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钱能把伪孝唤醒

2017-06-23杜培功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4班

十几岁 2017年1期
关键词:孝心金钱现金

文/杜培功(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4班)

金钱能把伪孝唤醒

文/杜培功(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4班)

【“奖孝金”新闻背景】

2016年12月初,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奖孝金”管理制度——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即可奖励200元现金抵用券,超过20次或者10次分别获得100元和50元现金抵用券。此制度一经推出,子女探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同时也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此制度对孝道起到积极弘扬作用,值得提倡;有人认为此举用物质诋毁了孝道,用金钱激活孝心,拉低了孝的价值,不值得提倡。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数百载的儒家礼数,打造出了一把衡量人道德优劣的标尺——孝。千百年来,孝成为父母子女间血脉相连的纽带,孝顺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义务。

如何尽孝?古代,尽孝是“父母在,不远游”,而如今,尽孝更多体现在对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可是,又有多少子女对待父母能够做到如此呢?

前不久,一则新闻让人忍俊不禁: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奖孝金”管理制度,根据子女探望父母的频率奖励不同额度的现金券。让人发笑的不是这种奇葩的制度,而是这个制度之下所掩盖的事实——在现金券的诱惑下子女探望父母的频率显著增加。从何时起,陪伴需要以金钱作为条件?金钱激发了子女的孝心,但这份“孝”已经失去了它的本真,只剩下虚伪的外壳。

古有“黄香温席”“彩衣养亲”“卧冰求鲤”,今有陈斌强用瘦弱肩膀背着母亲往返课堂与家中,“奔跑女孩”路玉婷为照顾病重双亲拼命打工挣钱。从古到今,涌现无数孝心人物,他们的事迹各不相同,但却诠释着“孝”的真正含义:孝不仅仅是陪伴,更是亲人们之间心意相通,充满着无限爱意。试想,平常对父母探望甚少,却可以为了几百元现金券去频繁看望父母,他们的探望与关照带着真情实意吗?父母能从他们功利的探望中触摸到温暖的亲情与孝心吗?恐怕很难。即便子女来护理院,恐怕也是签到拿钱而后对父母嘘寒问暖几句又匆匆离去。此时,金钱看似激起孝心,实则激荡的是披着孝心的金钱欲望。“奖金孝”制度,虽然挽救了父母缺失子女探望的局面,但是却未能挽回子女内心对父母的关爱。

金钱激起的伪孝不仅撕开了部分子女爱金钱胜于爱亲情的虚伪面具,更让子女们扭曲的孝心观念暴露无遗。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城市,“空巢老人”现象尤为突出,这些老人的子女外出工作挣钱,为父母提供了优渥的物质生活,却不能常伴在父母膝下。老人们孤单地守在家中,引发许多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在家中发病逝世,几天后才被人发现。这样离开世界,何其凄惨?也许子女们觉得自己给父母提供优渥的物质生活即是尽孝,但这并不是真相。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老逼着我们上补习班,美其名曰为我们好时我们内心的抗拒与愤怒吗?现在的我们与那时的父母又有何异?将自己以为的“孝”强加于父母,以为尽孝是逢年过节一通电话、一摞钱,这是很多人扭曲的孝心观念。

为了金钱尽孝,为了尽孝给钱,这种病态的伪孝,是这个时代某种意义上的畸形存在。金钱确实能给予人们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倘若只想通过金钱来激活孝心,带来的应该是拜金主义,而不是以陪伴为基础的孝道。这时的金钱也并未对孝道起到积极弘扬作用,它唤醒的不是孝心,而是让父母产生失落孤独感的伪孝。

别再用钞票拍醒伪孝,去用陪伴迎回真正的孝道。用真情实感为主,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陪伴父母,让一切孝道的出发点都是父母,尽孝尽善,乃为人之本分也。

点评

本文主要针对材料中“奖孝金”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奖孝金”的实质和危害,提炼并扣住“伪孝”这个关键词,指出其背后扭曲的金钱观念,认为“真正的孝心是陪伴,是亲人之间的真情与爱意”,表现对社会现象的严肃思考和理性态度,针砭时弊,且中心明确,思想观点颇具创意,内容较为充实,内容项记18分;

基本上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引—议—联—结”思路,尤其是在“联”部分思路开阔,将“伪孝”和古今尽孝的动人事例进行对比思考,并对“空巢老人”现象深表忧虑,结构较为完整,但结论部分,倡导正确做法等方面显得单薄,个别词句欠斟酌,表达项记15分;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行文中多次发问,激发读者思考,句式较为灵活,发展等级记15分。

总分:内容18+表达15+发展等级15=48分

猜你喜欢

孝心金钱现金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比金钱更值钱的
强化现金预算 提高资金效益
二则
排毒孝心汤
“刷新闻赚现金”App的收割之路
用爱和孝心撑起一个家
只“普”不“惠”的现金贷
孝心歌
孝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