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监管新政下中小银行大类资产配置的思考
2017-06-24党均章师玮
党均章+师玮
中小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进入2017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我国的中小银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监管新政的直接冲击。如何在监管新政下顺利转轨,化解矛盾,融入实体经济,实现健康发展,是每个中小银行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选择20家中小上市银行(A股12家,H股8家)作为研究标的,分别从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入研究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现状分析
近五年来,特别是2016年上市中小银行总体呈现以下特征: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交叉金融业务扩张迅速、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速、净利润增速和不良贷款率等质量指标呈现分化趋势,同时,伴随着杠杆率的快速上升。
资产分析
近五年来,中小银行总资产呈稳步增长,年均增幅不低于20%,但增速有所放缓,很大程度上依赖交叉金融投资规模的驱动,且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持续上升,指标呈现持续扩张、一路飘红的态势(见表1)。
标的行资产规模及增速。标的行资产规模分化进一步加剧,一些初具规模、初显特色的银行,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综合化经营等举措,总资产规模快速提升。在资产增速方面,锦州银行、贵阳银行、郑州银行、浙商银行和南京银行近五年总资产平均增速达到30%以上。2016年总资产增速最快的是资产规模较小的贵阳银行、锦州银行和青岛银行,总资产增速均在50%左右。
标的行资产结构分析。一是标的行大量收缩了信贷资产,同时加大了债券投资和应收款项投资,在投资类资产配置方面表现最为积极。二是信贷总资产配置处于银行业最低水平(见表2)。2016年信贷资产总规模4.35万亿元,占总资产33.67%,余额较2015年增长16.62%,为近5年信贷资产增速最低的一年。其中,锦州银行信贷资产占比最低,仅有22.62%。纵观各行的资产結构,有些现象值得关注。
其一,同业资产配置呈现分化状态。2016年标的行同业资产总规模1.17万亿元,占总资产9.06%,余额较2015年下降16.81%。各家具体配置调整不一,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青岛银行同业资产继续猛增,增速在50%以上,但徽商银行通过降低买入返售科目余额大幅压降同业资产规模,降幅高达58.49%;而锦州银行同业资产占比不足2%。
其二,投资资产配置呈现“大放异彩,此消彼长”的态势。2016年,大部分标的行都倾向一定风险下收益回报更高的资产,通过中间通道,达到“出表放款、下沉资质、减少风险资本占用”的目的。2016年标的行投资资产总规模5.75万亿,占总资产44.48%,余额较2015年增加48.42%,其中上海银行规模最高,达到9090亿元,比排名第二位的江苏银行多2250亿元,青岛银行和贵阳银行投资类资产增速均超过80%,重庆银行投资类资产增速最低,不足15%。另一方面,锦州银行投资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达到60.63%,同比增长接近70%,投资资产的迅速增加使得锦州银行总资产规模较2015年增加近50%。
其三,标的行投资资产期限。一年以内的投资资产占总投资资产比例为48.23%,一年至五年投资资产占比为36.01%,五年以上投资资产占比为15.76%。有4家标的银行一年以内投资资产占比高于50%,占比最高的为盛京银行,达到61.74%,占比最低的为哈尔滨银行,仅有13.53%;锦州银行一年至五年资产占比超过53.86%,而南京银行、天津银行、徽商银行和重庆银行一年至五年资产占比均超过40%,贵阳银行占比最低仅有14.53%;哈尔滨银行五年以上资产占比达到50.37%,比占比第二高的贵阳行多十个百分点。
其四,生息资产收益率下滑。2015年生息资产(包括贷款、同业以及投资资产)收益率多在5%~7%区间;2016年三大生息资产的收益率中,各家银行贷款资产收益率和同业资产收益率均下滑1%~3%。其中,徽商银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和青岛银行等通过提高同业和投资资产收益率弥补贷款收益率降低带来的比例影响;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贵阳银行、锦州银行等都是贷款收益率高于同业资产及投资资产收益率。
负债分析
近年来,中小银行负债业务稳步发展,以城商行为例,截至2016年底,城商行负债总额26.40万亿,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升至12.60%,比2015年提高1.12%,近年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见表3)。
