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创新架起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2017-06-24向煜

现代苏州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园区科技人才

记者 向煜

用创新架起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记者 向煜

高考结束了,莘莘学子苦读十二年,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而对于城市来说,“考试”从未停止过。

很多人会说,苏州人抓机遇的意识特别强。这座城市总能在合适的时间,寻找发展机会。从乡镇经济、到外向型经济,再到创新型经济,都成功地推动了城市进步。

面对发展提出的种种“试题”,苏州从未敢懈怠。而从去年冬天一直到今年夏天,关于创新的话题,让苏州这座一直走在全省发展前列的城市沸腾着。作为全市、全省发展“排头兵”的苏州工业园区,面对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提出的“创新四问”,自然也是用实际行动,争取交出一份关乎城市未来的完美“答卷”。

“小身材”的园区,蕴含大智慧

苏州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园区的各项数据,则一直领跑全市。所以,关于“创新”,园区是有底气和信心的。

2016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480亿元,产值增速超过27%,而且,已有2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8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挂牌新三板。以信达生物等为代表的700多家自主创新品牌企业,去年实现产值增幅达50%。

400多家纳米企业,260多个纳米领军人才创业团队,其中包括16个院士团队聚集园区,这为园区发展纳米产业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园区已经成为了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产业集聚地,这一点,无论对标国内哪座城市、哪个区域,都不会落后于人。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世界上首个在纳米科技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一期在园区建成并试运行,这个装置在江苏省的科技经济发展,特别是苏州的纳米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可以吸引全世界优秀的科研人员来园区,对园区纳米产业发展有着很强的引领作用。

在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简称“ABC产业”)领域,园区聚集了500余家企业,2016年实现产值350亿元;同时,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结合,促进了宝时得、北人机器人等一批行业应用企业的发展;此外,超过15家高校在园区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或者实验室,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这些均为园区ABC产业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新成果方面,如今园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已达到122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也将近占到全市的一半。特别是上文提及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ABC产业等三大新兴产业,正在以每年25%-30%的增幅快速成长。

2016年,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6亿元,同比增长7.2%。在苏州城东,园区以占苏州3.4%的土地,7.5%的人口,创造了全市约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今年是园区实施科技领军人才政策的第十一年,截止去年年底,园区累计评选出1065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各类人才的拥有量已经达到30.9万人,占区域总人口比例的40%,这个比例在全国开发区中最高;园区还拥有国家“千人计划”141人、“省双创”人才161人,这两个数字在全国高新区也是领先的。

如此靓丽的数据,难怪大家都在赞叹,“小身材”的园区蕴藏着苏州创新发展的大智慧。

“熬”出来的成绩单

与苏虹东路不同,星湖街由北往南驶过雕塑“升华”,你几乎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在独墅湖畔,除了聚集了知名高校,更多的是密集的写字楼,其中很多都是以创新研发为主的企业总部。

真正顶级的研发总部是招商招不来的,要发展总部经济,没有捷径,只能靠自己来培育。

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对于园区的创新型企业来说,再合适不过。

翻开园区2016年创新成绩单,麦迪斯顿、旭创科技、康宁杰瑞、纳微科技等科技小巨人企业加速成长,信达生物、通付盾、基石药业、同程旅游4家企业晋级10亿元融资俱乐部,数量占全省八成,新增主板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4家……这些企业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离不开一个“熬”字。

夜幕降临,这些写字楼里的灯光,并不会随着万家灯火的亮起而熄灭,相反,在这块区域上演着“越夜越精彩”的戏码。你以为只有在晚高峰星湖街才会堵车?即使是晚上10点、11点,创意产业园附近依然是车水马龙。但凡与这些企业员工有所接触的人都清楚,加班是常态,通宵也并不少见。

努力终会换来回报。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据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许文清介绍,目前,园区已集聚近900家生物医药企业,涉及生物技术、医药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以及咨询服务、贸易等相关业态,包括了170多家外资医药医疗企业和700多家自主品牌创新创业生物医药企业。

其中,700多家自主品牌里有13位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创建的企业和50多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企业。产业聚集背后是高端人才聚集的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美国三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崔占峰等,纷纷从海外归来,将科研成果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孵化。园区如今共集聚了62位生物医药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其中80%为创业型千人。2016年园区生物医药从业人员达4万人,人均年产出超过120万元。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那么政府则是“主导”,成绩单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园区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功劳,其中,亲商服务已然成为了园区发展的重要法宝。

早在开发建设之初,园区就借鉴新加坡服务企业的成功模式,率先将“一站式”服务概念引入国内。1996年,首开窗口式服务,2000年,率先启用“一站式”服务大厅,2013年,“一站式服务”入驻手机终端“非凡城市SIP”,让数据代替企业“跑腿”;2016年底,园区整合资源成立“招商亲商工作领导小组”,由园区主要领导挂帅,对口联系百余家重点企业。

