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方法从“禅”的角度探究“文以明道”在
2017-06-24李博杨
李博杨
“文以明道”,就是强调艺术与善、与真的联系。艺术要明人道,要起教化作用,使人从思想境界上得到自由、解脱。禅宗追求一种超越有无、是非、得失的自由境界。这实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由于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系早已取代奴隶社会剥削的体系,笔者结合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伪政治文化现象”,联系个人生活经历,来说明自己创作的《盆景·肉林》系列、《瓜分》《逝去的记忆·门》三件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因为有“黑暗的潜规则”,有腐败,有贪婪,有剥削,所以作品中才出现“肉林”“被残忍地瓜分的鱼”“被享乐的人们遗忘的记忆”,而这些就是“时人之耳目”的反映,是时代不平的表现。笔者非常推崇禅宗,但笔者的禅既不像黄永砯那么犀利,也不如吴山专那么俏皮轻松,它是顷刻“顿悟式”的,也是“渐悟式”的,有点像“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就是强调艺术与善、与真的联系,艺术要明人道,要起教化作用,使人从思想上获得自由、解脱。这便与笔者的创作初衷以及想表达的观点不谋而合,故而笔者便以此来作为本文的主题。
韩愈认为艺术家、文学家都是“时人之耳目”,要替时代说话。但他又认为时代精神不是抽象的,是通过个人的遭遇、切身的感受而体现的。柳宗元也强调“文以明道”,强调了艺术要反映时代,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他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矛盾、时代的不平,于是心中便有了一种“愿望”,而把这种“愿望”再借助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那就是艺术。
80年代当代艺术进入中国,笔者一方面受到了西方自杜桑以来的观念影响,另一方面非常尊崇传统哲学,特别是禅宗。禅宗也就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发源,而中国禅宗真正的创始人六祖慧能则是杜桑的“祖师”了。笔者在《盆景·肉林》系列作品中,揭露的是一种在人类社会组织结构中隐藏的“潜规则”,折射出来的就是“腐败”。这便是韩愈、柳宗元提出的“时人之耳目”的意思。艺术的任务和意义也一并在于此。
艺术要明人道,要起教化作用,要和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也具有警世性、批判性。这样就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从“禅”角度去讨论“文以明道”在中国当代艺术方法论中的意义?
从人类学的意义来讲,艺术像是一面反射人生的“镜子”,它的任务是通过情感的表达来实现人的价值。同时,艺术也具有复杂的美学意义。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理念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加上楚骚美学、禅宗美学,合称中国古典美学四大流派。其中,禅宗美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禅宗思想不外是老庄思想披上一件佛教的外衣。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强调了禅宗思想与道家思想相同的方面,否认了禅宗思想不仅是外表上,而且实质上也与道家不同。在笔者看来,禅宗思想是道家思想同佛教思想结合的产物,它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道家,又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使人生获得自由解脱是禅宗的中心思想。作品《瓜分》中被魚钩撕扯开的鱼暗喻的正是被无形的“鱼钩”撕扯中的人们。人们渴望自由解脱。于是,笔者便通过欣赏艺术来解放人们心中的“鱼钩”,最终得以远离束缚,达到身心解脱。这便同“文以明道”强调的艺术与善、与真的联系相一致,艺术要明人道,要起教化作用,使人从思想境界上得到自由解脱。所谓“自由解脱”,又并非像印度传入的佛教所说的那样否定现世人生,希望修得升入净土天堂。相反,禅宗认为自由解脱并不需要脱离现世人生。“不因上天堂下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这说明禅宗并不否弃现世,毁损生命,而只是要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无挂无碍的生活。这是禅宗思想与印度佛教的思想不同的地方,而与庄子思想是相通的。但在如何获得自由解脱,即如何摆脱人世的是非得失的束缚上,禅宗又和道家庄子思想不同。这也就是禅宗能够成为后现代主义发源的关键所在。
禅宗追求一种超越有无、是非、得失的自由境界。这实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虽然禅宗不同于道家,但在以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去对待生活这一点上是同道家相通的。这就使得禅宗思想在根本上与美学是相联结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资料显示,自中唐以来,禅师中出了很多文学家、艺术家。所谓的“诗僧”、“高艺僧”为数众多,仅就唐宋两代,就有一百多人。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虽然有着种种社会、历史的原因,但禅宗思想本身与美学、艺术相通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五灯会元》中禅僧常常以艺术为比喻来讲解禅理。禅理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从意义上同“文以明道”是相通的。笔者近期创作的《盆景·肉林》系列,《瓜分》《逝去的记忆·门》三件作品就具有这样的意义。通过“肉林”“被残忍地瓜分的鱼”“被享乐的人们遗忘的记忆”,笔者暗喻当代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矛盾,讽刺“侵蚀者和剥削者”残酷的无耻的行为与欣欣向上的文明社会体系很不协调。同时,它们也存在警醒世人和教化世人的美学意义。
