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花鸟画素材的变迁看历代花鸟画家的常用素材及其寓意表达

2017-06-22左希文

美术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素材寓意

左希文

【摘要】当我们打开中国历代花鸟画画卷,我们不难看出,从唐代的薛稷、边鸾、韩幹,北宋赵昌、崔白、文同、赵佶,南宋林椿、李迪,元代的王冕、王渊、任仁发、明代边景昭、吕纪、陆治、清代徐扬、张照、边寿民,近代的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等中国绘画大家们,他们对作品素材的选择都是非常讲究而且寓意深远、匠心独运。可见,绘画素材的选择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前提与保证。相反,一幅作品如果选材不理想,即使画家创作水平很高超,技法再独特,也很难创作出自己满意且能打动读者的作品。

【关键词】中国花鸟画;素材;寓意

素材,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当我们打开中国历代花鸟画画卷,我们不难看出,从唐代的薛稷、边鸾、韩幹,北宋赵昌、崔白、文同、赵佶,南宋林椿、李迪,元代的王冕、王渊、任仁发,明代的边景昭、吕纪、陆治,清代的徐扬、张照、边寿民,近代的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等中国绘画名家们,他们对作品素材的选择都是非常讲究而且寓意深远、匠心独运。绘画素材的选择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前提与保证。如果一幅作品选材不理想,即使画家创作水平高超,技法独特,也很难创作出气韵生动的作品。

创作花鸟画的素材比较广泛,花卉、虫鱼、禽鸟、畜兽、蔬果,它们都是花鸟画家创作作品选择素材的范畴。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就出现花鸟图案的装饰。到青铜时代,在青铜器上出现了植物、鸟兽图案,先秦时期出现很多花鸟题材的作品,同时帛画也有很大的发展。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绘画技法的进步,花鸟画题材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到魏晋时期,随着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加入画家队伍,况且这些画家多喜欢创作花鸟画,这使中国花鸟画迎来了史上第一个高峰,而且从各种因素能够看出这时的花鸟画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在花鸟画创作上有重大突破的时代应该在唐代,由于这时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以鞍马、鹰、仙鹤、竹、花卉等为创作素材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为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科提供了可能。五代时期,“徐”“黄”两派画风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花鸟画完全走向成熟。而“徐”“黄”两派画风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在对创作素材的选择上。“徐”派画的是珍禽异兽、名花奇石,“黄”派画的是花鸟虫鱼、天然野趣之景。到北宋时代,中国花鸟画达到了最顶峰,这时不但出现了黄居寀、赵昌、易元吉等非常有影响的重量级画家,皇帝赵佶的参与使花鸟画的发展直接达到了顶峰。南宋繼承了北宋的成就也出现了如李迪、林椿等一大批优秀画家和优秀作品,杨无咎的出现,使以水墨写意为主的文人画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创作素材以梅花、松树为主。到元代,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出现了一批不得志的文人画家,他们以梅兰竹菊为创作素材以达到直抒胸臆。到明代,林良、陈淳、徐渭等人把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们绘画的创作素材已经不再局限于梅兰竹菊,而且出现了荷花、芭蕉、葡萄等为创作素材的作品。到了清代,出现了“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家”“海上画派”等画派或者团体,他们的绘画素材从奇花异草到老百姓生活常见的白菜、萝卜、蒜头已经相当丰富。近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的绘画素材更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花鸟画创作素材的选择从单一到丰富、从简单到复杂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历程,其实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

下面根据中国历代花鸟画大家经典作品分析,总结出几种花鸟画喜闻乐见的绘画素材以及素材的寓意表达。

一、梅花

历代有很多大家画梅花的,例如:赵佶的《腊梅山禽图》;北宋画家仲仁始创墨梅画法,有“墨梅鼻祖”之称,他将枝干虬曲、疏影横斜之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元代王冕的代表作《梅花图轴》;明代陈老莲也是画梅花高手,其枝干老辣浑厚,而又不失典雅俏丽。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都是画梅专家,画风独具一格。从这些名家的作品看,梅花是很多画家喜欢选择创作的素材之一。

