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全球油气行业的20位大佬(上)

2017-06-22陆如泉

石油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雪佛龙沙特油气

■ 陆如泉

影响全球油气行业的20位大佬(上)

■ 陆如泉

担任翻译的李国玉十分清楚的记得,布罗德教授做完报告后,找陪同的唐克司长交换意见,中肯地提出:

你听见我在会上鼓励了你们的会战,也肯定了群众的工作,我不会在大会上泼冷水。但是我们都是共产党员,都是领导,我要给你们讲实话。像川中这样的裂缝性地层,厚度也不大,不能指望有大发现,更不能急于求成。我建议停止会战,深入细致地慢慢研究。5

唐克司长将布罗德教授的这番话向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部长余秋里做了汇报。后来的勘探实践证明,布罗德教授的预言准确无误,川中地区少数探井出现短时间的高产油流,的确钻遇的是裂缝性油藏,石油会战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盲目持续下去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于是石油工业部党组接受了教训,重新调整四川勘探的工作部署,终止了川中石油会战。

布罗德教授虽然是中国石油界的老朋友,一生却只到过中国一次,但是他对松辽盆地和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前景的判断都是金玉良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令人钦佩,崇高的学识令人敬仰。

1.《盛世恩传》第61-62页,《康世恩传》编写组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2.笔录内部资料

3.《论中国含油气远景》第147页,李国玉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4.《大庆油田的发现》大庆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8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5.《论中国含油气远景》第148页,李国玉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前几天,收到总部位于伦敦的能源情报集团(EnergyIntelligence Group ,EIG)邮来的一本精致画册——“1997年至2016年全球石油业年度领袖人物”,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过去20年,由EIG评选出的20位全球油气行业的大佬级人物。

过去的20年,获得这一殊荣的20位业界大佬到底是谁?

1997年:BP公司CEO约翰·布朗(Lord Browne)

约翰·布朗勋爵是全球石油界最著名的人士之一。EIG对他的评价是:布朗是业界为数不多的能够将石油生产和财务管理融会贯通的石油公司领导人之一。一直以来,石油生产和财务管理两者的理念差异很大,互不信任,而布朗将这两者连接得很好,最为典型的就是布朗后来发起的对阿科和阿莫科公司的兼并收购。2007年,布朗勋爵因个人原因离开BP公司,但随后几年,他成功跨界于石油、金融、政府和艺术等不同领域,游刃有余,依然在全球石油界拥有着良好的口碑。

1998年: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CEO路易斯·朱斯蒂(Luis E. Giusti)

朱斯蒂在担任PDVSA总裁前,一直在西方大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的合资公司工作,长期以来以亲西方著称,而查韦斯上台后,朱斯蒂被排挤并失去了用武之地。EIG对他的评价是:当委内瑞拉石油业风起云涌的时候,只有朱斯蒂先生能够得到几乎所有外国石油巨头的一致认可,而这与他的领导力、信念和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他一直坚持认为,由外国投资者主导的委内瑞拉油气开发能够为本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振兴国内经济。可他的理念与查韦斯背道而驰,不久他便离开他的祖国,远走美国。

1999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兼CEO卢西奥·那图(Lucio A. Noto)

卢西奥·那图先生经历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东石油的国有化,在他看来,当年石油国有化过程中,沙特政府犯下的一个错误是:没有给当时与沙特合作的外国合伙人留下任何“剩余权益”。卢西奥·那图始终认为,“包容和多元总是好事,是正确的商业之道”。

2000年:道达尔集团董事长兼CEO蒂埃里·德斯玛莱斯特(Thierry Desmarest)

德斯玛莱斯特的贡献在于,1998年,发起了对其在法国主要竞争对手埃尔夫(ELF)的友好收购,从而使道达尔集团跃居全球第四大跨国石油巨头。在EIG看来,德斯玛莱斯特这桩收购有点“防御性”的味道,他深知,如果不吃掉别人,就可能被别人吃掉。而在ELF公司的高管看来,此桩收购就像“一个穷小子以胁迫的方式和一位肥硕的富婆结了婚”。

2001年:壳牌石油公司董事局主席穆迪·斯图亚特爵士(Sir MarkMoody-Stuart)

