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院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7-06-24程智龙周鲸波郝晓红
程智龙 周鲸波 郝晓红
[摘 要] 随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新形势下如何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学校的“教书育人”初衷,是各高校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对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过程进行阐述的同时,并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导师制的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 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56-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表现乏力,随之专业学习与就业形势面临诸多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就业、目标设定方面存在很大盲目性,加之学分制、选课制在高校中的普及,这些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问题,需要各高校明确定位,推行教学改革,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亟待迫切,需要在本科生中建立相应的导师制度。目前, 国内已有部分大学将之引入到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 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导师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工作注入新鲜的元素,解决了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展现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的产生、意义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
一 学院现状与导师制产生背景
2002年10月,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试点的率先推开,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度的探索。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作为以数学、物理为基础学科的二级学院,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物理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等4个专业,在校生拥有近千名。专业课程比较难学,抽象枯燥,专业实用性不强,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认可普遍不高,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普遍感到迷茫。然而学院却存在另外一种现象:一些同学参与老师课题项目,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科研以及竞赛等各方面能力均有所提升,而且周围的同学也有意向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为了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宽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对学生专业引导,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兴趣。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实施导师制培养,服务学生,力争导师制建设取得新突破。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原则上每个专业年级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二、三年级的专业导师在相应专业系的专业教师中选聘,采取本人申请和专业系选派相结合的办法,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后聘任;四年级的专业导师由负责该专业的辅导员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兼任。实行“全员参与,承包到人,分而治之”的导师制新模式。
二 组建导师团队,打造成才道路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概念: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它不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标,本科生导师制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具体实施如下:学院择优选取骨干教师为专业导师,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所学专业、明晰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做好学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引导、指导学生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以系为单位设立导师工作团队。
1 学业引导。大一新生刚入大学,开设的课程大部分为专业基础课,没有进入专业学习,但是以数理为基础学科的知识结构较高中有一个很大的跨度,学生还沉淀于以前的学习模式,所以需要专业导师在学业上进行引导。专业导师从入学开始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解读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学习指导,完成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专业背景与方向,重视学生的学情基础,引导学生制订学年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填写《自我培养教育计划表》,督促学生学习,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 专业指导。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进入专业学习,此时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不尽了解,迫切需要老师在专业各方面进行指导。专业导师主要职责:专业指导;科研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导师根据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学情分析,在学习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对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开展有关科研指导建议,积极协调老师并储备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及申报大学生“挑战杯”、物理作品等学科竞赛,让学生接触科研,带动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学科魅力。导师通过组织研讨會、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开展专业教育。且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执行导师制培养,与同学探讨学科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类别指导。进入大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兴趣也有所了解,而且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定向,所以依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情况分层次、按类别分类培养指导。实行:科研指导;职业、学业指导;师范技能指导;升学考研指导。同时针对一些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个性化指导并督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导师负责制,做到培养目标明确,积极打造成才之路。
三 联动指导管理,完善成才实效
为了突出育人实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员与导师的沟通联系,形成联动指导管理。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应是并存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导师则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导师定期与辅导员取得联系,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
1 教育管理保障学风。加强辅导员与导师工作配合,完善学生专业学习管理。辅导员通过思想教育和加强日常管理,结合各专业特点和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学生活动。导师以考研、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提高为平台,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建立面向学生个体的指导方案,以及跟踪学生的表现,让学生真正受益。形成双向互动机制,结合导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表现因素,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坚持“立足于专业,突出专业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从学生成才需求出发,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把学生课外活动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把‘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有机结合”的工作思路。
2 考研助推引领学风。注重考研工作,在大二、大三期间组织学生参加考研专项讲座、经验交流和导师、辅导员与学生开展座谈会等宣传考研,同时邀请教授和博士等,为其在学校选择、专业定位、导师遴选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帮助。
3 课外科技浓厚学风。课外科技也是我院学生工作重心,更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高专业自信的有效途径。我院有30余支以科研立项、省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团队每周至少1次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集中的讨论交流。在“挑战杯”和每年的的省物理作品竞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4 专业技能推动学风。专业技能上,开展网页制作比赛和游戏开发比赛等技能大赛。从大三开始广泛动员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导师培养下进行指导、学习,且参加师范生技能比赛。通过师范技能指导近年来许多毕业生考上中小学教师,圆“我的教师梦”。
四 健全导师机制,规范培养模式
1 盘活师资。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同时导师依据学生情况给出一些建议,积极联络其他老师并推荐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特别是在“挑战杯”以及物理实验作品竞赛、数学建模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团队与规模。学生进一步研修一些专业科目,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同时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因此,针对目前导师匮乏的情况,应盘活导师机制。一些有项目及研究方向的老师应积极主动的加入导师队伍,特别是年轻老师,应大力支持、分担导师职责。而且一些研究能力强的研究生也可以担当低年级导师角色,带动科研以及学科专业知识学习。
2 明确职责。导师注重自身“导”什么,不能对培养学生形成一刀切,一个模式,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指导培养方案。每学期应该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导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全面掌握被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业、兴趣以及心理等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特别是在学分制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指导选课及选择专业方向,安排学习进程。且通过科研立项、学术讲座、以及竞赛等方面开展指导,明确职责。
3 改革评价机制。为了更好的执行导师制培养,需改革评价机制。本科生导师工作的到位以及培养的效果难以有效的正确评价,只能通过成绩以及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评价。因此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需要利用教师评价平台,给学生一个正确评价导师的权利,从导师的指导态度、方法、效果等指标进行评定,而且导师根据评价结果做出分析并做出改进,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与评价作用。
显然,导师制在运作模式、激励机制与考核监督方面还不尽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导师的工作量也难以评估,只能以一定的补贴形式给予发放。其次,考核监督难以有一个量化,导师指导与参与管理难以评价。为此需健全导师培养机制,规范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耿,吴庆光,胡晨霞,等.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144-146.
[2]王建芳,吴文健,满亚辉,等. “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1) :44-46.
[3]李开世,等.高校學生工作案例与研究 [C].西南交通大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