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

2017-06-23吴琼

人民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吴琼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在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与优化方面,仍显滞后与不足。意识形态工作者应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逻辑及话语传播规律,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贯通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打通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融合理性话语与情感话语,融通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话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方式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传播的渠道、方法、手段上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但在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话语表达方式的优化与创新方面,与我国大国地位和国际水准、与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相比,仍然显得滞后。意识形态工作者应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逻辑及话语传播规律,丰富话语类型,优化话语表达方式等。

贯通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

政治话语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话语形式,是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向民众传播思想理论,具有严谨性、强制性特征。学术话语遵循研究规范,用事实与规律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学理依据。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应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相互贯通。

通过学术话语创新引领政治话语。西方话语的主流部分,是以学术著述的面貌出现的,诸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霸权稳定论”“第三波民主化”“第三条道路”等都来源于著名学者的学术研究,各种“中国威胁论”也有其学术渊源。尽管我们坚决反对这些歪曲事实和带有价值偏见的西方话语,但批驳它们的最好方式就是基于高质量学术研究作出学术上的回应,通过反驳和对话,提高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同样,新的国际议题的设置和对政治话语的引领,都必须基于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之上。

实现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拓展。例如可以从现代化视角对中國道路进行阐释与传播,现代化是当今国际性的学术问题,也是我们开拓中国道路的目标取向。要在学理上阐明中国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为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让国际社会在学术层面上认识中国道路。

实现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有机结合。将政治寓于学术之中,积极探索历史与实践规律性,是体现学术的持续发展、建构学术与政治命运共同体的最基本方式。推进学术话语发展和建构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已经成为一个民族面向未来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时代性标识,没有学术智力供给的政治影响力是有限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也不能落后于社会历史发展和思想进步的洪流。

要实现西方学术话语的中国化。加强对国外学术前沿问题的了解,对西方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等,要有分析、有鉴别,批判地加以吸收借鉴,并结合中国国情给予新阐释。如“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就是在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形势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经济学术语而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科学规范的政治话语为学术话语发展指引方向,而积极有效的学术供给能够增强政治定力与话语魅力,保障政治话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打通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

官方传播媒体在生成主流舆论、引领社会前进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官方话语风格沉稳庄重,但其模式化的话语体系往往形成了一个先在性的框架,并对人们的话语方式形成了支配与控制。官方媒体特别是官网的发布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话较多,缺乏群众话、人文话、现代话等鲜活语言的问题。

民间话语是自发形成的民众议程及民间言论,多源于新媒体及自媒体,具有形成渠道多元化、内容丰富、传播时速快及非理性化等特征。随着社会转型和新媒体的普及,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两个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即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面对民间话语越来越大的冲击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正视并关注民间舆论场的舆论动态,致力于打造以民间叙事为基础的多样化传播体系。通过以受众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为中心展开话语叙事,运用接地气的言说方式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构建多元、对话、包容的公共话语空间作出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几年新年贺词中运用了“蛮拼的”“点赞”“朋友圈”“世界那么大”等网络语言,网友纷纷用“接地气”“萌萌哒”等来评价,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流行语进入主流媒体和领导人的话语体系,说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正在加速融合。打通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旨在广泛谋求社会共识。运用群众想用、正在用、喜欢用的话语符号,说出群众想听、愿意听、听得懂的话,舆论引导才能有效果,才能实现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的有机统一。

融合理性话语与情感话语

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信息的感染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必须以话语诸如教学话语、网络话语、日常话语等作为媒介,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实现传播主客体在认知和情感上的交融统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极大冲击着传统的文字文化,与日常生活直接统一的那些作为道德伦理和价值信仰的感性意识形态,以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和传播效度传播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与每个角落。意识形态的感性转向,向以理论体系形式存在的理性意识形态的统治权提出了挑战。理性话语是实现说服、获得合法性的一个重要依据,理性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没有理性话语的支撑,情感可能会变得盲目,甚至导致方向的偏离。但是,如果没有情感话语的意蕴,纯粹的理性话语表达可能会失去温度与亲和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必须充分渗透情感,注重情感激发,切忌单纯的政治说教。要在话语的内蕴上融入更加积极的情感,使传播话语既有思想、有品质,又有温度、有温情。

例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们手里捏着一把好牌,一定要有好牌打成为好局的自信”,感性平实的话语中讲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大道理。这些都是理性话语与情感话语的有机融合与巧妙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只有将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相融合,才能成为时代的强音。

融通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话语

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理顺内宣和外宣体制。要融通对内宣传话语与对外传播话语,深入宣传我国的政策主张,有效地影响国际舆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与国际化,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需要解决对内说服力和对外影响力两方面的问题。对内,要着力提高理论研究和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度、效,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功能,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对外,要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真、讲实、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中国情怀,进一步扩大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国际亲和力、感染力和认同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否更好地与世界沟通交流,融通中外是关键。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要充分体现我们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思考与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使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更好地相互融通,解决中国话语“声音还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或“传开叫不响”的话语困境。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JDKDB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