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综艺热

2017-06-2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武亦姝综艺大会

【热点引入】

近来,诸多热议指向一档最初并不被特别看好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从16岁“诗词达人”到点评嘉宾,甚至主持人的串词,皆成热点。印象中,古诗词除了学生课堂学习,似乎离社会生活有些远。此番热潮,很是出乎意料。

诗词综艺热”是时代的声音,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其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去做传播工作,能不能创新传播形式,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热点分析】

1.诗词热是时代的声音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接受了时代多元多样的概念。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却做着南辕北辙的事。拿文化供给来说,很多人往往认准庸俗流行主义,认为粗浅的才是市场的。可在事实上,“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永远并存。如果说过去,我们有意忽视了“下里巴人”,那么现在则表现出轻视“阳春白雪”的倾向。体现在荧屏上,出现的综艺节目,基本都是“一笑二闹三跳四唱”。但在事实上,公众也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娱乐至死”。而这部分需求,却被有意无意屏蔽。

“诗词综艺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正如语文教育专家所说,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其实,远远不止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些年来还曾流行过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并非一味喜欢流行,依然有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会受到欢迎,这里还涉及到手段创新。但只要传统文化找到好的表现方式,受到欢迎,是毋庸置疑的。

——《北京晨报》2017年2月7日

2.立足传统文化是原创综艺的突破口

虽然综艺節目在国内持续火热,然而却始终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原创性,最火的那些节目怎么大多都是国外买来的?《中国诗词大会》给出了一个强势的回答:应运用民族历史和传统中的美。节目中的参赛者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唯一共同的是对于传统诗词的喜欢。这样的喜欢也影响到了屏幕外的观众们。无独有偶,2016年底在黑龙江卫视播出的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同样创造了口碑和收视的神话。由这两档节目在近期引发的热议说人文类节目重回人们的视线中心还为时尚早,然而它们确实能显现一些趋势以及观众对于综艺内容多样化的需求。

——《新京报》2017年2月8日

《中国诗词大会》选手:白茹云

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她说,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她与诗词最初的结缘,并不十分美好。她的弟弟8岁时,脑子里长了一个瘤,发作的时候,他就使劲打自己的头。每当他头痛时,白茹云就给他背诗,弟弟听了,就安静下来。那段时间,她积累了很多诗词。6年前,她也生病了,得了淋巴癌。那段时候,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这么把一本书看完了。做完化疗以后,她的鼻子、眼睛、耳朵、嗓子都出了问题,耳朵听不清,眼睛老流泪,声带发音也不好。但她还是自信地站在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这都不算什么。她全程非常淡定地答题,不骄不躁,一笔一画;答对了题目之后,也不欢呼雀跃,十分从容。最后,白茹云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姜闻页,她还是笑嘻嘻的,真正的宠辱不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感叹道,白茹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虽然没有读多少书,却在生活的修炼中,成了这样一个淡定从容的人,值得我们很多人反思。

《中国诗词大会》选手:武亦姝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最火的女孩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现场评委拍案叫绝。武亦姝说,自己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如何)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在总决赛中,武亦姝笑到了最后。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武亦姝一直以来给人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是恰恰是她,“不膨胀、不夸张、不招摇的小姑娘,诠释了一种以柔克刚”。不少观众在赛后赞叹,言谈间,武亦姝展现了一种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真正的热爱。她写得一手好字,随身携带一本苏轼的诗集,奉陆游为自己的男神。赛后,低调的武亦姝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请求。据人民日报报道,喜欢清静的她甚至关掉了手机。

《中国诗词大会》选手:王海军

王海军来自来自内蒙,65岁。他做了一辈子农民,只读了4年书,但却非常热爱诗词。现在他摆摊修自行车贴补家用,修车间隙也不忘写诗,过去三年他已经写了一千多首诗。写了那么多,也不知道好坏,于是这位朴实的农民就想了一个办法:在自行车摊前挂了一个小黑板,把自己写的诗写在上面,和大家探讨。如果有人能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董卿评价道,对他来说,这一辈子,诗就像荒漠中的一点绿色,总能带给他希望和渴求。

康震老师在讲解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说,我们每个人对诗的真意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它能对我们的内心有催发,能使我们感动,能唤起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就是诗的真意。

