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有处,罚有法
2017-06-23喻安逸
喻安逸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学生。记得我刚走上讲台时,作为一名新老师,对班上调皮的学生十分头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后,也不见有什么效果。无意之间,我看到了的一篇文章《为这样的“惩罚”叫好》,心中不禁一亮。文中讲到5条罚于教育之中的“惩罚”方式: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罚讲一个3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后进办公室读5遍《我的战友邱少云》,回家写一点读后感,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相互打骂者,罚整理对方的书包。自身卫生缺乏,随地乱扔者罚在校园内捡纸屑。作业字迹潦草者罚回家临一页帖。
看完上述文字之后,我感慨很多:班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上面的几个教育办法,不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过失,也知道不遵守纪律或不完成作业会受到“制裁”,更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教育,从而让学生明白该把自己管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吃一堑,长一智”,犯错误是人在成长中走向成熟中的表现。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带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而应该根据个体差异,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事实证明,我采用了以上措施,对那些调皮的学生的教育非常明显。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就和自豪。
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但是小学生,大多数自控力不强,不能准确辨别是非,犯错误也是人在成长中走向成熟的表现,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作为警醒或教训,现代教育呼唤更艺术的“惩罚”,于潜移默化中巧妙地引导和改变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要追求良药"甜"口.这就是一个惩罚的艺术。
那么,怎么样才能把惩罚运用得恰到好处呢?怎样才能使惩罚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本人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罚之有方
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即可,不可求全责备。如果惩戒过了头就会变成体罚。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同时教师对惩戒的过程要多一点监控,多一点反思。如果教师用耳光或罚款代替惩戒,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
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中“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跑早操的学生罚他补跑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务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使之受益终身。
二、罚之有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他认为,“教育谈话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方法,同时又要正确合理使用惩罚和奖励。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手段。惩罚应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他反对滥用惩罚,更反对体罚.”学生做错事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我们做教师的要在学生做错事之后去及时地指出和纠正,批评和教育,而不应该抓住小辫不放,简单粗暴一棍子打死人。我们有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儆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的老师当着其他学生和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惩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惩罚,目的是使犯有严重过失的学生震惊猛醒、悔过自新,因此处罚的措施往往以利于其改正不良习惯为主,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三、罚中有情
有人说,“爱”是最好的老师。“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呢?你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我们一直爱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要是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该管则管,该罚则罚,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我们何不学习一些他的惩罚方法呢?最终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他着急,老师希望他尽快改正错误,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只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运用好“惩罚”手段,把握好惩罚过程,一定能使我们的教育更丰实、更生动、更有效、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