中国传统名花梅花,从商代开始出现到现在已有4000年历史之久,古今画家不惜笔墨去赞美它的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高洁坚强的品格,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不畏艰难、奋发图强。在严寒中,梅开因为独天下而春,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花的五个花瓣代表福、禄、寿、禧、财五个吉祥神。在画家的笔下,梅花常和兰竹菊组合形式出现,象征君子的品质,称“四君子图”。梅花、竹子和两只喜鹊组合在一起,象征着“梅竹双喜”。喜鹊站在梅梢上,象征喜上眉梢、喜事临门。梅花在风雪中傲立,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意志和高洁的情操。

二、竹子

各个时代都有名家画竹,例如:五代黄居寀的《竹石锦鸠图》;南唐徐熙的《雪竹图》;北宋赵昌的《竹虫图》、文同的《墨竹图》;宋代吴炳的《竹雀图》、钱选的《蜻蜓戏竹图轴》;元代高克恭的《墨竹坡石图》、赵孟頫的《窠木竹石图》、吴镇的《墨竹谱》、王蒙的《竹石图》、倪瓒的《竹枝图》、王渊的《竹石集禽图》;明代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吕纪的《竹禽图》、仇英的《竹林品古》、徐渭的《墨竹图》;清代八大山人的《竹石图轴》、石涛的《爱竹图》、冷枚的《竹林七贤》、华嵒的《墨竹》、高凤翰的《雪景竹石图》、汪士慎的《兰竹图》、李鱓的《墨竹图》、金农的《墨竹图》、郑板桥的《七贤图》、李方膺的《潇湘风竹图》、罗聘的《墨竹图》、赵之琛的《双钩竹石图》以及罗清、孙楷、居巢、蒲华、任伯年、吴昌硕等名家以竹子为素材创作了一批经典作品。

竹子之所以成为画家们热衷创作的素材,这与竹子拥有美好的寓意、独特的气质是分不开的。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的象征,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咏竹、画竹、写竹,并且来赞美它的虚心、潇洒的君子风度,寄托自己的情感,或把竹的高贵品质作为自己的榜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竹子四季常青,代表着它生命顽强、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它虚怀若谷;它枝条弯而不折,象征它柔中有刚、生而有节、竹节毕露的高贵品德;同时竹子的这些高贵品德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在中国画中,竹子与梅花、喜鹊组合在一起,即象征爱情长久、美好的寓意。“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有气节。竹也是高雅、纯洁、虚心等人文精神,古今庭园几乎都爱种竹,以此来表达主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至高品质追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可谓是无竹不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歌以及竹画珍品。它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

三、牡丹

自唐代以来,牡丹就成了画家笔下喜爱的绘画素材。例如:徐熙的《玉堂富貴图》;北宋赵昌的《岁朝图》;元代钱选的《牡丹图》;明代沈周的《牡丹图》、吕纪的《牡丹锦鸡图》、陆治的《牡丹图》、陈淳的《洛阳春色图》、陈嘉选的《玉堂富贵图》、陈鹤的《牡丹图》、徐渭的《牡丹图》;清代恽寿平、樊圻、高凤翰、邹一柱、赵之谦、居巢、居廉等名家也有很多传世经典牡丹作品。

以牡丹为创作素材的中国画作品,从皇家殿堂到百姓草堂都喜欢悬挂,这不仅仅是牡丹拥有“花中之王”的缘故,它还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绚丽多彩、姿态优美、气宇豪迈、雍容大度、花开富贵、吉祥富贵的代名词。它花朵硕大、端庄大方,古人即称它为“国色”“国香”“国艳”“国貌”等。牡丹花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秀品格的象征。历代诗人画家之所以创作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经典画作,意义不仅在于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因为在于它寄托了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牡丹和其他素材相结合创作作品也是画家常用的手法,例如,牡丹花与月季画在一起,因月季叫长春花,因此有富贵绵延、富贵长春的寓意。牡丹和海棠画在一起,寓意富贵吉祥、满堂富贵。牡丹与荷花、菊花、梅花等画在一起,有四季吉祥、四季富贵的寓意。牡丹与水仙画在一起,寓意神佑富贵、吉祥幸福、神仙富贵等。