在《盆景·肉林》系列作品中,笔者选择了“生肉”“肋骨”作为创作的符号。盆景这种形式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美学的特征,是儒雅形式的典范之一,隐藏着一种禅的味道。然而把如此生猛的题材与文人气很重的盆景形式相结合,使作品淡化了几分史前茹毛饮血的野蛮气息,充满了启蒙运动之后哲学思考的味道。
《盆景·肉林》系列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伪政治文化现象”为背景,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本质的层次。
在方法论上,《盆景·肉林》系列打破了日常物品与艺术的界限,从各式各样的角度挑战人们的审美惯性和认识模式,让人们重新审视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被定性为食物的“肉”和习惯吃肉的自身。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仔细查阅了相关书籍并了解了盆景的制作工艺。了解到的信息使笔者颇感意外:把树枝先弄成麻花形状,再用“手术刀”在树干中间“开膛破肚”,然后拧弯固定等。“拼、接、剪、拧”等,颇有些外科手术的意思。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外科手术是为了救人,盆景则是把健康的植物变成病态。人们却把这种病态称为“美”。
这种“美”的置换是千百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的洗礼下完成的。意识到这种潜在的残酷,笔者通过“生肉”“肋骨”组成的具有明显讽刺意味的“肉林”,把“盆景”中隐藏的无形暴力主观地凸现为视觉客体。
《盆景·肉林》系列中隐藏的这种无形暴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被转化为了一种美感,变得如同“自然”本身一样。这种美感的转换过程同样也是生活哲学向社会哲学转换的过程,隐藏在其中的是一种“渐悟式”的禅的味道。
笔者近期创作一件称为《瓜分》的装置作品。笔者在这个作品中发展了“文以明道”的观念,结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禅宗的思想,进一步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矛盾深刻地揭露出来。
在《瓜分》作品中,笔者对着一条活生生的鱼进行写生。创作出来的鱼从外表上虽然与真鱼无二,但是笔者写生的更是隐藏在鱼儿内心当时存在的状态。一种面对在陌生的、难以生存的环境下,内心表达出来的一种被动的抉择生死的状态。恐惧、害怕、痛苦、无助缠绕着它,而这种状态就是笔者想要表达的。笔者们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结出丰硕成果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品折射出笔者们在“糖衣炮弹”包裹下的花花世界中的危机感,使被称为“小皇帝”的年轻一代不得不被动地面对和适应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将鱼儿吊在由竹竿搭建的三角形框架上,再把竹竿的接口处用麻绳按照古时用的打结方法捆绑好,颇有些中国文人画的味道。令人意外的是,笔者用很多鱼钩把鱼儿身上的鳞片和肉,向四面八方撕扯开来,展示出的效果很是令人震撼,力求让观众看后达到“顿悟式”的禅境。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是非、有无、生灭、得失的自由境界。笔者认为这也是成佛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达到,既不是靠印度佛教提倡的禁欲主义的苦行和施舍,也不是靠理智的思考,而是靠“顿悟”。这“顿悟”仔细分析起来,是一种通过内省体验和“刹那间”领悟到人世的有无、是非、生灭、得失等,统统都是不该执著的。禅家也称为“观照”。它不需要有理智的思考,也不需要有文字概念的推理。因为一有理智的思考,就會执著于有无、是非、得失等的区别,就不能进入超越这些区别的境界。这便是《瓜分》这件装置作品中所隐藏的“禅理”,正是通过这种禅理将“文以明道”在作品中的意义显现出来。
笔者创作的另一件作品是《逝去的记忆·门》,作品是用陶土、石头、麻绳、植物简单地组合起来的。笔者用陶土来制作“民宅门饰”,所谓的“民宅门饰”是指旧时民宅大门上的装饰品,包括门环、乳钉、暗锁、铁皮包门花印和门雕门刻花印等,使门饰艺术的建筑显得富丽堂皇,精致异常。就拿门环的装饰艺术来说,它的作用是敲门及拉门,除此之外,门环的装饰艺术又是一种吉祥、富贵、长寿、幸福和祥瑞等的象征。
笔者采用了法轮门环、花瓶门环、狗头门环、葵花门环四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门环,安置在作品的四个边角上,而方形门环在作品的正中央分开而放。五个门环的周围用不规则的小石头包围,让人感到有一种安全感、厚重感;然后用麻绳把五个门环连接起来,组成简易而抽象的门的形状;再用树叶洒落在门环上,让人看后有一种对“逝去历史的记忆”的深思,让人们在享乐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感受,或是“逝去的记忆”,或是“逝去的耻辱”,或是“逝去的味道”,或是“逝去的人”……笔者用这样组合的艺术形式,再次阐明“文以明道”在中国当代艺术方法论中的意义。
受禅宗影响的艺术家很多,如黄永砯的“洗书”就深得六祖慧能“劈竹”的神髓,被喻为“禅宗”的不立文字。吴山专则是典型的禅的“公案”风格。好比问:“何为佛?”答曰:“四两麻”。所问非所答是其“红色幽默”的基本语言基调。笔者非常推崇禅宗,但笔者的禅既不像黄永砯那么犀利,也不如吴山专那么俏皮轻松,它是顷刻“顿悟式”的,也是“渐悟式”的,有点像“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所以,笔者想探究的是从禅宗的角度,用“文以明道”的思想来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叙事模式和修辞模式”,而这种观念已经包含了西方的美学经验、艺术创作的方法论以及艺术阐释的方法论。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