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017-06-24彭阳

当代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创设意识

彭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具有“问题意识”,因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养。因此,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产生及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如今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基本由老师主导完成,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会问”、“善问”。

一、“问题”与“问题意识”的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在表述“问题”这一概念中提到:“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它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由此可知,“问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讨论最终解决回答的疑难或矛盾。将此放在教学中来看,“问题”则是应该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的、力图说明的东西,而且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该具备三种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未知的知识,并且要能够在学生通往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不能迅速地找到答案,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疑惑或心理上的紧张。第二,这个问题必须有拥有足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才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索欲望,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付出努力。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的,要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智力,经过努力探索达到目标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克服困难、跃过障碍,因而灰心丧气。《教育大词典》对“问题教学”的解释:“通过设置情境,提出、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因此,问题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有“问题意识”。

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认真探究,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常常会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对问题产生探究欲望,才会主动去解决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理想的课堂,达到有效教学。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较为薄弱,具体表现为:一类是不敢或不想提出问题;另一类为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学生有潜在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的鼓励激发;对于第二类学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使其不善于思考,或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重视教师的提问,态度不积极;大多数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发现问题的能力薄弱;一些学生提问和表达能力较弱,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一些学生不敢提问;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有待提升。

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来看,造成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与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只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性,不主动对知识进程的探索,学生往往只是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提取现有的知识完成解答,成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对促进学生提问的情景设计不够有效。在平日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或其他方面原因,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讲解,却没有真正促成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提问的学习情景。

(3)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如何塑造学生的人格,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和实现国民的全面提升。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全面深入教学,然而学校的评价机制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评价,历史课的期末分数基本上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度,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现有的教育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师如何面对评价方式和问题意识培养之间的矛盾是应当重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探索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思维和科学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三、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历史属于人文科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有着其学科特点。在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则是指学生能在正确的历史学科视野背景下,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感悟历史情境,逐渐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生成新问题的能力。

(一)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使之想问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要有一个对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高级的发展的状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很重要,即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必须建立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上。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是把大量的、分散的、相對独立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经过整理和归纳,形成一套具有逻辑性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反映历史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性,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合理使用对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的角色就在于培养学生能通过教材的学习、利用知识结构图或专题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历史阶段特征。通过这样的逻辑训练,把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整理成为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结构。

构建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为“问题意识”的形成提供条件,也为学生的“善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创设情景,使之善问

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关键在于如何把学生引入情景创设中并进而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有了整体的知识结构后,创设有效的历史情景为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创设情境有很多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简单叙述。

(1)史料创设法:利用史料,通过教师的引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史料做出观点或评价,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从史料中捕捉有效信息,能通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例如,在高一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有一段关于晚清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关于批评洋务运动的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后,让学生思考郑观应说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旨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矛盾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对比、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异同,产生认知冲突,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例如,关于古代经济中的重农抑商政策: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为什么明清时期重农抑商会出现消极影响呢?旨在培养学生要将历史问题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探索思考。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找出一套适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问题意识的研究。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创设意识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两只想打架的熊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