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神龙
2017-06-23皇甫江
皇甫江
中国刀剑的发展历经商周、两汉、隋唐、清代四个高峰,清代刀剑中数皇室刀剑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代以骑射开国,武力得天下,清代皇家刀剑为数众多,制作精良,集中国古代刀剑之精华,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兵器制造技术,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发展在乾隆期达到了顶峰。体现了清代军工技术的成就和兵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自太祖至恭宗,清代共计12帝,历代皇室,不乏名刀。后金至雍正期,战事频繁,皇家宗室大多率军出战,冲锋陷阵,即使皇帝本人,也有亲临战场的经历,皇室刀剑多为实战兵器,其造型简洁长大,装饰实用朴雅。乾隆时期,武功既成,四海安定,其佩刀由主导的战斗功能转向皇权的仪仗功能,刀身缩窄变轻,但其工艺考究,质地精良,佩饰豪华,达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可谓清代皇室刀剑的最高峰。乾隆帝崇尚武功,酷爱刀剑,执政期间仅成套带标记款识的刀剑据可靠记载和实物验证就有四批之多,总计90把。这些乾隆帝御制刀剑,柄分木质缠丝带和玉质两种,刀镡和鞘皆铁鎏金,鞘木质蒙鲨鱼皮或金桃木皮。刃身均用上等钢材锻打而成,尖锐锋利,寒光摄魂。刃根部镶嵌金、银、铜三丝相间的图案,正面有隶书天、地、人字的编号和“炼精、宝腾、含英、贯霄、映月”等刀剑名,反面为隶书“乾隆年制”款及与刀剑名含意相合的图像。如地字一号“太阿”佩刀,云间月下,仙人试刀于泰山之顶。
地字一号“太阿”佩刀
通长96厘米,正反面各一道血槽。刀身底部右面为毁银,横为“地字一号”(图一),纵为“太阿”,皆隶书;左面亦鋄银横作隶书“乾隆年制”,下为鋄金、银、铜之。柄鞘装具均为铁毁金,镂空高浮雕夔龙,火珠及流云纹饰,龙形威严;镶嵌红珊瑚,绿松石及青金石,装饰豪华。木胎刀鞘髹黑漆镶嵌金、银、铜丝,纹饰为云形、星形、回形等。木质刀柄缠明黄丝带,贯穿明黄色丝穗及铁鋄金嵌绿松石塔形鐵托,中间的大绿松石珠已经脱落。
这些刀剑大多数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其中部分不仅常年供游客欣赏,而且还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展览中。但也许是鉴于美观的原因,被展出者多是玉柄金桃皮鞘的腰刀(图二),且成排放置,气势不凡,吸引了大量参观者的眼球,不少游客甚至贴在玻璃柜前端详这些精美贵重的刀装,啧啧称奇之声不止。
然而在乾隆御制刀剑乃至整个清宫皇室刀剑中,最为贵重的并非这些佩饰名贵宝石、色彩华丽的玉柄腰刀,而是另外几把外装相对朴素,玄机内藏在刃上的宝刀,即皇帝朝仪佩刀。
《皇朝礼器图式》是撰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大型器物图谱,由庄亲王允禄领衔绘制。其后又再校刊增补,并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凡分六类,一曰《祭器》,二曰《仪器》,三曰《冠服》,四曰《乐器》,五曰《卤薄》,六曰《武备》。皇朝各器左为图,右为说,共计1300幅图。《皇朝礼器图式》以礼法的形式钦定或规定了六类礼器的全部形制,并详细地记载了各器之尺度,材质,工艺,品数,佩饰等。