《中国诗词大会》选手:陈思婷

陈思婷在飞花令环节中关于“月”的诗句里提到这样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独不见》。其实这首诗中“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一句很有名,而且符合题意,她能在比赛中的短短几分钟思考时间内想起并不出名的前几句诗,古诗功底可谓相当深厚,心态也是非常强大的。

《中国诗词大会》选手:陈更

北大工科博士陈更在诗词大会中四次登台,无论是诗词积累量还是才气,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陈更对于胜利的渴望毫不掩饰,康震老师也因此曾说她太过于急躁。决赛输了之后她说,明白了诗歌不是用来比赛的,而是感受。从一轮轮比赛中走过来,她正视了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够从容地看待。这是她最难得的收获,也是我们走出诗词、走出节目后发现的惊喜。

看看国外流行哪些中国诗词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战国时期的楚辞,再到汉魏六朝诗和唐诗宋词,中国古典诗词延绵数千年,流传下来大批辉煌篇章。中国优秀诗词在国内传承的同时,也漂洋过海,对东西方诸多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美国——1915年,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翻译的《神州集》一经问世即引起轰动。这本仅收录了19首中国古诗的小册子,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T.S.艾略特更称庞德是“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庞德把中国诗歌带进了西方现代派文化中,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也开启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其美学核心即意象。

此外,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欧美的“寒山热”也可见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力。寒山原本是中国唐代中期一位籍籍无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平易,富含哲理。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文后受到极大推崇,与当时“嬉皮士”文化风潮相契合,一度形成了历时近20年之久的“寒山热”,影响了诸多读者和文学家。

奥地利——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知名交响曲《大地之歌》,歌词取材于李白《悲歌行》《宴陶家亭子》《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王维《送别》等唐诗名作,作曲家的音乐才华与唐诗意境完美融合。

韩国——韩国古代诗歌主要受唐宋诗词影响,尤其是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对韩国汉诗创作有着重要作用。高丽王朝中期的文人崔兹曾言“言诗不及杜,如言儒不及夫子”。早在1483年,韩国已经将杜甫的1400余首诗歌翻译成韩语。韩国初中和高中的课本还收录了杜甫的《春望》等诗作。

谈资热词盘点

“雪花一代”

自“垮掉一代”“悲催一代”以来,柯林斯大辞典的2016年词语又为“90后”贴上了“雪花一代”的标签。他们看似年轻气盛实则有着雪花一般的“玻璃心”;看似自信满满实则经不起打击就像雪花一样易融化。“雪花一代”被认为是适应能力更弱并更易发怒的一代。这个词还曾用来指“千禧一代”。有人认为“雪花一代”的特征源于父母的养育方式,特别是着重与培养自尊的养育方法。

“袋鼠族”

大学毕业以后,还要继续依赖父母生活。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接受父母的援助,同时還在心理等各方面仍然像个孩子一样,无法脱离父母的“袋囊”而独立。这就是当代的“袋鼠族”。

“袋鼠族”为人熟知是因为他们仍与父母同住。那么,为什么年轻人还喜欢和父母一起住呢?为了过得舒服?图方便?或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负起责任?如今,年轻人和父母同住很常见,但这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很多年轻的毕业生还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两个主要原因是就业问题和为了生活舒适。

“害怕错过”症

智能手机让很多人全天候都挂在网上,更新微博,看朋友圈的动态,或者看看自己所在的小组最近有什么活动可以参加。他们最怕错过新鲜八卦。如果有一两天没有上网看这些,他们会感到自己已经“与世隔绝”太久了。

“害怕错过”(常缩写为FOMO)指的是担心自己缺席时,其他人会获得有益体验的一种普遍的忧虑情绪。这种社交焦虑的特点是“希望一直知晓其他人在做什么”。“害怕错过”还可以定义为一种遗憾,这有可能导致一种强迫性的关心,比如担心自己可能错失了一次社交机会,一种新奇体验,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或者其他让人满意的事情。除了对现实生活中社交活动的影响,“害怕错过”还可能影响长期目标的形成以及人们的自我认知。

猜你喜欢

武亦姝综艺大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