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繁华艺术里静守初心

2017-06-23丁琳

科学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泥人泥塑泥巴

丁琳

泥巴,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在艺术家的手中,经过精雕细琢,就变成了被赋予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品。一抹泥巴,足以展现每个泥塑手工艺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泥巴的塑造,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传承。他从泥土中走来,无门无派,自学成才,凭借一双天生的巧手和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用一把泥土和多年的心血,塑造出了一尊尊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的泥塑作品,他就是平遥泥人雕塑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荣。

遇见张荣,彼时的我正在进行另一个采访,简单的几句问候,便约定了采访时间。早就得知他是平遥县著名的民间泥塑艺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按照约定,结束上一个采访后,在平遥县城一家叫“张泥人”的泥塑小店里,我见到了张荣。站在小店门口,不由得联想到小学时在语文课本上所学的“泥人张”。推开虚掩的店门,走进店里,一股柏香迎面扑来,店铺装修得很有特色,氤氲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张荣正站在小店里他塑的作品前沉思,见我们到来,立即上前握手寒暄,让我感觉分外亲切,采访随即开始。

采访其实很随意,像是拉家常,张荣一边走一边向我介绍他那些形态各异的作品。看着自己心爱的泥塑作品,张荣眼里有种难以描述的神采,那一尊尊塑像,是他多年的坚持。与他那些技艺精湛、表情丰富的泥塑作品相比,此时的张荣衣着干净而朴素,看起来更像是邻家憨厚朴实的大哥。因为他的泥人雕塑技艺炉火纯青,构思巧妙传神、活灵活现,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人们称他为“张泥人”,而他也更喜欢别人这么叫他。

古艺术泥塑诠释儿时梦

“泥娃娃,泥娃娃,我有一个泥娃娃,也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嘴巴不说话……”还记得儿时的歌谣吗?陪伴着我们长大成人,而其中的主角就是泥塑娃娃。小时候我们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泥塑的玩具就成了最爱。泥娃娃、泥公鸡、泥响猫、泥果果、泥饽饽…… 别看这些玩具简单古朴,却是小商贩们走街串巷的畅销品。而现如今,少了那些童年的玩具,我们却在“张泥人”的小店里找回了儿时的记忆。

出生于泥塑世家的张荣,6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泥塑艺术。每到学校放假,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周边的寺庙去学习泥塑的制作,但是毕业后却从事了与泥塑毫无相关的工作。“对我来说,泥塑是业余时间最好的休闲方式,也建立了我从小以来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工作几年后我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始了我的泥人雕塑艺术之路。”

离开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张荣开始走南闯北,拜师学艺。2000年跟随木雕大师梁卫国先生学习木雕技艺,掌握了雕刻的精髓所在。随后在西安美术学院进修和深造,在校学习期间,张泥人的作品受到了各大名校多位老师的赞赏。

“我希望用大自然赐予的泥巴,来丰富一个完整的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希望用粗犷中见细腻、敏感而丰沛的泥塑手法,再现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张荣说道。

塑肖像人物彰显技艺精

温和儒雅的“温总理”、满脸正气的“成龙大哥”,喜笑颜开的“赵本山”、青春靓丽的“邻家女孩”……真人肖像泥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张荣曾经应邀给多位名人做过雕塑,诸如成龙、李连杰、大山等,还参演过多部电影电视剧,店里贴满了当时的剧照。他的作品都是纯手工打造,泥人的面部表情做得栩栩如生.连皱纹都雕刻地脉络清晰,活灵活现,件件都是精品。更有西安的一位先生年年去找张荣塑一尊像留作纪念。

张荣的独特之处就是现场制作人物肖像。他是一位“手疾眼快”的泥塑艺人,顾客坐在他面前,他先仔细观察颇客的神态表情,然后手持一把泥巴和几个小木棍,不时抬头看一眼顾客,迅速捕捉对方的特点,泥巴在他手中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把玩,就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今年34岁的张荣捏制人物肖像已有十多年,练就了看一眼便知捏制这个人物需要多长时间的本领。张荣说,瞬间捕捉到一个人的特点需要天赋和灵性,“捏得像”诀窍不在于“形”,而在于“神韵”。“一般而言,捏制人物头部仅需要10分钟,人物身体需要3-5分钟即可制作完成,捏制过程越快,越能把握自己对人物的第一感觉,捏得也就越像。”他说。