卤薄卷中录有仪刀、櫜鞬、豹尾枪、戟、钺、星、瓜等仪仗兵器,而武备卷中收入冷兵器计有弓、箭、弩、刀、枪、矛、戟、滚被、斧、藤牌10类139种,热兵器有炮与火枪2类76种。同类的武器在功能上并无质的差别,主要是区别形式或使用者的等级方面的区分。《皇朝礼器图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清中早期的兵器的性质和佩装备和军事活动情况,其中的冷兵器图式部分更是研究清代刀剑的重要参考文献
据《皇朝礼器图式》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后,皇帝在正规场合所佩腰刀均开始采用钦定制式,其制式、尺寸、纹样、颜色等,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根据不同场合和仪式的需要,分为三种:即皇帝大阅佩刀、皇帝吉礼佩刀、皇帝随侍佩刀。
皇帝大阅佩刀,顾名思义,供皇帝在大阀庆典、亲征、凯旋、命将出征、奏凯受降及款洽外藩等重要场合中佩带之用。《皇朝礼器图式》(图三)记载:“乾隆十三年,钦定大阅佩刀,炼铁为之,通长二尺七寸七分。刃长二尺三寸,阔一寸五分,右鋄银,横为天字一号,纵为炼精,皆隶书。左横为乾隆年制,亦隶书,下为鼓冶铸刀形。銎为金盘,厚二分,周饰红宝石、绿松石、青金石,相间各四,外衔珍珠。柄长四寸五分,木制,缠明黄丝。末钻铁涂金,周饰红宝石、绿松石、青金石三道,衔珍珠,系明黄緌,中饰绿松石。室长二尺五寸,木制,饰金桃皮。璋、陀皆鋄金花文,饰红宝石、绿松石、青金石各一,中横束鋄金二道,饰亦如之。背为金提梁,左右各饰红宝石四,青金石二,绿松石二,系明黄緌,属于金环,加革版悬之。版亦饰金。”
“天字一号”佩刀
故宫博物院中至今仍保留着一把“天字一号”佩刀(图四),刀铭也是“炼精”,理应是《皇朝礼器图式》记载的那把皇帝大阅佩刀,但其外装除刀鞘为贴金桃皮外,其他装具如銎(刀镡)、璋(鞘口)、珌(鞘头)等的形制与《图式》记载并不尽同,表面除鋄金外,并没有镶嵌各类宝石,且镂空雕刻龙纹而非《图式》所言之金花。刀柄也缠绕明黄丝带,只有皇帝本人用刀才可以是这种颜色。此刀庄严郑重,方正规整,线条利落,更加接近实用战刀,与乾隆皇帝平时赏玩珍藏的玉柄腰刀的风格迥异。天字一号于乾隆十三年由乾隆钦定,又被作为皇帝大阀佩刀记载入《皇朝礼器图式》,为何装饰与规定不符,实在令人费解。
而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把腰刀(图五)则被很多清代刀剑研究者认定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大阀佩刀。馆藏介绍仅“宝刀”二字,刀鞘缺失。刀镡、把箍及刀首均为铁制镏金,镂空浮雕花卉纹饰并镶嵌珍珠、绿松石和珊瑚等,其佩饰和规格与《皇朝礼器图式》(图六)对皇帝大阅佩刀的描述非常相似。刀身虽无《图式》记载之铭款,但刀根吞口处浮雕五爪金龙,刀背更横卧一条金龙,龙首、龙身、龙爪及龙鳞均为鋄金,其形态栩栩如生,工艺豪华精美、气势宏伟超凡。
此刀未见载于《图式》,亦尚未在清宫史料中找到明确记载,其根含金口、“背衔金龙”及刃开双槽的形式仅在《图式》队皇帝吉礼随侍佩刀上出现过。前文有云,《皇朝礼器图式》规定皇帝本人在正式场合的佩刀有三种,除皇帝大阅佩刀外,还有皇帝吉礼随侍佩刀和皇帝随侍佩刀。凡国家诸祀日吉礼,包括大祀、中祀和群祀。皇帝吉礼随侍佩刀即为这类场合所使用的。而除大阅、吉礼等极其重要的场合外,皇帝在日常政务活动中也需佩刀,即皇帝随侍佩刀。
