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2017-06-23李存果
李存果
摘 要:在中学语文的阅读题的解析中,概括能力非常重要。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即:归纳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其中有文本分析,有案例解读,有理论根据,可以说都是坐着实践经验的真实归纳,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归纳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已是当前新课改形势下的重要内容。阅读,尤其是中学语文阅读题的解答,最难以缺少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指领会过程中改造感性知识,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概括能力又是思维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所学的内容形成完整而规范的知识体系。学习之后,及时地总结归纳,能够让学生知道议论文遵循“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复杂的记叙文仍有“线索联缀全篇”的特点,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主旋律,阅读小说要抓住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把握,戏剧欣赏要突出分析戏剧矛盾。
现在我们所用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所表现的主旨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却分布在各个单元中,在学完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有一定共性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归纳概括,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虽然这三篇文章体例不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一,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结论也各有千秋:《过秦论》指出秦王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以希望汉武帝施行仁政;《六国论》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最后指出若北宋王朝“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阿房宫赋》则指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来针砭唐王朝最高当权者的奢靡之风,希望唐王朝能以史为鉴,否则会“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但它们都又异曲同工:借古讽今,以史纳谏。通过归纳,既能让学生熟知三篇文章相同的主旨,又能让学生熟悉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体例、不同的语言风格,更好地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
这样,对所学文章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一单元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把书读薄,再让学生从薄回归到厚,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就可以顺利实现。
二、采取不同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三、不同角度,审视文本,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学与问》第一节短短三句话,“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概括的:
师:谁来说说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告诉我们“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师:这是引用课文中中心句子进行概括的,可以这样概括。
生: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
师:这是读了课文后,联系自己的读书感受概括的,可以这样概括。
师:如果从这篇文章的议论性文体出发,作者为什么写这一节,你会怎样概括?
生:作者提出观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节意,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这里的不同角度主要指什么呢?首先是不同的概括方法,如可以直接摘录课文章节中的中心句,也可以抓关键词概括。其次是概括切入的不同角度,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概括,如读了这三句话,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阅读太重要了”。也可以从文体出发,作者为什么写这节,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即提出观点。也可以从文本内容出发,提出什么样的观点。最后是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议论性小品文,它的整体结构就是由“一种现象”得出“一个启示”,用“三个事例”证明。再如《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它的文章整体结构就是“一个人”(詹天佑),“一件事”(修筑张家口铁路),“三个场面”(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一种精神”(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当我们梳理清楚文本结构,概括出主要内容,再循着文本结构进行教学,就能够做到“文路”、“教路”、“学路”的“三路統一”,学生自然而然也就锻炼了总结概括的能力。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角度、多侧面、多手段入手,潜移默化,有的放矢的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日积月累地训练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