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初探

2017-06-24向仕刚

当代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月光曲编者贝多芬

向仕刚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它强调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的培养,以及意志品质的训练和養成。然而,每篇课文其德育教育又各有个性、各有侧重。为了使每篇文章的个性能够更合理、更有效地为核心服务,就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中心。只有如此,才能做到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从而发挥语文教材思想性强的优势。

一、抓住文章思路

要把握作者的思路,可遵循在把握整体基础上研究部分的原则。因此,阅读教学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从整体感知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便对课文有初步理解,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然后结合起来思考,悟出文章中的道理,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贝多芬创作名曲《月光曲》的一个动人传说;然后,让学生讨论:作者写这样一个传说,想告诉我们什么?带着问题,再次感知课文,重点是写贝多芬在小茅屋即兴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月光曲》和盲姑娘兄妹俩听到琴声时产生的丰富联想,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寄予着深切的同情。第二步,在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中心的统帅下,可从文章的选材、构段谋篇、遣词造句等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表达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强思想渗透教育的关键时期。作者为什么没有写贝多芬娴熟的演奏技巧,而是花大量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去写盲姑娘兄妹听到琴声后产生的联想?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想让读者明白贝多芬是在用音乐给穷苦的盲姑娘以抚慰,通过音乐把兄妹俩带到一个光明、美好自由的世界里去,让读者明白贝多芬是在用心去撞击那琴键,他对劳动人民寄予着深深的爱。这样就能把握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

讲清这一点其实还不够,教师还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渗透意识,必须更深入地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顿悟思想内容,让学生经历一个由部分再归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达到对课文深度的把握。第三步是让学生讨论:贝多芬为什么能如此一挥而就地创作出优美的《月光曲》呢?(启发学生从贝多芬的心灵深处作深入地思考。)原因在于贝多芬爱劳动人民,他希望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他创作《月光曲》灵感的精神源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胸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热爱他人,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这才是作者写《月光曲》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受到热爱人民的德育教育,也从中悟出深邃的人生哲理,

二、揣摩作者意图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恰恰相反,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科书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不可能不考虑到为教育目的服务。所以,揣摩编者的意图,不失为把握教材中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有这样的体会。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的中心似乎是介绍三味书屋这样一个处所,但课本中的《三味书屋》和鲁迅先生原稿除了一点外其他大体相似,这一点是原文中没有关于鲁迅课桌上“早”字的来历。那么编者在编辑课文时为什么要补上“早”字的来历呢?编者的意图就是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领悟到我们也应该从小像鲁迅那样积极进取。由于揣摩到了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及时进行德育教育,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教育,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已作用于学生了。

三、结合时代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考虑作品的时代背景,也要考虑到作品的现实意义,只有结合时代特点,慎重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才能渗透思想。又如《詹天佑》这课,首先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清朝末年遭受到列强凌辱的国情,让学生明白清政府无能去修京张铁路,列强为了争夺修筑铁路的权利、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目的,阻挠修筑这条铁路。詹天佑就是在内外巨大压力下,修成了京张铁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爱国”这一中心。

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就这一点而言,智育包含着德育。小学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矛盾,只要我们根据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特点,方法得当,不做表面文章,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进德育教育,学生就能达到文道兼收、相得益彰的境界。

猜你喜欢

月光曲编者贝多芬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中情与景
贝多芬只有一个
月光曲
“没良心”的贝多芬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