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画坛中的安徽“八老”

2017-06-22朱德义汪安康

美术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安徽中国画

朱德义+汪安康

【摘要】安徽于建国初期出现的萧龙士、孔小瑜以及懒悟等八位中国画家是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区域文化共同体,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传授道、艺,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各自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格虽有不同,但又彼此影响、相互融合,为20世纪的安徽美术界奠定了基础,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安徽八老”。

【关键词】安徽;八老;中国画;艺术风格

建国十七年(1949-1966年)之初,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一次恢复与繁荣的机遇,在安徽同时出现了这样八位擅长中国画创作的人物。他们是安徽现代中国画画坛的萧龙士(1889-1990年)、孔小瑜(1899-1984年)、懒悟(1903-1969年)、申茂之(1904-1976年)、光元鲲(1907-1974年)、童雪鸿(1909-1966年)、王石岑(1914-1996年)、徐子鹤(1916-1999年)这八大名家。

一、安徽“八老”的共通之处

安徽“八老”是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区域文化共同体,他们之间多少都有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彼此之间虽各有所长、遭遇各异,但更具有众多的共同点:

(一)首先就从各自出生的文化氛围来看,要么是书香门第出身,要么是名门望族的身份,如孔小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直系,为第七十二代孙;光元鲲因祖辈世代勤于书香艺术,从小便受教育和艺术的陶冶;徐子鹤也自幼受其家父的耳濡目染,而且还因出生于古老的文化名城苏州,教育环境良好;萧龙士生长在人才辈出的皖北萧县,也得到了艺术氛围的感染。

(二)安徽“八老”青年时期都经历了极为艰辛的求学历程,但他们在动荡离乱的社会条件下磨砺品性、锤炼技艺、追寻理想。如萧龙士曾就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光元鲲、童雪鸿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绘画系,懒悟就学于厦门的闽南佛学院,申茂之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后分别于华东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四处任教学习。

(三)安徽“八老”转益多师、交友广阔,从而与画坛保持紧密联系。如萧龙士师法林风眠、齐白石、海派四大家的吴昌硕老先生等人;孔小瑜师法郑午昌、吴青霞、唐云;光元鲲师法于潘天寿、黄宾虹、张大千;懒悟师法太虚、曹大铁、林散之、若瓢。

(四)安徽“八老”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和文化思想的深度是不容置疑的,当中担任大中专高校的专业美术老师就有六人,就连他们的艺术也包含着高度的学术精神和专业态度,艺术风格的纯粹性更加浓厚。

(五)八大家的作品都具有特殊的民族印记,注重对优秀传统绘画技法的继承,从他们的画当中不难看出虽各有自己对笔的法度和墨的韵味有着独具匠心的见解,但都体现出了艺术的精髓。另外,“八老”的作品体现了元代赵孟頫的“书画同源”,诗、书、画、印的有机融合,可见其修养深厚、全面。

二、安徽“八老”的绘画风格特点

这八位老一辈艺术家是安徽近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但是每个人的艺术特色却又风格迥异、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萧龙士的写意花鸟画最突出的特点是乡土气息与文人气、书卷气天衣无缝地融合与渗透。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于身边的一草一木等景物都有着独特的情感,故擅画花鸟而精于兰,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尤擅长用遒劲的笔墨表现兰草俊逸洒脱的气势。萧龙士的大写意有所继承,而又有所变化,用笔善用中锋,落墨苍劲泼辣,力透纸背,尤精于泼墨、破墨、积墨之法,大幅小品均能曲尽其妙、形神兼备、浑然天成。他的兰草最足以表现他的文人气和书卷气。然而荷花也常为人所称赞,譬如昔日齐白石在其墨荷上题句曰:“龙士画荷,吾不如也!”

