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非遗:三晋大地上的文化灵魂
2017-06-23吕华杰
吕华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有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体现,是炎黄子孙思想、情感、天赋、才华的证明,是传承人世世代代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正因为它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显得更加美妙。
今日三晋大地上的非遗文化,已今非昔比,笔者走进山西,体会文化传承人的坚守和期待,感受山西晋文化的识与爱。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为晋国,故简称晋;因韩赵魏割据,亦称三晋。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列全国第一,可谓是手拂千年文明,足踏万载历史。像珍珠一样撒落在三晋大地上的众多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让所有山西人感到分外自豪,晋北古建宗教文化、晋中晋商文化、晋南根祖文化……把这些珍珠从北到南串起,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画卷,脉络清晰,多而不散,美而不乱。
山西作为我国文化大省,有着“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称,是璀璨华夏文明的“摇篮”,非遗是山西文化的重要名片,省内非遗宝贝数不胜数。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山西省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省每个乡镇都有系统完整、图文并茂的文化发展记录。积极拓展文化遗产保护范畴,调动文化工作者和乡贤人士的积极性,使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有具体的抓手和载体。
数据支撑起来的文化名片
笔者从山西省文化厅非遗处了解到,目前山西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6项,确定项目保护单位168个,省级非遗项目名录403项、保护单位723个,市级非遗项目名录1534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4010项,位列全国第三,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06人,省级传承人815人,市级传承人1855人,县级传承人3502人。全省共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投入资金9779万元,产品累计实现销售387.02亿元。
全省119个县已有89个县(市、区)将非遗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自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非遗专项年度资金9年累计投入2030万元。2008年起设立传统美术保护发展基金,每年列支500萬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全省投入非遗保护的社会资金超过4.26亿元。
在2009年全省非遗普查中发现非遗线索20余万条,有效信息8.23万条,承担文化部非遗研究课题6项,各市自助开展课题研究94项,各县开展课题研究177项。组织非遗调查200多次,发现濒临消失的项目490多个,整理调查资料2954万字,收集实物8953件,编写各类图书362套,音像资料314套。90个县建立了非遗档案,62个县建立了非遗数据库。
2012年-2016年5年时间里,全省开展13期省、市、县、乡镇文化系统干部培训班,共计有600名包括厅机关干部、直属单位负责人、文化局长、乡镇文化站长参加。全省召开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30余次。共举办全国性非遗培训85次,参训人员3695人,各县共举办非遗培训413次,参训人员12750人。
以上数据就是山西省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所交出的答卷。
非遗传承人:流通是最好的传承
笔者分别走访了山西省太原、晋中、运城、临汾四市,在当地非遗主管部门人员陪同下,考察了平遥漆器、云雕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接触代表性传承人10余人。发现每一门传统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烁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件精美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位大师背后都有讲不完的技艺和他们保护传承的故事。从和他们的交谈中感觉到,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非遗前所未有重视,让人倍感欣慰。但是,面对技艺的传承和产品的市场化运作他们有着几许无奈、几许期待……
传承乏力体现在老师收徒难,不是不想收学生,主要是学生不能沉下心来真正的学。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平遥推光漆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中秀介绍说:“平遥漆艺的发展必须要双脚迈进,稳步推进,一方面发展带有科技性、大众化、产业化的产品,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人才培养,打造有品位的漆艺精品。”梁中秀说当地非遗主管部门连续两年组织几十名学员集中培训,学习过程中学员不断离开,最后没有一个坚持下来。平遥推光漆器这门技艺,要想完全掌握没有三到五年的时间很难做到,而有的学生掌握点皮毛就想自立门户忙着自己开店,导致目前这门技艺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普通消费者来讲真伪难辨,从而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市场价值。另外,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在学徒期间,满足不了他们的现实生活需求,还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所以迫不及待走向市场寻求立身之本,导致产品以次充好、诚信缺失等现象产生。
同样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李爱珍及爱人马贵堂也感慨颇多。马贵堂感慨现在非遗传承后继无人,最初开始免费办学招生20多个学生,最后能学下手艺的就3个左右。他说,漆器制作技艺需要静下心来,不能急于求成。希望国家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易平台,不要单纯的资金扶持,那样会形成依赖,让项目自己在市场上找出路。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并促进传承,传承人要做出好的作品,提高专业性。我国目前的非遗发展现状已经到了“中年期”,发展非遗不要“普及”非遗,要以实际为主,让非遗真正叫非遗,让非遗保持其纯洁性不要人为的刷上“漆”。在保留传统元素属性的前提下创新,还非遗一片净土。
国家级非遗项目绛州剔犀(云雕)传承人何俊明同样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云雕这门技艺无论从技艺本身和制作周期上都有严格的要求,里面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心态的调整,每件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创作灵感。省工艺美术大师、剪纸传承人康冬云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
非遗企业:创新才能发展,市场决定现场
国家级非遗项目稷山县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杰忠向笔者介绍,近几年由于礼品市场的不景气,导致从事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他的企业从原来的40人减少到现在的15人,以前整个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靠从事这门技艺生活,近两年市场行情不好导致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本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少而将慢慢地消失。同时作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他更希望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运用当今信息时代电子平台,真正打开产品的销售渠道,引起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从而促进产品良好的市场流通。
在非遗产品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冠云集团的模式值得更多的非遗企业借鉴。平遥牛肉传统制作技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集团副总裁赵奕良向笔者介绍了冠云牛肉。平遥牛肉不缺故事,自古汉时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的说法对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风味独特、久负盛名的平遥牛肉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亚洲各国。史载清末,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平遥牛肉后,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为皇宫贡品。现在集团打造“吃冠云牛肉,赏平遥古城”销售理念,在打造平遥冠云牛肉品牌的同时,着眼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借助世界级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有利资源,着力打造以牛肉文化为核心的集旅游、餐饮、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如何让非遗保持内核不变的前提下进入现代社会,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这是文化界和金融界需要花心思去研究的课题。
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自信的前提是增强民族自尊心,这种自尊心取决于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心。当我们的产品贴上一个“洋商标”后,在我们的市场上以超过我们产品几倍几十倍的价格销售,而我们的消费者疯狂购买时,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文化自信对一个民族而言多么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