标的行负债规模及增速。截至2016年底,标的行负债总规模为12.12万亿,同比增长24.71%。按照2016年底负债规模将上市银行分为三个梯队:万亿规模(1万亿以上)行占比27%。规模超过1万亿的分别为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中等规模(5000亿~1万亿)行占比40%。分别为盛京银行、天津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杭州银行和哈尔滨银行。规模较小(5000亿以下)的行占比33%。其余10家银行负债规模均低于5000亿,其中锦州银行负债规模4961亿,接近5000亿规模。
在总负债增速方面,近五年来,标的行平均增速为24.14%,2016年增速为24.71%,负债规模平稳增长。锦州银行年平均增速达到45.16%,位列标的行第一。南京银行、贵阳银行、郑州银行和盛京银行年平均增速也均超过30%,北京银行负债规模居标的行第一,但近五年负债平均增长率17.17%,增速为标的行最低。
付息负债业务分布及付息负债规模。标的行负债业务中,存款规模占比低于同业存放,应付债券(主要为同业存单业务)业务发展较为迅速(见表4)。
其一,在MPA的考核下,同业负债科目相应下降(见表5)。2016年标的行同业存放余额1.82万亿,占总负债规模的15%,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增速为-1.74%。
其二,应付债券(以同业存单为主)增长弥补存款规模下降(见表5)。同业存单自2013年末推出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在2015年开始呈现翻倍增长趋势。2016年标的行存款业务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应收债券类业务规模增速明显,2016年标的行应收债券类业务余额达1.59万亿,占总体负债规模的13.17%,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增速为66.46%。锦州银行应付债券业务由2015年的15亿增加到302亿,江苏银行、青岛银行、天津银行、重庆银行应付债券业务增速均超过100%。
标的行负债业务期限。一年以内负债业务占总负债业务比例为74.73%,一年至五年负债业务占比13.29%,五年以上负债业务占比仅为1.27%。从负债业务期限看,15家标的行一年以内负债业务占比均高于50%,锦州银行占比最少为50.54%,有5家银行一年以内负债业务占比高于80%,占比最高的为杭州银行,达到87.93%;锦州银行一年至五年负债业务占比为34.74%,南京银行、重庆银行和盛京银行占比超过20%,上海银行占比最低仅有6.4%;南京银行五年以上负债占比最高,也仅为2.51%,郑州银行2016年无五年期以上负债业务。
同业存单业务。根据标的行数据显示,同业存单业务期限多为一年以下业务。2016年标的银行的同业存单期限为6个月的规模占比最大,约为28%,1年期的占比28%,2~3年期的规模较小(表6)。
利潤分析
标的行在2012年至2016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稳步增长,保持在14%以上,与资产规模增长趋势相同(表7)。
标的行营业收入分析。在营业收入方面,也分化为三个梯队。一是300亿以上梯队。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3家行2016年全年营业收入均超过300亿以上,特别是北京银行的营业收入高达474.5亿元;二是200~300亿之间梯队。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徽商银行3家行的营业收入在200亿~300亿之间;三是200亿元以下梯队。其中重庆银行、郑州银行和青岛银行全年收入均在100亿以下。而营业收入增长率方面,锦州银行2016年的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均高达42%,大部分城商行增长率在15%-25%之间,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天津银行增长率低于10%,特别是天津银行同比出现负增长。
标的行净利润分析。在净利润方面,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2016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00亿元以上,特别是北京银行实现净利润179亿元。而青岛银行当年实现净利润最低,仅为20.89亿元。净利润增幅方面,近5年来标的行的净利润增速呈现明显下滑,同时行际间的分化继续加剧。宁波银行、青岛银行、锦州银行和郑州银行净利润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而天津银行则持续三年呈现负增长。
标的行成本收入比分析。在成本收入比方面,除锦州银行、盛京银行外,各家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均在20%以上,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和青岛银行均在30%以上,对比2015年情况,天津银行2016年成本收入比增幅达到22%,而重庆银行和徽商银行降幅比较明显,可见各家银行均对费用增长进行了严控,实现以较小的费用投入,产出较大的营业收入,经营效能进一步提升。
标的行营业收入结构分析。为应对息差收窄带来的盈利压力,银行的经营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信贷业务转向多元业务经营,特别是积极拓展非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改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已成为表的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表8)。
