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日记
2017-06-23吴树兰
吴树兰
又是一个3年。在河南省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驻村3年后,2014年3月至今,我来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又有3年时间了。确山地处山区,山区怎么发展?本着先当学生的心态,我每天与西王楼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摸索山区脱贫道路。
初到西王楼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
西王楼村是位于确山县、泌阳县、驿城区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全村24平方公里,2037口人,2990亩(每亩约667平方米)土地,海拔1000米,是典型的浅山区,离镇政府10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领导曾在这个地方工作。1939年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设立中原局,驻地设在确山县竹沟镇,因此竹沟镇有“小延安”之美名。当地群众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涌现了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无数革命先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但就是这样一个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山里的农民没有路走,没有水喝,孩子上学、村民看病都得跑到10公里外的乡镇去。为什么会这样?驻村3年,我才知道,这里的穷根在于信息阻碍、交通闭塞,更在于没有一个好的基层领导班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还记得在西王楼村的第一夜,我在村委会里一宿都没睡着。山里太宁静了,一丁点儿动静都没有,一点儿活力都感觉不到。我当时就暗下决心:我要打破这种宁静、这种沉睡。但先从哪入手呢?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走村串户的调研。每天早上,我和确山县电业局驻村的罗建军、秘书张佳佳、司机冯松波一起,背着矿泉水和方便面上山。老里沟的张天明为我们领路,他在前面拿着小树干拉着后面的人往上爬,一个接一个。渴了,喝点儿水;饿了,到老乡家里要点开水泡方便面;脚磨破了,血沾到鞋底子上,一走一痛,痛得钻心;累了,靠在土山上歇一会儿……历经两个月时间,我把全村的520户2037口人都走访了一遍,除了外出打工的、全家没人之外的农户,一个不落地都调研了一遍。
“靠山吃山”,脱贫路上阔步向前
西王楼村是个山区贫困村,地域广,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通过调研和梳理分类,村“两委”决定“靠山吃山”,制定了“一个目标两手抓、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奋斗目标(目标是3年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经济,在经济上是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争取项目、劳动力输出一起抓)。
我下大力气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相信群众,组织群众直选了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建立了村监事会、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工会、残疾人联合会,还根据村子的经济特点成立了养羊协会、养猪协会、养牛协会、夏枯草协会,做到了有班子带领、有协会管理。
在建设班子时,我们依靠党员直选党支部,群众直选村组干部,做到“群众说了算、票数说了算、能力说了算”;发展经济以“市场说了算、机制说了算”,才做起了羊产业、夏枯草产业、小提琴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积分的办法进行修路、建水库、打井、搞生态文明村,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力量,把群众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了出来;在确定220户800个贫困农民时,采取贫困农民自己申请、村民组投票、党员代表评议、“两委”班子商议和群众决议的办法进行。当评出来的贫困户进行张榜公布时,再进行逐户分片和包户包人,成立西王楼扶贫互助合作社和养老互助合作社,进行精准扶贫。
2015年年底,西王村基本实现了脱贫,人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驻村以来,已发展到10万只羊的养殖规模,全村千头以上养羊场发展到7个,百只以上羊养殖户102户,买卖羊占广州市场的20%;种夏枯草1600多亩,亩收入4000多元;发挥民间工匠技艺,大力发展小提琴制作,95%以上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解决大量村民就业、创业问题,一批村民还成为制琴师和琴行老板,年产值逾亿元;利用原生态自然资源,开展旅游扶贫,打通28公里旅游战线,开设2家“农家乐”、1家农特产品展示中心,让游客“有看、有玩、有吃、有住”。
可敬的老区人民
我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西王楼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天,其目的是想把老区人民和老区干部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耽误自己、不怕得罪人的精神记录下来,把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的自力更生、艰苦脱贫、埋头苦干、一心一意为贫困农民做实事、干好事的事例记录好,把驻马店人那种默默无闻、一心为民、一心跟党走、渴望早日脱贫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内生动力表现出来。确山县干部那种积极向上、踏实能干、认真做事的工作作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西王楼村当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致富标兵、公益事业模范户。村民对建设家园是非常有热情的,我因势利导,把这种热情和积极性引导、调动起来。西王楼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全村种下将近3万棵树,市场价要四五万元,但村里没出一分钱,都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小组长、村民共同捐出来的。有位叫营永新的老队长,义务栽了好几天树,还说要是给钱就不干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我们设定每户评分细则,分20项指标共100分,一项不达标扣5分,一户如果出50个义务工可获评公益事业模范户。不仅如此,西王楼村还表彰“创业先进个人”“科技户”“卫生模范户”“好媳妇”等11类先进模范,极大调动起村民干事创业的劲头。
心怀感恩,站好最后一班岗
我是扶贫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十分普通,十分渺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垂暮之年,今年11月,我就满60岁,非常感谢党组织和群众,感谢河南省委组织部给予我的这个平台,组織上还能一直让我在农村干到退休,实属给了我一个破格的机会,使我拥有了在农村大显身手的机会,让我有了面对面为群众服务的机会。我每天都努力工作,每天都在审视自己,每天也都在刻苦地学习。同时,我也战战兢兢,生怕哪件事做不好会影响党的形象,辜负群众的信任。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的这块厚土上,我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奖”“CCTV2015年度十大‘三农新闻人物”“2016‘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领导、同事、家人的支持。感谢单位党组织和每一位同志,特别是我脱离工作驻村7年,河南省直工委党组和全体同志始终如一地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在我驻村工作受到质疑时,河南省直工委的领导排除阻力鼓励我。单位全体同志做我的后盾,承担了我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帮助我、支持我把驻村工作做好;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省交通厅、驻马店市委和市政府、黄淮学院全力支持我的工作,焦云先、卢学生、满如新、郑定辉等爱心人士和优秀企业家都伸出了大爱之手给予帮助;在我身体快支撑不住的时候,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副省长王铁等省领导亲自给我找医生看病。还有我的家人,感谢年近90岁的老母亲、爱人、女儿以及亲友们。
正是这些发自心底的感恩,才使我有了强大的内心力量,与时间奔跑,与疾病抗争,与生命比赛,积极探索山区贫困地区脱贫的路子,赶上了脱贫攻坚大战,站好最后一班岗。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山区,帮助山区和革命老区的人民尽早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也想给正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扶贫人加油、鼓劲,让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打好脱贫攻坚战,让更多的年轻朋友知道农村的生活还很艰辛,希望大家能给农民更多的帮助,而且农村大有可为,需要大家去展示、去发挥。
(作者系河南省扶贫办驻确山县西王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