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7-06-23刘艳秋
刘艳秋
摘 要:在当下的教学体系中,我们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促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目标,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风尚,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行列中。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深刻认识学科的特殊性,采取科学的策略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多方面论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字: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引言: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核心的发展力,培养科技型人才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小学是学生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是保障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关键策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择受到限制,需要教师深入探究当前的教学模式,针对实际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那么我将针对小学科学教学,浅谈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重视课前的准备,找准课堂教学切入点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通过课前准备,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的把握,同时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更适合让学生进行探究。在课前精心转变教学内容,可以让教师灵活的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课堂教学高效、顺利的进行。例如,要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之前,我进行了全方面的精心准备。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設计教学的流程。在掌握了教学内容之后,我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声音的认识。通过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递的过程不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知识水平用多媒体制作了教学课件,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探究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个小动物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学生的积极性立马被激发出来,他们非常活跃地进行模仿。然后,把学生引入到科学教学的内容中,让学生探究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阅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充满趣味和探究的科学教学中,使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使课堂教学顺利发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设疑难,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有疑,有疑者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步步激疑、导疑、释疑。正像一部悬疑电影,往往一开始就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扣人心弦,使人欲罢不能。教学亦是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时,我提出问题,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积水,天晴后,水洼里的水很快干了,水哪里去了?学生很快会回答渗到土里面了,之后我出示盛水的烧杯,然后加热,不一会水就变少了,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杯子中,它是怎么减少的呢?学生心中产生了不小的疑问,此时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融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三、巧妙安排学生的课后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带着问题来,更应该让他们带着新的探究离开教室,充分发挥孩子们课后探究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后去探究更多的实验。只有把课上与课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彰显课堂的魅力。有的实验研究活动,课上仅仅是个开端,课下还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和观察。如《种植凤仙花》一课,在课堂上,孩子们仅仅只是学习了种植方法,并没有真正地去动手实践,因此还需要课后亲自动手实践和观察,才能收获果实和种子。又如:学习了《桥的形状和结构》之后,让孩子通过课堂当中所学习桥的一些形状和结构上的共同点,自己去设计和完成一座桥梁。通过操作,更深刻的理解桥的形状和结构的一些特点,并可以让他们真正体验一下当桥梁师的乐趣。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一节学生充满了浓厚兴趣的科学课,才是一节真正有魅力的科学课。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小学教学中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提升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只有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才能承担起国家建设的大梁,构建小学科学l高效课堂是形势所需。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小学科学教学的纲领,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一堂高效的科学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振龙.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10).
[2]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