从2016年营业收入构成来看,金额方面,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分别为101.44亿、64.84亿和67.09亿元;占比方面,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较高,均超过20%,特别是宁波银行占比高达28%。而锦州银行占比则不足4%。
表外业务
近五年,城商行理财规模呈几何数据增长,但增速明显缓慢。
综上,近几年依靠政策和监管的红利,中小银行发展加速,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一是资产端扩张。资产端依赖同业投资类业务扩张较为迅速,投向大部分进入债市买入流动性较低低等级的债券等;二是加大杠杆获取利差。主要依靠大力发行同业存单等方式从市场融资,放大杠杆冲抵资产荒下的低收益率;三是各行分化成趋势。表现的比较好的银行,如上海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等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顺利转型。但较为激进的银行,在资产扩张迅猛的同时,也埋下了利润结构、资产质量、资本后续发力不足等隐患。
短期看,资产扩张放缓,同业负债需求依旧较大。同业解锁的环节必然导致杠杆先升后降,在资产逐步到期下也可以主动降杠杆,被动上升过程中,对同业负债的需求仍然较大,成本在短期或高居不下,资产扩张也将持续放缓增速。
长期来看,行际之间竞争将更为激烈。资产端的贷款、非标仍然是资产扩张的主要对象,负债端则打响一般性存款“抢滩战”。在货币政策和各类监管政策持续偏紧的背景下,中小银行资产增速将明显放缓、同业存单余额增速也将放缓,将重回本源。
存在问题
负债与资产期限严重错配
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是中国银行业的固疾,近年来愈演愈烈。一般存款的短期化是市场的变化,源于客观环境,同业负债,特别是同业存单、同业拆借的短期化则完全各行主观为之,大量负债大多在一年以内,激进点的甚至在3个月以内。在传统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公司客户喜欢短贷,但贷而不用,各行只有努力抓住个人住房贷款,而个人住房贷款都是长期限贷款。随着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存量债务资本化、增量融资股权化”的特征凸显,自有资金或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券商、基金、保险资管等通道投向各类产业基金、PPP以及其他结构化产品,此类产品的期限少则3年,多则5年,甚至更长;一定数量的行通过发行6个月以内同业存单投资其他银行机构一年期理财,或者投资中短期债务融资工具,进行期现套利。
过度利用杠杆套利,流动性风险上升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银行负债成本上升,负债稳定性下降。因此,银行需要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在资产端寻求机会,由此助推了委托投资、增加杠杆的规模与速度。然而,部分委外业务中可能隐藏的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隐患。本轮加杠杆是通过同业存单和理财加杠杆进入债券市场开始的。中小银行依靠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的模式迅速扩表。在中性货币政策下,位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资金生态链中下游的中小银行面临资金缺乏且昂贵的窘境,短期内过快的压降同存规模有可能导致部分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在监管收紧情况下,宏观市场面临很大的调整压力,银行同业以及理财等业务面临的困局会传递到券商和基金等委外机构,如果委外机构到期产品不能正常兑付,流动性风险就成为悬在中小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机构理财或以理财投理财,风险模糊化
首先,大量资金空转。中小银行通过发行短期同业存单或发售短期个人理财获取低价资金后,由于谨慎的投资偏好,资金并没投放到工商企业,而是选择了普遍刚性兑付的银行同业机构理财。大中银行出于各种目的也有意愿去扩张机构理财,中小银行发行同业存单购买大中银行机构理财,或者发售理财购买大中银行理财。大中银行利用理财资金将表内信贷资产移出表外或者委外投资债券等。其次,模糊组合风险。以理财投理财,不仅拉长了资产管理链条,削弱了资产管理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且底层投向不透明,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等组合风险交织,凸显了多层嵌套弊端。
助推地方政府违规融资,集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近年来,国家不断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提出了创新模式和路径,特别是PPP和产业投资基金。对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规范融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毋庸讳言,在部分中小银行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利益驱使下,帮助地方政府规避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运用自有资金或理财资金,通过多种通道、多层嵌套,参与PPP投资和产业基金投资,模糊政府购买和政府付费的关系、模糊股权和债权的关系,使PPP融资模式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通道,导致产业基金满天飞,不仅干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控制,而且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最终集聚了中小银行自身的风险。
