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下笔如神”之道

2017-06-23吕臻

党员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写文章毛泽东文章

吕臻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人们常讲“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其实他下笔更如“神”。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时而大气磅礴,如大江大河奔流直下;时而隽永秀丽,韵味无穷;时而朴实无华,富含哲理。

毛泽东的著作是党的优良文风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常常在会议、谈话中提到改进文风、写好文章的话题。这多是他丰富写作实践背后的沉淀、升华和总结。

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

“我写文章从来不叫别人代劳,有了病不能写就用嘴说嘛!”

毛泽东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写文章呢?因为,它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处。毛泽东谈到:写文章,可以“锻炼头脑的细致准确性”。“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全面地认识它, 写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客观实际,写出来经过大家讨论一下,搞成比较谨慎的作风,把问题把思想写成定型的语言文字,可以提高准确性”。

早年办《湘江评论》时,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毛泽东冒着酷暑和蚊叮虫咬,一个多月写了40篇文章。大革命时,他背着雨伞走村串户调查数月,不畏劳苦,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为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即使成了党的领袖,毛泽东照样如此。指挥打仗再忙再累,工作条件再苦再差,他都坚持自己起草文章、电报、讲话提纲, 撰写社论、新闻通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的场景,数十年后他的警卫员翟作军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當时,在简陋的陕北窑洞里, 毛泽东用了9天时间,废寝忘食、一气呵成写完了这篇5万字的鸿篇巨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胜利的前景和努力的方向。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笔耕不辍,例如在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米脂县杨家沟的4个月时间里,毛泽东为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最终胜利,先后写下数十篇文章。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有些领导干部写报告和讲话稿让秘书代劳的情况,毛泽东说:“我写文章从来不叫别人代劳,有了病不能写就用嘴说嘛!”“秘书只能找材料,如果一切都由秘书去办,那么部长、局长就可以取消,让秘书干”。他明确要求领导同志“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让写文章成为做工作、想问题的重要途径。

做人贵在真诚,

写文章也是如此

“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

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生活、从实践出发,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来的。”他称赞列宁的著作“生动活泼”,因为列宁“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做人贵在真诚,写文章也是如此。毛泽东主张文章“不要用过于夸大的修饰词”,分析情况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要夸大”;讲话发言也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尽是讲好话。

写文章实事求是的基础是要有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有着大量丰富翔实的事实材料,是他长期开展调查研究的展现。早年他在中央苏区写下的7万多字的《寻乌调查》,堪称我党基层调研工作的典范。毛泽东对这次调研印象很深刻,后来回顾说:当时对许多问题,没有“全般了解”,“是完全的门外汉”,所以“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下这样大的力气去调查研究,是很难得的,但事实证明是极有价值的。没有当时这番苦功夫,哪有后来的胜利和辉煌?人们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形容写文章是很贴切的,世间真正聪明的人是乐于下这种苦功夫的。

只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才可以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也才能有毛泽东所说的“长江大河、势如破竹之势”。毛泽东指出:“写大文章不是大笔一挥,滔滔不绝,要根据下级和群众的意见,要有材料有分析,过细研究才行。”他称赞中国古代《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认为郦道元很会调查研究,说:“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

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

“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有了正确的态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毛泽东告诫人们:写文章要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强调“材料应与观点统一”,形成自己的看法。

材料是血肉,是观点的基础。毛泽东说:“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在延安时期,他就号召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

然而单有材料还不行,还要加工、消化。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文章要有观点,有“较深刻的思想性”,作者要“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学会分析问题,“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掌握了辩证的方法,把道理分析透彻了,文章才能写得精彩而深刻。“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毛泽东反对写文章不懂装懂, 拿一堆材料来堆砌了事。他认为只有学会分析问题,讲话和写文章才能富有说服力。

1955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中,他对《一个整社的好经验》这篇短文曾经大加赞扬,指出其中“所描写的‘四对比、五算账,就是向农民说明两种制度谁好谁坏、使人一听就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它不是像有些不善于做宣传的同志那样,仅仅简单地提到所谓‘或者走共产党的道路,或者走蒋介石的道路,只是企图拿大帽子压服听众,手里并无动人的货色,而是拿当地农民的经验向农民作细致的分析,这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批评“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写文章要有群众语言、群众观点

“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

毛泽东是遣词造句的大师,他的语言精练准确,词汇丰富多彩,用典生动恰当,他的文章既有思想的说服力,也有艺术的感染力。

在文章语言的运用上,毛泽东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他主张要吸收祖国语言几千年来的丰富营养,主张中国人写文章要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毛泽东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终其一生,并且研习不断。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他读过不知多少遍,还总向别人推荐。对于书中的语言、故事、人物,毛泽东可谓是信手拈来、随手妙用。他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比喻国际形势,用“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大国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办,用“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来鼓励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等。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作品,毛泽东总是常读常新、巧加运用,他很注意从中吸收养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语言形式去打动人。

在文章中,毛泽东还常常运用成语典故来阐明道理。党的七大召开时,他在会议最后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用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教育了全体党员。1949年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他借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教育中国人民不能怜惜自己的敌人,不能让革命半途而废。善于发掘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且联系实际加以巧妙运用,让所要讲述的道理更加形象具体、深入人心,是毛泽东文章又一个突出的亮点。

对于写文章要有群众观点,毛泽东说:“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当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

对于如何站在读者的角度想问题,毛泽东说,“标题要醒目些 ,使读者爱看”。1957年,《人民日报》送来一篇社论稿,题目是《怎样对待批评》,毛泽东看后,把它改为《正确地对待善意的批评》,并批了一句“这个概念化的标题是不好的”。一个很简单的改动使得标题更加准确鲜明。

在行文风格上,毛泽东主张要照顾读者的心理。他说:“文章要尖锐,刀利才能裁纸”,但是文章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也即文章的叙述要尊重人們认识问题的习惯,讲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文章写完后要反复进行修改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

文章写完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毛泽东认为还不行,还得去认真修改。

“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可见,毛泽东认为改文章就是改思想,改的过程就是思想完善的过程。

毛泽东一生改过的文章无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前后历时差不多七个月,总共算起来修改了一二十稿。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毛泽东最后才讲:“这个宪法草案,看样子是得人心的。”再如,写作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年过六旬的毛泽东前后修改了十几遍,持续时间近半年,倾注了大量心血。

不仅是对重要的文件和文章,对自己的诗词,毛泽东也常会斟酌修改。1952年,一位大学老师写信给毛泽东,指出他的《长征》诗中“腾细浪”“金沙浪拍”的“浪”字不宜用两次,建议改为“水拍”。毛泽东欣然接受,并称其为“一字师”。1963年,毛泽东手书《满江红·和郭沫若》赠周恩来,当晚口中吟诵反复修改,次日服务员倒掉半篓废纸稿。

透过这些细小的例子,可以看到毛泽东是以怎样严谨认真的态度,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的。

(李云贵荐自《湘潮》)

猜你喜欢

写文章毛泽东文章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标题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司马相如,只为帝王写文章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