下一步,园区将持续创新亲商服务理念,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政策,梳理完善园区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增强科技政策的吸引力,拓展科技企业亲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风险资金池、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等债权和股权融资手段,持续建设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正是政府一直以来秉持的这一“亲商”的服务姿态,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心志定力,园区埋头耕耘23年,终于熬过了漫长的“默默无闻”期,营造出了一个适合企业创新创业的环境,开始迎来自主创新的红利。

练好真功夫,园区要做“行动派”

拥抱创新时代,园区把产业创新作为区域创新的主要路径,主攻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ABC产业,支持有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成果的重大项目快速产业化,实现新兴产业的引领示范。

读书时,老师经常说只有自己消化了的知识才是真正地掌握。在推进自主创新中,如何追求原创性成果?园区的答案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培育原始创新成果;运用协同创新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专利导航引领,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

2016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杨培东团队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四方正式签约,合作共建天际创新暨纳米能源材料研究所,标志着园区又添一个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顶尖创新平台。杨培东坦言,天际创新选择落户苏州,是充分考虑到国内的创新环境和园区的产业优势,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2017年1月,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项目在园区启动,这一国际创新平台主要定位于生命科学、精准治疗以及大健康领域,致力于吸引来自全球的相关创业项目来苏州,并进行产业培育和孵化,目标是培育项目总计超过100个,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生物技术高科技公司。

2017年5月,园区管委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研究院将在园区内开展人工智能领域领先技术的研发,同时整合资源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力争带动百亿产值;结合专业团队,拉动民间资本,力争建立10亿以上规模的产业基金,引进海内外顶尖团队产业化,并培养出更多研究生和产业人才。

毫无疑问,知名高校在园区设立的研发中心,将进一步推动园区由单纯的制造向科技研发转变。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同时,园区想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离不开“创新”这一内在动力。

翻开“计划书”,下一步,园区将着力引导高校贴近园区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和产业研发服务,支持研究院所围绕园区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对研究院所面向园区新兴产业引进优质项目及为企业提供产业技术服务给予奖励,以更好发挥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在不断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园区将打造企业、平台、会展三个层次的标志品牌。事实上,为解决创新发展“有高原没有高峰”的问题,园区已经开始实施百家重点创新型企业跨越计划,制定“一企一策”专项扶持方案,落实挂钩企业责任制,按照企业发展水平,根据不同梯次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快速服务。

为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增强开放创新的竞争力,园区致力于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努力建立“研发+智能制造”的外向型经济新模式。至2016年底,园区投资总额上亿美元的外资项目共有138个, 84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31个项目,呈现主要指标增长平稳、转型升级质效提升、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的良好态势,综合发展指数、集约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指标居全国同类区域前列。

此外,园区将建设多种形式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人才集聚引领研发集聚、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

“红利”优势逐渐消散,不急,园区自有“新招式”

不可否认,当前,苏州工业园区原有政策功能优势逐步弱化,土地、人力成本、环境等压力也不断增大。“政策红利”逐渐消散,外界普遍在观望,接下里,园区用什么来吸引企业,留住企业。

首先要面对的是土地问题,园区现在发展平台很高,在创新方面也有很好基础,但仅有200多平方公里的园区,未来要如何突破空间资源的限制呢?

据了解,园区相关部门测算了5本账,包括剩余产业用地、已批未用空闲土地、可“退二优二”土地、可以腾出的低效再利用土地以及楼宇载体,可以挖掘出产业用地在20平方公里左右,按中新合作区产出水平初步测算,可新增GDP800~1000亿元。“管委会最近规划了一个上市企业产业园、一个智能制造产业园、一个金光科技园,还有一个企业总部基地。这些都将为在园区发展壮大的企业提供土地资源,让他们扎根于此。” 许文清告诉记者。

事实上,园区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扎根计划”不仅仅是要为企业提供土地,更要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为企业打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创业者安安心心在苏州工业园区落地生根。在科技金融服务上,园区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国创母基金,还有一批科技支行、科技保险机构、小贷公司、科技金融超市、融资租赁公司落户,构建起针对初创期、中早期科技创业企业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园区还专门出台了人才安居工程,旨在打造一个在华东地区最优惠的人才安居政策,让广大创新创业的人才在园区能够安居乐业,不因为房价问题来干扰他们的创新工作。

除了解决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和制定相应人才政策外,园区能够吸引企业、留住企业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产业布局十分合理,科技创新企业很容易就能获取上下游支持。“科学布局,打通上下游之间联系,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是园区与其他区域竞争中,重要的优势之一。”

未来,园区将明确创新风向标,扩大创新工作面,贯通创新价值链,优化创新生态圈,组织实施创新产业引领、原创成果转化、标志品牌创建、创新生态建设四大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自主培育2-3个千亿级创新产业、1-2家千亿级地标型企业、3-4家500亿龙头型企业、5-6家百亿级规模型企业、50家十亿级创新型企业,集聚科技企业超6000家,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超200人、科技领军人才超2000人,带动新兴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回答好“创新四问”,打响“创新之城、非凡园区”的靓丽品牌,相信园区一定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园区科技人才
人才云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