皇帝吉礼随侍佩刀的形制与大阅佩刀差别较大,刀背平直,刀尖为剑形,刀身有三道血槽。刀鞘、刀镡及刀柄均饰以白银,表面镶嵌红宝石、绿松石和青金石。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刀的吞口处出现了毁金框,而刀背则雕成一条金龙。
乾隆御制“神锋”佩刀
钢铁刀体(图七),剑形单刃,通长62.5、刃长44.7、柄长17厘米。中间开两道血槽,刀背雕龙镏金。浮雕花纹镏金吞口,中间鋄银隶书铭文,正面为“乾隆年制”,反面为“神锋”。银质刀镡镶嵌珍珠宝石共12颗。木质刀柄蒙白鲨鱼皮,正反镶嵌珍珠,红、蓝宝石,每面横七行纵三列计2l颗。八角形银质刀首,正反镶嵌珍珠,红、蓝宝石,每面八颗。横穿明黄丝穗。木胎刀鞘,中间蒙绿鲨图八清乾隆神锋佩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鱼皮,上覆镂空镏金银饰;两侧与鞘口一体用错金卷叶文银皮封边;银质鞘口,正反镶嵌珍珠,红、蓝宝石,每面2l颗;鞘口下方镶金圈,嵌圆形大红宝石一颗;鞘系明黄丝带。
皇帝吉礼随侍佩刀也多处出现了实物与规定不符的情况。据《皇朝礼器图式》记载,吉礼佩刀于乾隆十五年钦定制造,其长度应该为三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把“神锋”佩刀,虽然在外形,装饰和铭文都与《图式》记载基本相符,但仍有两处差别:一是通长仅62.5厘米,约两尺,异于《图式》通长三尺之规定。二是柄上装饰之珠宝仅七行,中为珍珠,而《图式》说明是横排装饰九行,中间是绿松石。在清代,珍珠是高稚、宝贵的象征,同时又是权力的象征。皇室使用的珍珠多为东珠,《图式》规定东珠仅可用以装饰皇帝的三种佩刀,其他即使贵如亲王,亦不得在佩刀上使用。由此得知,故宫之神锋虽然较《图式》记载之神锋短小,但其级别一定不低。清光绪间唐晏所著《天咫偶闻》卷一提及:“御前有刀名小神锋,长二尺余。每驾出,侍卫一人,负之而行,此与神枪皆置御座之旁,顷刻不得少离。”如无意外,故宫所藏这把刀就是乾隆皇帝酷爱的御前“小神锋”,出行则由专人捧负,平时则放置在御座之侧,可谓片刻不离,贵重珍惜之至。据故宫资料介绍,此刀是皇帝吉礼时佩戴。这里有些疑问,此刀较短,若把玩于手中,十分轻盈便宜,但若佩戴于腰上,则气势略显不足。上文记载的小神锋也是由侍卫负之而行,未见佩戴的说法。
而故宫所藏之另外一把神锋(图八),虽中间为绿松石,但横衔七行而非九行,与《图式》亦不完全相符。
那么究竟有无与《图式》记载完全一致的吉礼佩刀呢,笔者于2003年在巴黎参观法国军事博物馆之东方馆中,发现了两把剑形佩刀(图九),其形制与故宫神锋相同,但长度则达三尺,而且柄上镶嵌八行珠宝,中间为绿松石,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靠近刀首的一行珠宝已经脱落,如此刀柄原本横嵌九行,无论数量,种类和排列与《图式》完全一致,可以确定为正式的皇帝吉礼随侍佩刀。如此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一国之宝,竟然被沉默地安置在异国的国家军事博物馆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法国军事博物馆中的中国皇帝祭祀吉礼佩刀恐怕是对上面这句话最直接和最残酷的解释吧。
无沦根据《图式》说明还是对比实物,北京故宫和法国军事博物馆的几把皇帝吉礼随侍佩刀的吞口并无五爪金龙,其背衔金龙之造型和工艺也较为简单,无沦精细程度还是整体其实根本无法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龙吞龙脊“宝刀”媲美,也就是军博“宝刀”的级别明显高于皇帝吉礼随侍佩刀。这种卧龙的造型还出现在一杆乾隆御用的直瞠线火枪上,其枪管外壁通身雕龙,凸鳞鋄金,枪口即为龙吞口,其照门,刚巧利用了龙脊的突起处,惟妙惟肖,气势不凡。综合分析以上资料和乾隆皇帝其他御用兵器的特点,军事博物馆的“宝刀”很可能是《皇朝礼器图式》成书后,乾隆皇帝另行设计的大阅佩刀。