激励过度,案件频发
部分城商行对员工激励过度强调即期利益,激励机制呈现三大特点:过度逐利、方式单一和缺乏约束。在当期业绩完成指标考核下,从业人员重利益轻风险,甚至不惜越权违规弄虚作假、以身试法搞飞单、刻萝卜章等,价值观异化,给机构造成损失,使个人身陷囹圄。在激励方式上主要为物质报酬,缺乏把从业人员收入与风险控制相结合,亦缺乏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为从业人员提供富有吸引力的成长渠道,导致从业人员目标异化。
关于大类资产配置的思考
监管新政不仅引导机构规范业务行为,而且也引发了市场预期的改变。中小银行正在遭遇次贷危机以来最严峻的资产荒和资金荒并存的时代。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某种意义上,进入到保生存、求发展的时期。
将资产的流动性和资产变现能力放在首位。2017年,中小银行生存的最大威胁是流动性。因此,在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上,各行应追求资产的流动性及变现能力。要配合监管积极主动收缩杠杆,压缩资产久期,调整优化现有资产负债结构。要稳定、拓展核心存款,增强一般性存款的稳定性;要主动调整同業存单的发行规模;调整其他同业负债的期限。同时,要主动压缩委外业务规模,甚至承担一定损失,也要坚定不移地压缩;要努力减少同业机构理财的规模;要大力压缩各类能够压缩的资产专项计划规模,特别是加杠杆的资产专项计划,切实盘活存量资产。要加强交易对手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管理,防止交易对手流动性问题引发的信用风险。
固本开源,种好“自留地”。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业务依然是核心业务,非传统业务目前是“锦上添花”业务,仍无法代替传统业务。因此,中小银行要进一步耕耘好自己根植的区域和社区客户,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服务好地方、社区和居民,把曾经丢失或被丢失的市场、客户找回来,满足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社区居民投资、融资多元化需求,巩固富有粘性的传统信贷“领地”。
加强债券投资策略研究,抓住机会做好债券资产配置。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监管新政的实施,给债券配置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宏观经济基本面平稳,货币政策稳中偏紧,资金价格中枢上移,监管新政引导债券市场调整。利率债的发行价格整体上移,也许会成为2013年后第二个难得的配置机会。新发利率债的高信用、高流动、低风险和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带来了配置价值。如果延续近期的发行价格走势,新发利率债对于今年特别是未来5~7年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同时,信用债的信用利差逐渐拉开。资金面整体趋紧的情况下,信用债发行价格会偏离合理价位,具有获取超额收益的配置机会,只要具备一定的风险判断能力,不同的信用债都有一定的配置机会。
积极适应“存量债务资本化、增量融资股权化”的发展趋势,依法合规地开展创新类投资业务。中国的社会融资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去杠杆的过程就是债务资本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发展的过程就是股权融资扩容的过程。要适应这一变化,就需要在监管许可的框架内,积极发展债权投资业务和股权投资业务:一是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好,企业资产证券化也好,在中国都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中小银行应该培育专业的价值投资团队,增强资产组合能力,合理布局证券化资产配置。二是大力发展股权质押专项资管计划业务。直接融资的需求、市场规制的完善、流通股票的增加,对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回购以及定向增发、并购重组等业务形成一定需求,中小银行可以在法规及监管许可范围内,作为大类资产进行配置。三是大力发展PPP业务和产业投资基金业务。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投资需求,一定时间内都迫切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也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转型的新兴的业务,应该积极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