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榄雕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新途径初探★
2017-06-22吴倩盈丁颖诗
吴倩盈 丁颖诗 朱 凯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增城榄雕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新途径初探★
吴倩盈 丁颖诗 朱 凯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介绍了增城榄雕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增城榄雕传统保护与传承方式,探讨了素质教育理念下增城榄雕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中源远流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榄雕,传承途径,素质教育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意义
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的驱动下,我国的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环境空间发生巨大改变,传统工艺生产因在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规模的不断缩小,市场萎缩。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人也面临日益严重的困境,生存状态的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后继乏人,现阶段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新时代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年轻一代崇尚现代文明,一些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一些村落的民俗文化也逐渐消失,更谈不上传承。
自从2003年UNESCO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迅速提上日程。2006年,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之后,出版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部理论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指南[1]。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我国重视的问题,我国非遗文化研究保护领域的工作者在加强和完善非遗文化的保护体系,同时各地政府和乡村团体还积极探索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模式,如建立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乡村村镇为单位开展传承活动等。一些地方政府也采取了措施,给传承人创造条件,经费场地上的支持,鼓励支持教育机构来当地普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规定民族乡村文化纳入教科内容中等。
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1)非物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上千年来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的历史印记,同时也是象征着一个国家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文明的有力证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在历史这个大舞台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断的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对其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保护。
2)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大幅度的冲击和削弱。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利用其文化“软实力”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思想性上渗透性的侵略,加剧削弱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弱势文化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开始重视经济发展下对本国文化保护作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所在。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活”着的灵魂和支撑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层面上来说,假如一个国家其民族精神走向衰落甚至灭亡,也意味着民族个性和特性的消亡。
2 增城榄雕的背景
2.1 增城榄雕的现状
增城是著名的“乌榄之乡”,这里盛产乌榄,从而造就了增城榄雕这著名的地方手工艺,增城榄雕是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榄雕创始于广州增城新塘镇,在明代已有寺院僧人把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老艺人湛谷生雕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被称之为雕刻之王。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保存了传统工艺的美术技法,蕴涵了岭南风物的古老神韵,是文化广东不可缺失的精彩部分,就在2008年被选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图1)。
榄雕虽具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居住在增城新塘的居民却不太了解它的存在,而居住在其他地区的人们更鲜为人知。据采访了解增城地区两位来自不同阶层的榄雕工匠得知,尽管榄雕手工工艺精湛但目前榄雕工艺品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社会上工艺与市场价值存在争议,缺乏引领当代的工匠,同时工匠人才极度缺乏。一些增城榄雕行业工艺者曾经尝试开展榄雕体验课,但其成效不明显。主要是孩子们不能深入地了解此工艺文化,只是把其当作是门新鲜的手工艺术去学习,文化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历史背景、手工文化内涵等等的铺垫。
2.2 增城榄雕的传统保护与传承方式
现阶段增城榄雕的传承和发展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公益型,周期性较为短暂;而另一种是有偿机构,也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传承,周期性为长。然而这两种渠道并非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使榄雕文化持续发展达到传承目的,公益性的传播对其文化价值传播是具有一定的影响,能一定程度上激发群众对榄雕的认知度,但不通过经济的手段持久度不高。但仅以经济效益方式,只会让榄雕成为技艺上的“复制品”,毫无文化价值所言,以追求盈利为基础,从事手工艺业便会忽略自身技艺的专注研究,难以做到精益求精。在2016年增城二龙山乌榄文化节,通过以展览的形式向世人传达榄雕的文化欣赏价值,但反响不具持久性(如图2所示)。
2.3 增城榄雕的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的背景
