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筑好思想堡垒
2017-06-23尤文静
尤文静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对于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培养青年主动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修养家风来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年 价值观 家风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談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信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细数这五次会议的关键词,“文化”一词赫然在列。与它最常见的搭配,则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强国”等。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年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精髓,不仅暗含中华民族祖先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生的朴素认识,更包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弘扬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尤其是青年群体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非常有必要。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食粮,是德性的根本。“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到君臣文武百官,小到父母兄弟姊妹,都有各自必须遵循的德行。青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就能吸收“德”的养分,培养德性,恪守德行,从而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以“德”为先。近年来,很多地方包括学校,都开始倡导诵读《弟子规》,有的还专门开设了课程研读《弟子规》,让圣人之训从小在青年群体脑子里生根,对于他们将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帮助。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体的条文约束和限制人的行为,对青年的日常行为规范起到重要作用。如《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有具体的条文来提醒我们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哪些做法是高尚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是卑劣的,必须摒弃。此外,君子之道在传统士人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被士人奉为做人的标准。“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从传统文化中品读并理解君子之道,学会用君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自然,一些歪曲的、丑陋的乃至是邪恶的价值观就会被排除在青年的头脑之外,从而守住青年思想的净土。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青年自小就树立“爱国”“爱人”的信念,这本来就是崇高的正确的价值观。“爱国”“爱人”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说是贯穿始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无处不在,学习它们,可以培养青年的爱国之情,激发他们努力奋斗报效国家的壮志。而“仁”是儒释道共同倡导的核心思想,和睦乡邻,友爱他人,为人善良,让青少年自小就满怀爱心,怀仁心,立壮志,这本身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抵御外来糟粕文化的侵蚀,为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力量源泉。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们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糟粕文化流入国内。青年作为对新鲜事物最为敏感的群体,分辨能力、甄别能力还远不够,所以思想上的堡垒很容易被攻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情况更加普遍,不少青年已经被西方腐朽思想所影响,崇洋媚外、拜金、追求享乐,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要抵制这些毒害,光靠政府和社会从大环境上来控制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强对青年传统文化的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筑起更加坚实牢固的思想堡垒。
加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路径
在党和国家层面,主要是出台政策并贯彻落实,必要时候,还应该灵活运用法治手段来推动。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让全民重视起来,这就需要营造大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全社会重视的同时,还通过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构建文化社区社群等种种具体手段,为推动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未来,可以立法的形式,将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从倡议提升到法律责任的高度。譬如针对各基层政府、学校、街道、社区,要求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课,将传统文化列入到考试项目和各项考核指标中,等等。在法治的框架下,构建好学习和宣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在学校层面,不仅要注重课内的学习,更要注重课外的学习,培养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体悟传统文化的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大胆改革创新,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课时比例以及考试考核中的占分比重。另一方面,通过课余生活,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接近传统文化。例如,经常性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课外游戏时玩成语接龙、诗词接龙、对对联等,经常性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书画展等。让他们在亲近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社会层面,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如企业、社团、行业协会等,发挥各自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从而营造学习和宣教传统文化的优良社会环境,将学习传统文化变成全民性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很多以街道、社区、行业为纽带的社团组织出现,它们通过组织义务讲解、公益演出、举办主题日活动、集体诵读等,已经汇聚了一大股力量,吸引了很多青年参与其中。他们在开阔视野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此外,企业的作用更是显著。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很多文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中就有很多基于传统文化创造出来产品和服务。这种市场行为,无需人为地刻意推动,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应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公益性自发性的社团活动固然必不可少,企业的市场活动更应大力支持。
在家庭层面,培养优秀的家风,让家庭成员在家风的熏陶下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我们先辈对家风有很严格的定位,如家喻户晓的“耕读传家”,几乎成为农业文明时代每家每户的门联横匾。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就是代代相传的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不仅彰示了农业文明时代以“耕”为核心的朴素的劳动价值观,更增加了“读”这个价值诉求。这里的“读”不是单纯指读书取士,更泛指读圣贤书、知礼明德。当然,还有一些世家大族,有自己专属的家风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现今,我们重提家风,其本义也是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通过家人之间的亲情纽带,传承治家爱家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影响到青年日后为人处事的一言一行。所谓“家教”,即是如此。这对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某一个组织是无法以点带面的,必须自上而下,统筹推进,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从大环境到小举措,使得青年能接受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在他们心中种下“仁”“德”“礼”的种子,提高他们辨是非、知对错、明正误的能力,从而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CT14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叶自成:《“原点”之思:历史、典籍中的执政思想源泉》,《学术前沿》,2014年1月上。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