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体系构建

2017-06-23周同旭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学院工程

周同旭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体系构建

周同旭

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日渐重视,并由此诞生出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些高校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积极探索。铜陵学院及皖西学院是安徽省首批定位为应用型的省属本科高校,也是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单位。文章以这两个学校的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系统地阐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实现途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双能型师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为加大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早在2002年就组织部分高校承担国家级教改课题“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1]。

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2006年,铜陵学院、皖西学院、合肥学院等14所安徽地方本科院校在全国率先发起建立了应用型高校联盟,通过校际联盟、资源互补等方式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也大不相同。其中,皖西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铜陵学院的自动化专业于2012年成功申报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本文以这两个专业为例系统地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思想以及实现途径。

1 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虽然我国一些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这种教学理念的形成时间远比欧美国家滞后,并且途径单一、通道狭窄,主要依靠学校的教师和实验室,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如何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和社会需求无缝连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学术性教育思想。一些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虽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但并没有深刻理解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学术性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的本质区别,培养目标不够明确[3],脱离不了原有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束缚,改革力度不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1.3 教学内容与模式陈旧,工程训练严重不足

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严重滞后于科技发展速度,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强,教学中只注重工程科学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工程训练,特别是缺少工程一线的实践。有些高校虽然加大了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但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实训环境,而实验室和实训室的设备与实际工程应用的设备又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了学生走出实验室,却又适应不了岗位需求。

连续调研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255人,收集有效问卷240份,平均年龄65.3岁,平均病程2.7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39.2%。与无水肿组相比,水肿组多采用术后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合并多种疾病,且具有较高体重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 1)。

1.4 教师的工程教学能力不足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主要依托青年教师。高校在师资引进时大多注重高学历人才,这些高学历人才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和硕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又因为缺乏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难以进入到大学的人才培养环节。虽然也有一些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企业工程师被高校聘请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方面缺少训练,教学效果不佳。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行业、企业专家意见,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主线,注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搭建,着力体现思政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中应该重点加强实践教学这条主线,积极探索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其中要求学生参加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教师的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科技讲座、创造发明等与培养创新能力有关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皖西学院和铜陵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了重大改革。皖西学院自2014年开始实施“分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教学模式,学生在入学前两年实行大类培养,而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电气大类共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光源与照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3个专业教育培养通道,能较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电气类不同工程专业领域的成才发展需求。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特别是加强了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企业实习避免单纯的短期参观的形式,主要利用假期短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将学生派到企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种和指导老师,学校和企业、学生和工程师均建立一种长期联系,加强了实习的连续性、针对性、稳定性,改善了实习的效果。

铜陵学院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43%,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范围,以及创新实践学分。这一专业的培养方案经过几次修订,体现出4个特点:(1)加强了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根据铜陵学院自动化专业特色,重点加强“三控”教学即PLC控制、总线控制、过程控制。围绕着这“三控”,充分利用学校的自动化工程实训室、GE实验室开展一系列自动化控制技能训练;(2)通过“引企入校”的模式,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将校外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培训机构请进学校,对学生开展专项培训和专业综合设计,培养了学生从项目构思、设计、实现的一体化模式;(3)改革课程设计。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真题实做,所有课题都必须依托实验室或实习基地来完成;(4)改革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课题要求真题实做,课题的指导由包括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双导师负责。对于在省级以上比赛获奖的课题、专业综合实践中完成的课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作为毕业设计,对于在三类期刊上发表过应用型专业论文的学生,通过对论文质量的鉴定,达到一定技术水平的学生,可以对论文进行补充完善,作为毕业设计。

2.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铜陵学院自动化卓越工程师采用“3+1+N”人才培养模式,教充分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条主线有机结合。“3+1+N”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三年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并重的课程学习及工程训练,第四学年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同时在前3年期间包括暑期,开展N次短学期企业实践教学模块。

