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在鸿鹄

2017-06-23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鸿鹄茅盾叶圣陶

1896年7月4日,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的一个姓沈的医生家里,一个健康的男婴呱呱坠地,父亲希望他有鸿雁一样的远大志向,于是给他取名为德鸿,字雁冰。父亲是维新派人物,而母亲则是通文理、有远见而又性格坚强的女子,因此他在童年时代就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此人便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茅盾。

八岁时沈德鸿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学校里,沈德鸿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沈德鸿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沈德鸿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沈德鸿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1913年,沈德鸿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于同年秋天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叩响文学之门。1921年1月,他同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于1921至1922年主编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当时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旧文学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从1927年9月到1928年6月,他先后完成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性的中篇小说,后总名《蚀》。发表时为了表示所感受到的社会、阶级乃至个人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以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取“矛盾”为笔名。编者叶圣陶为避免触目加了草头,“茅盾”的笔名由此而始。

1928年7月,茅盾东渡日本,在日本写长篇小说《虹》。1930年4月回到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力求以无产阶级的思想去处理历史题材和反映当时的现实。1932年,他先后完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和长篇小说《子夜》。抗战期间,茅盾辗转于上海、长沙、汉口、广州、香港、乌鲁木齐等地,1940年经延安到重庆,优秀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就写于这一时期。

晚年的茅盾,虽经受着病衰的苦痛,却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人物解读】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这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了他的现代意识。先天的熏陶、远大的志向、丰富的生活积累,都辅佐了茅盾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學,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

猜你喜欢

鸿鹄茅盾叶圣陶
霜的工作
鸿鹄展翅 鹏程万里
张鸿鹄《决战胡麻岭》
携孙逛街
茅盾手稿管窥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