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起房子的导演才是好导演
2017-06-23宇文翮
宇文翮
《桃姐》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全片都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表现的也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细节。
人们认为,许鞍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她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开始便一贯保持的气节,特别是在同一代的导演不是隐退便是转型投入商业的当下,她依然顶着“票房毒药”的头衔坚持自己的路数,就连马克·穆勒也说,《桃姐》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绝唱。但就像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发布会上,她回答记者拍《桃姐》的原因时说的那样,并不是因为香港的老人问题很严重才拍的这部电影,而是因为许鞍华今年也64岁了。恐怕大家都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获奖无数的名导演,在耳顺之年却仍然连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和妈妈租住在香港的北角。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老了以后怎么办?这恐怕也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她说:“拍完这部电影后就不那么怕老了。”虽然她的态度乐观,但“潦倒”这个词还是深深地震撼了我,而她的电影则感动了观众。
影片在威尼斯放映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哭了,甚至包括外国观众。但电影其实没有任何刻意煽情,全都是人物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不做作,不夸张,也不刻意隐藏。许鞍华的电影语言放弃了一切可以用来吸引观众的技术手段,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纪录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当你看她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可以看到许多精心安排的元素。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老人院里,一位女儿在领死去母亲的遗物的那场戏。画面右边是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画面的左边则是两个老人悠闲地下象棋,另一个女人若无其事地嗑着瓜子。這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人际关系的无情,相反却是人们对死亡这件事情的淡然态度。在老人院这样的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其实就只是时常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但当观众都在感叹老人院生活的可怕,许鞍华却又通过电影来告诉你,其实老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而这恐怕也是许鞍华直面自己未来的一种想象。
【编辑说说】
《桃姐》为所有的观影者提出了两个任谁也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怎样老去和怎样养老。片中有一处情节:每次桃姐都会等罗杰回来后才关灯睡觉,而每次罗杰也都会看到桃姐关灯的瞬间,才知道桃姐没事。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细水长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