“3+1+N”的核心是最后一年的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实践。学生实习单位可以自行联系,也可以由学校联系。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岗位必须与专业紧密相关,学校与企业共同监管学习过程,实习成绩由校企双方采用灵活的方式共同考核。同时,安排部分学生参加校内横向课题的研究或者是科技竞赛。学生可以将企业课题和学校的横向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通过最后一年的实践,学生能将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设备应用、项目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N次短学期实践采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暑期短学期实习的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回校学习,然后再送到企业回炉学习。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交错学习方法,不断提升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3 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型高校除了重视理论基础之外,更应该加强综合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等实践课程的学习,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采取“层次化、模块化、相互衔接、整体统一”的模式,不断优化及开发实验项目,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工程应用性实验六者相互衔接。实践教学注重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与竞赛相结合。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科学的模式创新、结构优化、内容充实、方法先进、协调发展的实验实训(实习)教学体系。图1、2分别为铜陵学院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层次框图以及课程模块框图。

图1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层次框图

图2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结构图

2.4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高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特征主要提现在以下方面: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其中鼓励创新创业是国家近年来提出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如何培养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5]。

2.4.1 在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用型高校需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企业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把学生推向工程实践第一线,参与工程实践的方案论证、工程设计和试验。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共同攻关,使其在集体协作和严格砺练中提高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2.4.2 在合作办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合作办学是应用型高校必须走的一条道路。积极开展与企业及其他高校的合作,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有针对性地选拔教师和学生到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其他高校通过这些交流学习的方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4.3 在短学期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学生走进企业,进入到生产一线,切实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生产实际是很多应用型高校采用的一种培养方式。但本科教学的时间安排很紧凑,在正常教学时间很难安排长时间的企业实践,这使得很多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变成的参观的形式,有针对性的生产实践即使得到落实,可能也要到毕业前夕了。因此,开展暑期短学期实习很有必要。为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铜陵学院组织自动化卓越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入到苏州、昆山、无锡、芜湖、铜陵等自动化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回校学习,然后再送到企业回炉学习。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交错学习方法,不断提升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5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皖西学院电气工程及其专业下设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等10个实验室以及和许继集团等12企业建立的实习基地。但实验室比较传统,和工程一线结合度不高,需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扩大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加强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一线的结合。铜陵学院自动化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具有13个专业实验室、10家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先后与美国GE Fanuc公司共建“GE 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与西门子公司共建自动化工控实验室,与三菱公司共建自动化工控实验室,与许继集团共建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发电集成实验室,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校际合作,建设了“微电脑鼠国际培训基地”。这些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培养学生学习企业最新技术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校服务地方企业开辟了新局面。

3 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3.1 双能型教师培养与提高

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健全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对双能型教师培养进行相关经费资助,建设一批教师应用能力培养基地和工作站,有计划地选派应用型专业的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工作一线,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师德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能型”师资队伍,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皖西学院和铜陵学院专任教师中双能型教师比例均达80%以上。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筑巢引凤,超常规、多渠道引进双能型人才,充实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方式,进一步加大柔性引进人才力度,发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智力优势,助推学科建设与发展;引入行业企业专家,拓宽应用型师资来源渠道,通过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应用型教学专家、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全、兼职教师,充实教学一线,指导帮扶学校教师,进一步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

3.2 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相继推出了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进一步推进教师学历和能力提升。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拓展中青年教师培养渠道,在常规的岗前培训、导师制、进修、访学、网络培训等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之外,通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省内同类院校共享优质教师培养资源,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和提高。探索教师教学能力等级制,将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4 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涉及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工作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办学理念的决策者,要坚持应用型办学理念,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师生参与其中。教师作为办学理念的执行者,要将应用型培养目标和方法贯穿到日常各个教学环节,在课程改革、考试方式、教学设计等方面切实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能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正确定位,树立目标,抓住一些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努力将自己锻炼称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10):5-8.

[2] 杨吉兴,宋克慧.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12):95-99.

[3] 李德才,邵一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2.

[4] 教育部. 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 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 号)[Z].

[5] 倪潇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14-17.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2

A

1673-1794(2017)02-0067-04

周同旭,皖西学院机电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实践教学管理(安徽 六安 237012)。

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2015jyxm291))

2016-12-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学院工程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海盗学院(7)
子午工程
学院掠影
工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