孔小瑜因涉及广泛的绘画题材加之其深厚的绘画才能,因而又被称之为“任颐后第一人”。其绘画既弘扬了传统水墨画的渲染效果,又吸收了西洋明暗画法的新技巧,画路宽阔,雅俗共赏。他或用铜器墨底描金图案,把古礼器刻画得堂皇雍容、敦厚庄重,器物中盛开的牡丹、松梅充满生趣,设色清雅。

出家后的懒悟选择了书画,在山水的灵气中追求心的空灵与永恒。驻锡杭州时,开始钻研国画,师承清初“四王”,后又致力于新安画派渐江等人之技法,用干墨皴擦,以云烟抒万壑于胸,颇有意境;三十年代,于林风眠门下习画与唐云相互切磋交流;晚年效法石涛、石溪,效二石之雄伟苍茫。不仅如此,却也能在摹古基础上突破创新,自成一体。题材多以江南山水居多,高雅清爽,灵动俊逸。懒悟所画画面清雅逸秀,疏淡旷远,造诣深厚富有哲理,令观者赏心悦目。

申茂之重内在修养,善工笔花鸟,作品风格传承北派宫廷画风。在众多的工笔画家画写意画时,总是受工笔时的惯性而影响着笔墨的洒脱性、设色和构图的简练性,因此导致画家注重造型,构图纷繁复杂。而申茂之的花鸟不在于设色的精细,反而构图言简意赅,笔墨变化灵动,与工笔相比较而言之,恍若出自两人之手。可见其在线条、构图等方面更进一步。

光元鲲的画继承了张善孖意趣生动的精华,画面生机盎然、灵动清新。他乐于写生、勤于观察、敏于发现,最终成为画虎名家。光元鲲青年时代即誉满画坛,他笔下的猛虎虎虎有生气,姿态变化多端,不论是威猛的动势,或是静止的妩媚,不论是群戏或是独行,均各具特色。他画虎目则精光射人,爪则刚劲有力,毛则软中含威,尤其是身上的斑纹,随着虎的运动,其身体结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表现,斑点大小形状变化丰富、聚散有度,为老虎的身姿增加了律动。其花鳥画的造诣也出类拔萃,格调俏丽清新,令人爱不能释。

童雪鸿精通翎毛鱼虫及瓜果花卉,然以四君子为最。童雪鸿所画构图意境清远,同元代赵孟頫一样以书入画,用笔刚劲,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画面清新雅致,富有生活情趣。童雪鸿所画之梅时而枝干弯曲花繁复,时而疏枝老练不沾凡尘气;所画之竹以篆书之笔法描绘,而且一气呵成,却也能分辨出新老之竹以及竹子的健拔挺秀;菊花也如同竹之用笔,篆笔之出而意欲独特。因为他菊花画得好,时人有“童菊花”之誉。

王石岑师法于黄君璧,习得笔墨酣畅淋漓,画面意境苍远。作品也含有新安之遗风,雅致洒脱,令人回味无穷。王石岑的巨幅作品,其恢弘气势一发不可收拾,用笔豪放自如,让人沉思。王石岑尊古而不逾矩,敬师长,糅万家之精华而有道,体验生活,直面时代。上追唐宋传统,又重视向当代画家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徐子鹤的画可见其胸中之竹,所画妙笔生风,清新自然,现功力之深厚。徐子鹤前后登黄山数十次“搜尽奇峰打草稿”,最终以糅合南宋之墨、北宋之笔、黄岳之魂及自身之感悟来描绘黄山的奇峰逸景。

结语

综上所述,幼年深受艺术文化熏陶青年历经求学艰辛的“八老”,在回到家乡后体验到了家乡地域性文化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便建立了对本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其艺术风格也因而带有浓厚的安徽本土化特色。萧龙士儒雅酣畅的大写意画风描绘的正是江淮大地的文化特色;王石岑用笔酣畅淋漓、气势恢弘,所画山川秀丽奇峭,作品题材多以黄山为题材,是对皖南风景新的诠释。另外,如孔小瑜、徐子鹤等外地来皖的画家本早已是声名显赫的画家,在安徽的沉淀时期让他们体会到了地域性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气韵,最终在艺术形式的多方面都得到了更新。徐子鹤反复观察写生,草稿数万,得以形成自己对黄山的独特见解。懒悟前辈又在继承了新安画派的风格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作品中融入了禅机,使得画面淡雅萧疏,独具玄理。

安徽“八老”一直被历史所遮蔽,不少人穷极一生未办展,无画册。令人欣慰的是,现如今美术界的人士和学生们对于这些老前辈所留下的艺术成就是怀着崇敬之情的,从事美术的子弟们也正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意图让人们重新认识“八老”,认识并了解安徽艺术的蓬勃发展。光阴匆匆,对历史的记忆不会被时间的步伐所冲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付诸努力。

注释: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建国初期十七年中国画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Y2014D124)。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安徽中国画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