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驱动力,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代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工艺精神,表现为产品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对工艺精雕细琢的追求;二是人文精神,这是一种普遍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的追求和关切。当前对工匠精神的日益重视,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一种产品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关心[2]。
榄雕作为增城地区的一个文化发展的历程鉴证的载体存在。在传承和发展中,人们会因对榄雕的由来产生兴趣从而深究榄雕的历史渊源,重新审视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当下增城榄雕多以技艺上的改良和多种渠道宣传方式拓展等角度带动发展,这并非能真正带动榄雕文化传承和发展延伸;而经济商业模式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商业的模式能带动一定经济效益,引起人们对榄雕的关注,但以盈利为目的周期性不长,发展方向应当专注于更加深入挖掘增城村落文化与榄雕文化的相通,与当地民俗文化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素质教育理念下增城榄雕的保护与传承途径
3.1 素质教育下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榄雕传承具有引导作用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种教育思潮,素质教育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增城榄雕的文化传播要着重面向新生代的群体青年和学生,在通过学校教学中,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新型文化教育体系,把榄雕引进校园中,以课外文化选修的科目对榄雕文化进行传播,可增添在校手工兴趣班,引进当地榄雕手工工匠到当地的校园中,以拜师学艺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体验榄雕的制作过程同时加强对榄雕的认知。通过传授课程的方式让榄雕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不仅仅是传授技艺上的传承,更是思想观念的传达。通过学习形成学生看待对待事物的方法论,建立良好的品格,学习认识坚持“匠心”,专注学习,精益求精,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化他们,以新的角度去看待非遗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继承传承的责任感。
3.2 素质教育下基层文化对榄雕的推动作用
增城地区的居民作为榄雕非遗文化的持有者,应当要加强对非遗文化重视和保护的意识,让群众深刻认识他们地区文化的重
要性,提高认知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归属感,从而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非遗文化上保留文化内涵本质的传播。在增城当地应当加强当地基层文化建设和传播,提高当地人们的思想形态上的意识观念,当下新媒体传播是基层文化的传播重要方式,这不仅能使榄雕的传播更具有时代性,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也同时通过拍摄手法榄雕工匠者的角度去叙述他们与榄雕的故事,或者以记录片形式展现给居民,充分调动地方传媒形成基层文化的传播,让榄雕在增城成为家喻户晓的手工业,而不再是一无所知。同时拉近居民对榄雕文化的距离。通过基层文化传播也让增城榄雕名声逐渐扩大,广泛受到外界人的注意,强调从当地人群宣传出发,开展基层百姓文艺活动,加强榄雕的传播,让群众作为当家文化的传播者。
3.3 民俗文化活动带动榄雕非遗文化的发展
民俗文化活动是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民俗活动的带动当地村民的参与性,在文化活动中传播独具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特色产品,吸引周边城市地区的人群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加深对当地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关注度。在增城最具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增城美食节”,通过“走进来”到“带出去”的传播方式,让愈来愈多的人们因对这节日的关注而慕名来增城。而对于榄雕文化而言,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方式把榄雕传播出去,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的民俗活动对当地非遗文化进行传播,以周围一带具有民俗文化历史的景区为线,以文化节举办地点为中心辐射区,在吸引居民和游客来参加文化节的同时,使他们路过或者顺路的方式对文化节辐射一带进行游览,体会当地的独具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榄雕发源地的认识,带动周围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使民俗文化活性传播。
4 结语
非遗文化凝结着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精髓,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建设对促进国家历史未来的发展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秉持工匠精神,发扬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当代人的义务职责,在素质理念教育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儒学精神,培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带动非遗文化延绵不断的发展。
[1] 汪 欣.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2] 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养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6(2):1-5.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赵 明.儒家素质教育的历史反思——兼论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和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1):121-132.
On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olive carving craft in Zengcheng City and new channels for inheritance★
Wu Qianying Ding Yingshi Zhu Kai
(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ive carving in Zengcheng City, illustrates its means of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explores the new channel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olive carving in Zengcheng City under the quality education, so as to enhance and prolo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live carving, inheritance channel, quality education
1009-6825(2017)14-0007-02
2017-03-08★:课题名称:素质理念教育下的传统村落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xj201611845172)
吴倩盈(1995- ),女,在读本科生
TU-0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