽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局在广大稻作区提出的“双千工程”,就是一亩稻田在保证生产一千斤稻谷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再增收一千元,而稻茬马铃薯产业就是“双千工程”优先发展的种植模式。
5 安徽稻作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思考与对策
安徽稻茬马铃薯产业在全省稻作区发展极不均衡,其中,安徽舒城县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千人桥镇及周边常年种植面积在333.3 hm2左右,其他稻作区则处于零散种植状态。总体来说,安徽稻茬马铃薯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马铃薯主食化的浪潮和江淮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安徽稻茬马铃薯产业要得到良好发展,需做好如下工作。
5.1 加强配套技术研究
2016年安徽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局、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会同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在安徽肥东、定远、含山、芜湖、潜山等开展了稻田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与示范,安徽省科技厅等单位围绕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也进行了项目立项资助,但安徽稻茬马铃薯产业发展整体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其配套科学研究工作还不完善,围绕育秧大棚和稻田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还有很多研究任务需要开展。下一步,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帮助下,安徽省农科院马铃薯创新团队将通过产学研合作,重点在专用型品种选育、免破膜自出苗、肥料减量增效施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结合、全程机械化栽培、秸秆还田、茬口衔接、轻简化栽培、可降解地膜利用等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研究和熟化,为安徽稻茬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7-29]。
5.2 扩大稻茬马铃薯攻关示范成果应用
经过多年持续研究,安徽稻田马铃薯攻关示范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促进农业增粮增效方面已发挥显著成效。下一步,要加强示范效果宣传,进一步加大示范力度。如2017年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将把安徽稻田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扩大到全省所有水稻高产攻关示范县,进行示范推广种植。结合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民生工程培训,及时开展稻田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促进稻田马铃薯不断发展。
5.3 强化生产主体培育
在2016年安徽省5个示范县稻田马铃薯增产增效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上,着重培育和支持有实力、有思路、会管理、懂经营、上规模的生产主体,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成立产业联合体,提高生产标准化、组织化程度,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全省稻田马铃薯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5.4 加强产业规划布局
安徽水稻主产区地理跨度大,生产条件各不相同。为促进安徽省稻田马铃薯产业稳步、持续、长久、健康发展,建议组织有关专家对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科学规划,根据沿淮、江淮、沿江、皖南和皖西南等不同水稻生产区域,合理规划布局,优先在土壤、排灌、交通、气候等条件优越,并有种植基础的稻作区发展稻田马铃薯产业,以效益为核心逐步带动全省适宜发展区稳步发展[30-31]。
5.5 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
设立财政专项,对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给予必要补贴,如脱毒马铃薯种薯补贴、生产机械补贴、储藏保鲜库补贴等;设立科技攻关专项,围绕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高产创建,保障稻田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6 推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
安徽省稻田马铃薯产业在以早熟菜用品种为主的基础上,积极鼓励订单发展早熟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等。推进稻田马铃薯生产的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马铃薯主食食品、休闲食品和饲料加工企业、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努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搞好产销衔接,建设区域性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培育覆盖全国范围的马铃薯销售网络,扶持营销大户和销售龙头企业,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安徽省稻田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6 结语
安徽是全国水稻优势生产区域,也是小麦生产的次适应区域,传统稻作区的种植模式为“水稻—油菜/小麦”。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油菜、小麦比较效益的下降和小麦赤霉病、穗发芽等生产风险逐年增加,广大稻作区每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季节性冬闲田面积越来越大,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益的下降。在安徽稻作区利用稻茬田和工厂化育秧大棚开展“稻—薯”连作,对于调优稻作区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稻田马铃薯配套技术研究,扩大稻茬马铃薯攻关示范成果应用,强化生产主体培育,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带动安徽省稻田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1]李邃.泛长三角经济区中的安徽区位优势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5-7.
[2]储小俊,刘喆.粮食产量分布规律的气候效应研究——以安徽粮食生产为例[J].生态经济,2013(10):95-97,106.