张荣告诉记者,好的作品更需要灵感和即兴发挥。“例如我捏制的赵本山这个塑像,荧幕上的赵本山给人们留下不少幽默和搞笑的印象,面塑的‘赵本山戴着小品中人物的帽子,这样的设计使人物更加鲜活,更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对于张荣短时间内捏好的每个泥人肖像,前来塑像的顾客无一不发出“太像了”的称赞。好多顾客都说,相比于照片,这样的立体泥人肖像才是纪念过去最好的礼物。

不言弃作品展现人生百态

张荣的雕塑艺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更见艺术功力。其作品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也体现了生活的千姿百态。

走进张荣的泥塑世界,那些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玩意显得格外耀眼。展柜上、案台上都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这些泥塑或是人物肖像;或是彩塑作品,一件件泥塑的背后,无不饱含着张荣的心血和创意。

“这就是我在坚持的艺术,在最普通的泥土上施以微雕,再用彩绘的形式描绘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就使得普通的泥巴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也传承了泥塑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张荣说道,“这种制作不同于傳统泥塑,它省略了一些环节的同时更加注重还原黄土的质朴本色。这土乡土色的黄,让来人一下子就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气息,见到的人都很喜欢。”

谈到制作工具,他指了指桌子上的一些小木棍。“大一些的工具,做塑神像可以用到,小的木棍可以抠抠眼睛、耳朵。”张荣指着最细的一根木棍说,“捏捏鼻子、嘴都要用这个。”

如果没能深刻体会人生百态,没有深入地对这项艺术进行研究钻研,是无法创作出这些入木三分的作品的。正是对于生活的领悟和对泥塑技艺的精通,张荣用粗犷中见细腻、敏感、丰沛的泥塑手法,再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匠人精神在现代来说是永不言弃的执着,是守得住清贫的从容,是敢于去开拓的气魄,如果没有这种不畏挫折的坚守,就无法学成这门技艺,更谈不上将其传承。任何一门民间艺术的传承,绝不是对上一辈技艺的全盘接收,而是在开拓中薪火相传。张荣的个性创作,追求的就是不同于以往的创新.试图为这一古老工艺注入新的活力。

守传承艺术成就硕果累累

在张荣心中,那些泥人是有生命、会呼吸的。他对艺术、对顾客的认真负责态度令人钦佩。“我有时候半夜醒来梦到自己还在工作,在对每一个客人雕塑之前我都要大体了解一下对方,尽可能让心与心碰撞,塑造出灵魂的映展、挖掘其内在、观人之眉宇,塑造精品,这是艺术工作者所必备的素养。”张荣如是说。

根植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的先天艺术基因加上后天不断勤奋的探索、实践,使张荣的作品日臻成熟。2000年至今,他已为13000多名中外友人塑造尊容,作品曾先后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展览,受到中央电视台、山西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为平遥的旅游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更体现了平遥的文化特色和软实力。至此,张荣泥塑艺术已成为平遥古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希望将泥塑艺术发扬光大,为古城发展旅游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世界的平遥,中国的平遥,我作为平遥人,有责任有义务将平遥的文化传播出去。”张荣说。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张荣希望泥塑这一艺术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泥塑创作对张荣既是辛勤劳动,也是精神享受。凭借着对泥人雕塑的挚爱之情,也为了使平遥泥人雕塑艺术在年轻人中得到普及,张荣也培养了一些泥塑爱好者。平遥泥人雕塑艺术这朵艺术之花在张泥人的精心培育之下,博采众家之长,日益绚烂多彩、芳香怡人。平遥泥人雕塑艺术在张荣的传承中延续发展,它凝结着当地民众的智慧,表现出人生百态。对平遥泥人雕塑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张荣表示,他会用自己的一生去传承这项艺术,因为那是他想要表达的最为真挚的情怀。

记者手记:一杯浓茶,一段采访。我端起眼前的这杯茶细细品味,刚刚品尝的时候会有一丝甘苦,但甘苦过后,却有一阵余香在口中缭绕。我想,这应该就是生活,正如张荣的艺术之路,甘苦过后,才能留有回味的余香。与我印象中的手工艺者不同,张荣称得上为艺术家,他不急不躁,在自己的小店里,传承着泥塑文化,堅持着自己的初心。用泥土造物,让泥土升华,让历经数百上千年的泥塑艺术依然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天色已晚,采访不得不结束,至今想起,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天道酬勤,我相信假以时日,张荣的雕塑艺术必将会在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猜你喜欢

泥人泥塑泥巴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胆大镇的泥人
泥塑作业
胆大镇的泥人
泥巴鞋子和泥巴小猪
面馆惊魂
泥人章轶事
泥巴泥巴我爱你
爱玩泥巴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