该类大阀佩刀,目前已知存世共有五把,除军博收藏的一把外,美国私人收藏家和英国某博物馆各有一把,而其余的两把均由拔刀斋觅得。
乾隆御用皇帝大阅佩刀
刀刃形制与中国军事博物馆藏之皇帝大阅佩刀极为相似,但五爪金龙吞口和背衔金龙的工艺更加细致(图十),精美程度无与伦比。刀身开双血槽,贯穿通体直汇刀尖,表面无任何锈蚀及锻折瑕疵,反映出其制造和钢质更加精纯。装具皆铁制毁金,镂空浮雕缠枝花卉纹饰,虽未镶嵌任何珠宝,但其形状、规格与佩饰风格更近似故宫博物院藏之天字一号“炼精”佩刀。刀鞘蒙绿色鲨鱼皮,刀柄缠明黄丝,贯明黄緌。全刀除鞘头箍遗失旧配外,几乎完整无缺,品相如新。此刀不仅整体工艺水准还是保存狀态均居存世五把同类佩刀之冠,而且更是目前已知级别最高的中国皇室佩刀,其工艺亦是代表了中国铁制佩刀的最高水准。2002年4月曾在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卖,2005年5月在香港苏富比公司再次拍卖,终于回到中国人之手。
乾隆御用皇帝大阅佩刀吞口处鋄五爪金龙和穿枝花卉纹饰,龙形威严,刀镡铁制鋄金花纹饰,绲边开竹节,刀身开二道血槽,极其规整,刀尖略上挑,锋利尖锐。刀背衔整条金龙,龙首做然,吐出刀尖。凸麟鋄金,每一鳞片外围21个金点,内藏9个金点,而军博“宝刀”之鳞片之金店则仅为17个和7个。提箍鋄金花纹,与《图式》说明一致。
这种衔金龙口的设计,在皇帝随侍佩刀和乾隆后期的皇室佩刀也有出现,但工艺则简单很多,刀背上雕刻整条龙的情形则再无实例,有的仅在近尖刀背上线雕简单的龙首。
目前收藏在国内外各博物馆中的各代清帝御用刀中,尚未知晓形制完全符合随侍佩刀者。上图(图十一)中的乾隆御用佩刀衔金龙吞口,雁翎刀形。柄、鞘和刀镡的装具铁制鋄金,黑漆底浮雕夔龙纹饰,金工精美。木柄可双手持握,缠明黄丝带。刀鞘覆黑色鲨鱼皮,并非《图式》(图十二)说明的绿色。
清代皇室宝刀曾经创造中国御制工艺品世界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各国古董刀剑拍卖的最高价格,2006年4月10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的“宝腾隆盛——乾隆珍宝及德安堂白玉收藏专拍”中,一把乾隆御制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以4604万元成交。刷新两项纪录,中国钢铁刀剑的领先地位和非凡价值在全球得以认可和证明。如果同皇帝大阅佩刀的价值进行比较,宝腾属天地人序号,类似者存世近70把,而且刀柄为玉制,多是把玩之物,强势更加倾向于艺术价值。皇帝大阀佩刀目前仅存五把,数量极罕。其称谓确定于清代中国最强盛的乾隆时期,从设计到制造都由乾隆帝亲自监督,并以国家法典的方式确认其形制,是一国皇帝检阅三军和国家最重要庆典时佩戴之物,在三军大阀、十全武功、平定边疆叛乱、接见外国朝见的图画中,均可看到乾隆佩戴大阅佩刀的英武身影。而皇帝大阀佩刀也因而成了象征国家社稷安全、皇帝绝对权力和武功威服天下的神圣宝器,在历代皇室文物中,无论是政治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都是难觅出其右者,其价值无法估量。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