[3]李世奎,霍治国,王素艳,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1):77-87.
[4]张培江,占新春,吴文革,等.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2002:46-48.
[5]冯艳青,胡新喜,谢雪花,等.冬闲稻田马铃薯栽培方式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9-134.
[6]林叶春,卜洪震,胡跃高,等.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覆盖栽培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216-220.
[7]廖华俊,董玲,江芹,等.安徽省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99-17601,17629.
[8]廖华俊,江芹,董玲,等.安徽沿淮地区春马铃薯品种引进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24-18727.
[9]廖华俊,江芹,董玲,等.不同栽培模式对江淮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5):38-40,48.
[10]孔令聪,胡永年,孔令娟,等.安徽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2007(11):60-63.
[11]曹承富,汪芝寿,孔令聪,等.安徽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1,7(5):30-31.
[12]邢献宏.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沿江稻茬麦高产途径与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80-81.
[13]刘磊.安徽油菜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 22(10):61-62,64.
[14]余晓虎,孔德友,姚余,等.沿江圩区稻茬麦高产障碍因子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1,7(6):37-38.
[15]唐晓东,陈燕霞,詹林庆,等.重庆市冬闲田现状及开发利用建议[J].南方农业,2015,9(4):45-47.
[16]谢六月.大力开发冬闲田的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 120,167.
[17]向泽攀.赤霉病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 2016,36(13):19-20.
[18]焦浩,丁文侠,周宗民,等.淮北地区小麦旱涝灾害发生特点及御防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3):24-25.
[19]谢开云,王晓雪,王凤义.我国冬闲稻田马铃薯生产的潜力与问题[J].中国马铃薯,2010,24(6):370-375.
[20]张发剑,何昌飞.江淮地区稻田栽培马铃薯的技术运用[J].农家科技旬刊,2011(4):38-38.
[21]彭亚清,聂志义.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J].河北农机,2005(4):13-14.
[22]周素萍,周成,柳春柱.我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94-95.
[23]Camire M E,Kubow S,Donnelly D J.Potatoes and human health [J].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2009,49(10): 823-840.
[24]吕巨智,染和,姜建初.马铃薯的营养成分及保健价值[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3):51-52.
[25]高峰.马铃薯的新用途[J].黑龙江粮食,2015(3):23-24.
[26]马晓东,钟浩.马铃薯淀粉的研究及在工业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2):59-61.
[27]何长征,刘明月,龙华,等.不同覆盖方式对冬闲稻田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249-251.
[28]邹婉晴,李文根,曹正强.冬季稻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4.
[29]黄洪明,吴美娟,徐志福,等.马铃薯稻田免耕覆盖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8,1(2):189-191.
[30]周磊,马改艳,彭婵娟,等.中国马铃薯生产风险区划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2):1-7.
[31]白美兰,侯琼,郝润全.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的风险评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1):6-10.
Utilization of Rice Stubble Field and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Liao Huajun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230031,Anhui,China)
Anhui is a national high-quality rice production base and a sub-adaptive region for wheat production,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ropping rice area focuses on the‘rice-wheat/rape’cultivation mode.Due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labor structure change and climate environmental impact,as well as the loss in wheat and rape production,the area of winter fallow paddy field has increased rapidly,which has raised the demand for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in Anhui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cation,climate,market season,land resources,good yield and high degree of mechanization,in addi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mproving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increasing farmers’income.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in Anhui,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ing technology research,expand the matching technology of rice stubble potato research application,improve production subject cultivation,enhance industrial planning and layout,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of potato.
Anhui Rice Stubble Field;Potato;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Whole Process Mechanization
S532
:B论文编号:cjas16100034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马铃薯种质创新与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15C0303);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马铃薯机械化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1604a0702010)。
廖华俊,男,1976年出生,安徽怀远人,副研究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与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一直从事马铃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30031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Tel:0551-65160607,E-mail:lhj76814@163.com。
2016-10-30,
: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