四、荷花

历代画荷花的名家很多,比如五代黄居寀的《晚荷郭索图》;南宋吴炳的《出水芙蓉图》;元代何大昌的《芦雁图》、张中的《枯荷鸳鸯图》;明代周之冕的《莲渚文禽图》、吕纪的《残荷鹰鹭图》、徐渭的《黄甲图》、陈洪绶的《荷花图》《荷花鸳鸯图》《莲石图》等;近代陈师曾的《秋荷图》;当代陈半丁、于非闇、黄永玉、谢稚柳、张大千、李可染等都是创作荷花作品的高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荷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荷花生在淤泥中,长在风雨里,才能开出这种经受风雨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花朵。荷花总是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受,从来不像别的花那样张扬,这是它谦虚、不骄傲高贵品德的体现。同时荷花也象征着纯洁,它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我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荷花也是坚强、不屈的象征。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少像荷花品质一样的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个。“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这是王维的一首诗,就怕弄脏了这圣洁的荷花。这也反映了作者对荷花怜爱的浪漫情怀。荷花就像孩子般的纯洁,圣洁美丽,出污泥而洁白无瑕,洒清香而天然独秀,既玲珑又纯洁谦虚。

五、兰花

兰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花卉,以兰花为创作素材创作作品的名家大家很多,南宋赵孟頫的《墨兰图》;宋郑思肖的《墨兰图》;元赵孟頫的《兰蕙图》、赵雍的《著色兰竹图》;明代文徵明的《兰竹石图》《兰竹》、仇英的《双钩兰花图》、周之冕的《百花图》、徐渭的《兰花图》、蓝瑛的《长春图》;清代石涛的《兰竹双清图》、恽寿平的《国香春霁图》、蒋廷锡的《芝兰品秀图》、高凤翰的《花卉》、汪士慎的《春风三友图》《兰竹图》、李鱓的《兰花图》、金农的《红兰花图》、郑板桥的《兰花图》、李方膺的《兰石图》、罗聘的《秋兰文石图》;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冯超然、潘天寿、张大千、李苦禅、江寒汀、王雪涛、董寿平等也创作了大量以兰花为素材的经典作品。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它的花姿简约而不张扬,玲珑洁雅而不乏灿烂美丽。兰花有着淡雅的色彩,有一种幽静、清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像谦谦君子冷艳而芬芳,是一切美好、高洁、贤德的象征。张学良曾经写诗“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来赞美她的品德高洁。她对于文人士大夫而言是一种情怀与境界,一种艺术与文化。她的品格风范已成为人们理想人格的典范。另外,把美好的文章称“兰章”,称别人的子弟叫“兰玉”,对结拜成兄弟称“金兰之好”。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兰花可以说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

六、葡萄

纵观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以葡萄为创作素材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有南宋林椿的《葡萄草虫图》、鲁宗贵的《橘子葡萄石榴图》;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清代八大山人的《葡萄图》《葡萄小鸟》;近现代吴昌硕的《葡萄图轴》、柳滨的《葡萄松树图》、金城的《松树葡萄》、齐白石的《葡萄蝗虫图》、刘海粟的《泼墨葡萄》、潘天寿的《葡萄》等。李苦禅、王雪涛、苏葆楨等大家也有以葡萄为创作素材的经典绘画作品。

葡萄是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亦作“蒲陶”,是一种水果。它有洒脱飘逸的叶子,晶莹剔透的果实,自古就吸引诸多画家用精致的笔墨来描绘它的风姿,葡萄象征着硕果累累、多多益善、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一本万利。而且代表丰收、富裕、吉祥、喜庆。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中,葡萄已成为古今国画家们信手拈来的常用素材。

以上列举的是我们自然界中常见的绘画素材,一幅成功作品意境的创造需要诱发读者的艺术联想并且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情景交融、超以象外的境界。而素材的选择往往是诱发读者艺术联想的可观图像载体,不同的图像载体会让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灵感应。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要表现生活,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会受到人民的喜欢。相反,脱离生活实际、闭门造车、一味追求稀奇古怪的素材来创作所谓前卫、新潮之作,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的。

当然,历代花鸟画家们经常表现的素材不仅有蔬菜瓜果,还有飞禽走兽、游鱼爬虫等很多很多,成功的画家都会根据表达画面意境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素材。由于画家的生活经历、情感需求以及个人喜好不同,他们经常表现的素材也会有所不同。总之,不管画面是什么素材,最终要看画面的效果,绘画素材始终是为画面服务的。

参考文献:

[1]韩璐.从写生走向创作·花鸟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刘文西,陈斌.中国历代花鸟画谱[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素材寓意
模仿老鹰的乌鸦
中国雕刻图案寓意(连载)
中国雕刻图案寓意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倒贴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