在EIG看来,斯图亚特爵士在任时,对壳牌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上收权力,对此前处于高度分散化的壳牌架构采取集权化管理,同时大幅削减资本性支出。另外,斯图亚特爵士的又一大贡献在于,促使他的员工和社会人士认识到,燃烧化石能源是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所在,石油公司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必须有所作为。

2002年:康菲公司董事长兼CEO詹姆斯·穆维(James J. Mulva)

1999年,穆维成为当时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CEO,而菲利普斯公司当时只是一家来自奥克拉荷马州的、中等规模的、一体化公司。但三年之后,通过一系列堪称漂亮的并购交易,穆维使得这家原本只有150亿美元价值的公司迅速扩大为750亿美元价值,仅次于埃克森美孚、BP、雪佛龙和道达尔之后。而这使他赢得2002年的年度人物奖项。有意思的是,2011年底,在穆维行将退休之际,决定分拆康菲公司,成为分别专注于上游和下游的两家公司。

2003年: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长兼CEO雷蒙德·李(Lee R. Raymond)

对于雷蒙德·李这样的业界大伽中的大伽,EIG是这么说的:对于那些“石油枯竭、即将用完”的种种传言,雷蒙德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他一直坚信,随着技术的进步,那些现在称为非常规的油气,未来会称为常规油气。雷蒙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很多石油公司均不再重视或剥离基础研发业务,声称技术总是可以从市场上买到的。但结果是,当绝大多数石油公司均持这观点时,根本在市场上买不到先进而适用的技术。而我们(埃克森公司)却从来不这样认为”。

2004年:雪佛龙德士古公司董事长兼CEO大卫·奥莱利(David J.O’Reilly)

继1984年雪佛龙公司成功收购当时号称“石油七姊妹”之一的海湾石油公司后,2000年,雪佛龙再次以450亿美元收购另一家石油七姊妹之一的德士古石油公司。而在EIG看来,奥莱利的亮点在于是他主导完成了第二次的收购。而奥莱利职业生涯的起点并不绚丽,他是从雪佛龙公司加州总部的总裁办公室一步步干上来的。

2005年:沙特阿美公司董事长兼CEO阿卜杜拉·舒马赫(Abdallah S. Jum’ah)

1995年,当舒马赫接替纳伊米(纳伊米后来一直担任沙特石油部长,持续20年,是当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石油部长)成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总裁时,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因为从各个方面看,舒马赫显然不是最佳人选,他不是搞地质的,也不是搞石油工程的,甚至不是搞财务的。用我们的话说,他是“政工干部”出身,在沙特石油界(中国也这样)一般是不受待见的。然而,就是这位CEO,自1970年代起便担任沙特阿美的公共关系部门负责人,长期与外国伙伴打交道练就了他高超的谈判能力和国际视野,而这一切使他脱颖而出。2009年,当舒马赫卸任时,已将沙特阿美这家纯粹的国有石油巨头成功打造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巨擘。

2006年: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总裁肖克瑞·加纳姆(ShokriGhanem)

在EIG看来,加纳姆首次赢得业界的尊重并成为业界大伽,是其1993至2001年期间担任欧佩克秘书长时表现出的高超专业素养。2006年,加纳姆担任利比亚石油部长兼国家石油公司总裁,其优秀的领导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得其赢得当年的年度人物奖。遗憾的是,2012年,利比亚发生内乱期间,加纳姆在逃亡维也纳时意外突然死亡,死因不详。一个对利比亚石油和经济开放做出巨大贡献、并得到业界尊重的专业人士就这样无声无息消失了,令人感慨。

2007年:卡塔尔副总理兼能源和工业大臣哈麦德·阿提亚(H.E. Abdallah Bin Hamad AL-Attiyah)

在EIG看来,阿提亚的成长历程就是卡塔尔油气工业的发展史。作为副总理,他是卡塔尔这一级别高管中,唯一没有皇室背景的专业人士。而当2011年底,他作为石油部长的任期结束时,其政治生命远未结束,愈发得到皇室的重视。(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雪佛龙沙特油气
雪佛龙公司完成对可再生能源集团的收购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沙特为何锁定中国?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沙特阿美IPO的蝴蝶效应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彪悍的沙特传统舞蹈:边跳边对自己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